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3億中產階級,到底都哪一類人羣?

中產階級”是英語“mid-class”或“middle class”的中譯,原意是“中間階級”或“中間等級”,詞義本身並不包含“財產”。

與其說它最初是對財產的社會分配狀況的劃分,還不如說是對政治權力的重新分配(這樣才能理解後來出現的作為“第四等級”的記者和文人)

中產階級”並不是以“中間階級”的身份進入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的中國社會結構的,而是以工、商、股票、高科技和金融投資等行業的財富積累者的身份進入的,與其說他們是“中產階級”,還不如說是“工商階級”,或者說是個人財富意義上的“上層階級”,它終於從財富絕對平均的大多數人中脫離開來,成為社會財富金字塔的塔尖,是“少數先富起來的人”。

社會評論家沒有對中國“中產階級”進行定義,但關於中國“中產階級”還是有某種不言而喻的財富標準,即獨立的私家住宅(“花園別墅”)、私人小汽車、健身和美容俱樂部會員證等等。

對當代中國社會的普遍個人財富狀況來說,這是“中間階級”嗎?

月收入4.5萬以上

最新一份關於北亞地區(中國大陸、香港、臺灣和韓國)的中產階級調查則顯示,中國大陸自認為是中產的家庭月收入在45,202元(合6,858美元),這一數字在四個地區中排名第二,超越了臺灣和韓國。

有百萬級流動資產

自認自己是成功的中產階級的被調查者中,流動資產達到人民幣150萬元。也就是說如果流動資產達不到150萬,呵呵,對不起,那你不是一個成功的中產階級。

有房子和車子

中產階級還有一套潛在的物質標準——他們至少要在一線城市擁有一套別墅或者房子,以及一輛一線品牌的汽車。

有良好的教育背景

教育背景、社會地位等軟性因素也是中產階級的判定標準。比如有高校畢業、海外留學、EMBA等高大上的教育背景,或者成為某個公司的高管、當名牌大學的客座教授、某領域的權威專業人士等金光閃閃的經歷。

調查還顯示,這部分中產階級相對其他人群擁有最高的生活滿意度,態度樂觀,對健康和生活品質有追求,對子女有較高期望。

中國的3億中產階級,到底都哪一類人群?

中國的3億中產階級,到底都哪一類人群?

中國的3億中產階級,到底都哪一類人群?

中國的3億中產階級,到底都哪一類人群?

中國的3億中產階級,到底都哪一類人群?

中國的3億中產階級,到底都哪一類人群?

在中國的特色是:

底層爬到中產容易,中產爬到富人極難。

上面的圖表,仔細推敲你會發現,中產階級有一個“天花板”現象。

當你很窮的時候,你只有“工資---結餘”。這個時候,你的淨資產是不斷增長的。

但是你成為了中產階級之後,你就擁有了二樣東西,“工資+儲蓄”。其中,工資每年都在增長。

儲蓄名義回報+3%,實際通脹13%,每年縮水-10%,一百萬元過年就剩90W。

你的人力資本,可以保值增值。每一個大學生,都價值1000W。

你的金融資本,無法保值。

當你的“積蓄”到了一定程度之後,“儲蓄縮水”的效應,會超過你的工資結餘。

簡單地計算一下。如果每年縮水-10%

則你財富的上限,就是“工資”的10倍。

好比你每年省吃儉用,能省下40W。則你資產的上限,就是400萬。

從名義上,好像你每年餘額寶又拿了多少利息。

公司發年終獎,錢包又豐厚了。總儲蓄從400W增長到了500W。

可是2019年的500W,可能和2017年的400W,其購買力是完全一樣的。

你的真實財產並沒有增加分毫。

最後,如果家裡有人病重的話,在今天的醫保制度體系下,恐怕所有的中產階級都要變成中慘階級

以上,殘酷現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