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旅游:“篁山”札记——话说巢湖东黄山

一、缘起。首先申明,这个“篁山”,纯属杜撰。吾意所指的,是巢湖市的东黄山,这里取其谐音。之所以作此文字之戏,原因有三:

合肥旅游:“篁山”札记——话说巢湖东黄山

其一,东黄山的知名度尚不足够大。倘径直拟题为《东黄山札记》,恐被误解为那座蜚声四海的“徽之黄山”(徐霞客语)。皖人言及“东黄山”,多半以为是位于皖南的谭家桥镇。巢之黄山,暂且还只是在乡土语境里鼎鼎有名。

其二,东黄山有山之隐逸者的气质,使人浮想起“独坐幽篁里”云云。今戏作“篁山”,缘自个人欣赏其幽澹之趣。

其三,此山的“颜值”,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期望将来的东黄山更加葱茏,林相更加优美。譬如,可以多栽植一些竹子,使得修篁满山……( 百家号的写手不必转载此文)民国时期,曾有三个经典的地名译例,都颇有意境之美——徐志摩所译之“翡冷翠”;朱自清所译之“枫丹白露”;徐悲鸿所译之“香榭丽舍”。前贤文心雕龙,妙趣横生;今且东施效颦,闲情偶寄。这份闲趣 ,如鱼饮水,可为知者言,不足为外人道也。

二、得名由来。东黄山之名,大约在清初就已经叫开了。这从康熙《巢县志》里的记述可窥一斑。

为何要叫“黄山”?与皖南黄山不同,此山貌似与轩辕黄帝毫无瓜葛。顾祖禹(1631-1692)在《读史方舆纪要》里给了一种说法——相传王乔尝居此,俗又讹“王”为“黄”也。此说,大约是唯一见于载籍的权威解释了。

合肥旅游:“篁山”札记——话说巢湖东黄山

初,对此解释颇感费解,将信将疑。因为依据顾氏的说法,此“黄山”之名,可上溯至唐代天宝年间,系由“王乔山”而来的。

《方舆纪要》载,兹山“四时泉出不竭,俗呼为龙泉山;亦曰金庭山,一名紫微山。唐天宝中改王乔山。”龙泉山一名,应该是靠谱的。今夏阁镇尚有龙泉村,且山中有日照泉等,可资佐证。疑的是,顾夫子该不会将紫微山与东黄山二者给弄混淆了吧?

合肥旅游:“篁山”札记——话说巢湖东黄山

今巢城北环以北,皖维附近有金庭、紫微二溶洞。然此二洞及其附近的马脊、石龙诸山,与东黄山并不连属,故颇觉蹊跷:缘何会有这般命名法?《方舆纪要》虽考订精审,但毕竟多是纸上得来,不确之处也是有的。这一方面,似不比《徐霞客游记》,后者为实地踏勘。

即以庐州府为例,书中“小岘山”(在今肥东包公镇)条目下,以推测语气称“盖黄山之支陇也”,实可商榷。又,“石佛山”条下,记曰:(庐州)府西五十里。实际上,应为府西南五十里。府西之山乃是小蜀山(在今蜀山区小庙镇),石佛山当在今肥西县五十埠附近的英山林场一带。迄今,此地还有唤作“石佛寺”的小村庄。

合肥旅游:“篁山”札记——话说巢湖东黄山

后来,读《宋史·姚兴传》,疑南宋的“仙宗山”即今之东黄山。再后来,见康熙《含山县志》中有“旧志仙踪山即黄山”一语,始获印证,嘿然大喜。该志的编纂者认为,仙踪镇无山,而黄山亦去仙踪尚远。于是乎,削去旧名,特表黄山。也就是自那时起,“仙宗(踪)山”这个名字被弃而不用,“黄山”被流传下来。披阅至此,似可得如下印象:东黄山是自带仙气的,至少也是“谪仙”。

合肥旅游:“篁山”札记——话说巢湖东黄山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史上的东黄山,确也曾名震朝野过。不过,不是因为王子乔或浮丘公,而是因为姚兴父子,遂名垂青史。关于此,尉子桥、姚庙可为例证。

三、区位和意象。据旧志所载,“篁山”在庐州府城(合肥古城)东120里,去巢县北60里,含山县西北50里。300多年前的清康熙年间,这里近乎是合肥、巢县、含山、全椒的“老山界”,也是一府两州(庐州府与滁、和两直隶州)的界山。不仅如此,这里还是滁河与柘皋河的分水岭。

合肥旅游:“篁山”札记——话说巢湖东黄山

2011年行政区划调整后,东黄山又介于合肥、滁州、马鞍山三市之间。随着商合杭高铁的建成通车,放眼长三角,东黄山的区位愈加微妙起来。不仅是在合肥都市圈内,也不仅是在合肥、南京两大都市圈间,甚至合、宁、杭之间,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魅力,理当绽放出更璀璨的光华。

今天,合、巢融合发展正悄然演进。未来,从某个角度而言,东黄山已不仅是“巢之黄山”,也是“庐之黄山”,对于助力合肥市建成长三角副中心有着潜在而深远的意义。

合肥旅游:“篁山”札记——话说巢湖东黄山

东黄山基本东西走向,群山众壑,灵秀有姿。金陵形胜,有“钟山龙蟠,石头虎踞”一语。其实,钟山(紫金山)的形态,更像是一张明式家具太师椅。个人觉得,东黄山才更具蟠螭之貌,很像一方螭虎纽古玺。尉司路穿山衖而过,道出全椒,犹如印绶——嘻,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四、惜哉东黄山。东黄山文化底蕴丰厚,却至今没有一部完备的《山志》。东黄山生态本底不错,除了曾有少许零星的采石开矿等活动外,青山不老。其本可以是地图上的一个绿色斑块,然而,却连一个自然风景区或森林公园都不是。

