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失敗的家庭教育,是有一個包辦一切的媽,加上一個啥都不管的爹

家裡有個孩子,做父母的恨不得把所以做好的東西都給他,但父母們,你真的分得清什麼是愛?什麼是寵愛嗎?沒有一個家長是不愛孩子的,但當我們把希望孩子時刻快樂作為養育的終極目標,這就是“溺愛”的溫床。

父母保姆式為孩子包辦一切,不僅會毀了孩子,也會讓孩子覺得父母的付出都是理所應當,很容易養出“白眼狼”。我們有句諺語叫“愛之深,責之切”,很多父母往往容易陶醉在這種“給予”的幸福中,殊不知這又進入另一個極端,變成了“替代父母”,剝奪孩子的獨立性,替他決策人生的交友、學習、遊玩等事項,這就是“溺愛”,是披著愛的外衣的佔有和控制。如果不能一輩子當孩子的保護傘,就不要替孩子包辦一切。當父母一直擋在孩子前面,孩子失去的是自信心、獨立性、責任心、創造性等核心能力養成的機會。

最失敗的家庭教育,是有一個包辦一切的媽,加上一個啥都不管的爹

很多父母把孩子想做家務,當成孩子的調皮搗亂,這不僅打擊孩子的積極性,也不利於培養孩子的家庭責任感。不讓孩子插手家務,會打擊孩子的積極性,你拒絕就等於告訴他:你不行,我不相信你,所以不讓你動半分。孩子剛開始學做家務,做不好的地方父母多包容一些,孩子就會越做越熟練。做家務不僅讓孩子學會整潔、歸納,也會讓孩子有家庭責任感。會做家務的孩子,因為親身經歷和體驗了父母的辛苦,也會更懂得體諒父母,而保姆式對孩子一切代辦,只會滋生孩子的懶惰、自私、不懂感恩。

過分注意:一家人時刻關照他,陪伴他。過年過節,親戚朋友來了往往嘻笑逗引沒完,有時候大人坐一圈把他圍在中心,一再歡迎孩子表演節目,掌聲不斷。這樣的 孩子自認為自己是中心,確實變成“小太陽”了。家裡人都要圍著他轉,並且一天到晚不得安寧,注意力極其分散,“人來瘋”也特別嚴重,甚至客人來了鬧得沒法談話。

最失敗的家庭教育,是有一個包辦一切的媽,加上一個啥都不管的爹

大驚小怪:本來“初生牛犢不怕虎”,孩子不怕水,不怕黑,不怕摔跤,不怕病痛。摔跤以後往往自己不聲不響爬起來繼續玩。後來為什麼有的孩子膽小愛哭了呢? 那往往是父母和祖父母造成的,孩子有病痛時表現驚慌失措,嬌慣的最終結果是孩子不讓父母離開一步。這些孩子就打下懦弱的烙印了。

輕易滿足: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有的父母還給幼兒和小學生很多零花錢,孩子的滿足就更輕易了。這種孩子必然養成不珍惜物品、講究物質享受、浪費金錢和不體貼他人的壞性格,並且毫無忍耐和吃苦精神。

最失敗的家庭教育,是有一個包辦一切的媽,加上一個啥都不管的爹

而情況最為嚴重的,就是父母對孩子是無條件答應。小編看了好一些新聞就是說家庭情況一般的父母為了讓孩子過上好的生活,“彌補”對孩子的虧欠,孩子要買蘋果手機,買阿迪的鞋子等,父母全部都買。比如:兒子躺蘋果店逼清潔工母親買蘋果7,母親一臉愁容。還有:為騙鉅額保險,親生兒子殺死雙親等等這些新聞,難道這不是無條件溺愛的後果嗎?如果從小對孩子進行正確的教育,樹立獨立的人格。或許這些情況也就不會發生了。

最失敗的家庭教育,是有一個包辦一切的媽,加上一個啥都不管的爹

真正的愛可能在開始的時候被誤會,被厭棄.但最終,會被接受,會被感激,會得到回應.而溺愛,可能在最初被接受,被感激,但回首過往,終會被厭惡,被唾棄,被憎恨.定義,如要字面的,可以去查辭典,保證權威.但,真正理解體味,還要看你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