矛盾的哲學家,李贄

矛盾的哲學家,李贄

鄉野的李贄和廟堂的萬曆一樣,也陷入了道德的困境。

大家在開讀前,還是帶上兩個問題:

  1. 為什麼說李贄是個矛盾的哲學家?

  2. 他為什麼會矛盾?

生死觀的矛盾

李贄一生經歷了很多生離死別。1559年,他父親去世;他生有4個兒子3個女兒,但除了大女兒以外,其他都不幸夭折;他自己在晚年時候也是體弱多病……深感殘燭之末的他,感悟到生命的長短不由人,但生命的意義卻可以把握在個人手中,無意義的生命即使百年長壽也不值得羨慕,他對“烈丈夫”的死法頗為欣賞。

矛盾的哲學家,李贄

當李贄在獄中自刎之後,很多評論者稱其為犧牲自我。黃仁宇先生則稱:李贄並不缺乏勇氣,但是通常來說,這樣類型的作家如果發現了崇高的真理而願意為之犧牲自己,他的文字中間就會表現一種燃燒性的自我滿足和欣快。這些特點不能在李贄的著作中見到。

他曾在給好友的信裡說:“今年不死,明年不死,年年等死,等不出死,反等出禍。然而禍來又不即來,等死又不即死,真令人嘆塵世苦海之難逃也。可如何!”在這種語調中看不出絲毫自我犧牲的意味。

那麼,他何以自刎?在他自裁以後氣絕以前,他用手指寫了王維的一句詩以解釋他的死因:“七十老翁何所求!”其消極悲觀的情緒已顯然可見。

他的這一行為,不乏勇氣和氣節,卻也是對現實的逃避,算不上自己崇尚的“烈丈夫”。

獨立人格的矛盾

自詡知識分子的李贄希望自己是離群的,自我的,偏偏中國的社會又是一個宗族的社會,他置身其中,難免矛盾。

李贄家道中落,生活很拮据,仕途也是很坎坷。在萬曆五年時,他終於迎來轉機,當上了一個四品官員,總算擁有了些實權。在他的家人看來,他們終於可以過得不那麼捉襟見肘了,可他本人卻產生了棄官的想法,嚮往陶淵明的超然的生活。

辭官後,他更是需要靠一些達官貴族的接濟維持生活。在一次盛大聚會中,他曾寫信告訴與會的人,囑咐他們“舟中多帶柴米”。

經濟上不能獨立的人,何以談思想的獨立和自由?

矛盾的哲學家,李贄

李贄的難言之隱在於他強烈地抨擊了這些人物以後,他還是不得不依賴這些被抨擊者的接濟而生活。他的言行不一常常使他在對別人作了無情的指責以後,自己感到內疚。

李贄不可能從根本放棄以倫理道德為標準的歷史觀,因之自相矛盾的評論隨時會在他筆下出現。比如他贊成寡婦守節殉夫,但對卓文君的私奔,又說是“歸風求凰,安可誣也”。他斥責王莽、張角,但又原諒了很多歷史人物,有如五代史中的馮道。這些人物的所作所為和當時的道德規範不相符合,李贄認為情有可原。因為,從長遠來看,他們為國家人民帶來了更多的利益。

——未完待續——

From 思酷內容部

思酷:專注於一體化移動學習 官網

http://www.scho.com/index.ph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