合肥旅游:“篁山”札记——话说巢湖东黄山

巢湖黄山中学创校于清季光绪年间,本是名山名校,非但不是省级示范高中,到后来反倒被撤掉了。省内老牌的乡村教育,如枞阳浮山中学、潜山野寨中学,境遇都要好许多。

五、特色产业。昔时,东黄山是一座药材山,“上产黄精百药”。这说明,此地宜药。皖南青阳县也产黄精,已是“地理标志”。设若本地能有所研究,或可以像霍山石斛一样,带动本地经济发展,造福一方。

合肥旅游:“篁山”札记——话说巢湖东黄山

东黄山丘壑烟霞,处处景致。乡谚有云:“黄山三百六十窪,洼洼有人家”——这是天然的广告语,自带传播效应。如果,择三两处山洼,用心去雕琢一番,可不就是安徽气派的法云安缦或者悦榕庄了么?

安者,此心安处;徽者,吾乡美好。世人眼里,金陵厚重,杭郡典雅,可不必徒有羡鱼情也。

合肥旅游:“篁山”札记——话说巢湖东黄山

六、文化旅游。东黄山北隅的司集,有着“民歌之乡”的美誉,如今显露出一点儿“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的颓势来。

这么好的文化资源,也许可借鉴滁州的“中国农民歌会”,或者南宁民歌艺术节等,试试办节会的路径,让旅游与文化、创意融合,以期自振于式微之后。2018年,国家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虽然目前没有“标准答案”,但或许这是司集“民歌之乡”的契机,可否成为一个举办地呢?

合肥旅游:“篁山”札记——话说巢湖东黄山

这里的寺庵、山衖、古树,这里的传统村落、历史地名,都将是弥足珍贵的“压箱底的”。仿佛并不缺资源,缺的只是,至善的设计理念和正确的打开方式。即以东黄山中的古银杏树为例,这是一流的秋色资源。巢湖兼山水之胜,完全可以打造巢版的“岁时幽赏”。譬如,春天去银屏山里看牡丹,秋季来东黄山中赏银杏——姑且记之曰:“春银屏、秋篁山”。

七、说“衖”。“衖”字古奥,而今罕用,却有如皖南特产——水阳鸭脚包,颇耐细嚼。此字,最早可见于《楚辞·离骚》:“五子用失乎家衖”,当是楚地方言。最初的写法,应为“闀”,后简化为“閧”;最初的读音,当音“闀”;最初的字义,应指的是长巷。

合肥旅游:“篁山”札记——话说巢湖东黄山

明代杨慎(升庵)认为,最初的本义是“宫中别道,如永巷之类”,其“音閧,所云弄者,盖衖字之转音耳。”此外,谢肇淛、朱骏声、徐灏等学人,亦有训诂,其义略同。这个字,现今字形多异化为“弄”和“巷”,字音也讹转了。引以为憾的是,大陆出版的辞书对此多语焉不详。

这个字,与北京的“胡同(衚衕、火衖)”、上海的“弄堂”、潮汕的“火巷”、苏州的“备弄”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安徽境内,舒城县西衖的“衖”,桐城市鲁谼的“谼”,休宁县木梨硔的“硔”,以及皖南牯牛降的“降”(疑是由“䂫”讹转)——这些当是同源异书,所指实一。衖,可谓是汉字中的孑遗了。在东黄山,却仿佛俯拾皆是,可以举出许多生动的例子来。

合肥旅游:“篁山”札记——话说巢湖东黄山

东黄山多山衖,且尤为可喜的是“各山衖俱有泉”。比如,龙华衖、铁狼衖、大麦衖、韭菜衖、大小耿家衖等,皆山谷地貌,活脱脱是“衖”的最佳注脚。各山衖皆颇具游憩性,是发展高端民宿的佳境。苏湾镇坐落在卸甲衖口,其旁即大寨山,莫非源自“卸甲归寨”乎?尉司路所穿越的山衖,俗呼“大衖”,是东黄山最大的一条山衖,南北贯通。如果高标准加以规划,道旁列植银杏,提升为林荫大道,则叠翠流金,宛如仙境矣。传统村落方涂巷的“巷”,或是由“方涂闀”而来。山之东南麓的陆衖(六家衖),地名保留了古音,仍读“闀”。

合肥旅游:“篁山”札记——话说巢湖东黄山

……综而言之,“衖”是独具地域特色的一个字眼儿,古色古香。虽说是冷僻了点儿,却和北京簋街的“簋”,合肥罍街的“罍”一样,极具识别度和趣味性。

八、荆公古道。苍深隐秀的东黄山,与蔚然深秀的琅琊山、非常之观的褒禅山同属大别山余脉,却是最寂寥的一个。

如果说,琅琊山因了欧阳修,褒禅山因了王安石,都是教科书级的名胜了。那么,东黄山呢?因了忠勇的姚兴父子,可以说是史诗般的山林了吧?然而,到底是江山还要文人捧,其知名度终不及琅、褒二山响亮。欧阳修如果治巢,他会发现:真正环顾皆山者,巢也。

合肥旅游:“篁山”札记——话说巢湖东黄山

王安石虽说是江西临川人,却“寄金陵家焉”,与南京有着不解之缘。至和元年(公元1054)初夏,王安石组团来游褒禅山,留下名篇《游褒禅山记》。在周边的庐江、和县,王荆公还咏有《东坑泉》《清溪河》《叠题乌江亭》。那一年,34岁的王安石卸任舒州通判,先返江宁探亲,后赴汴京任职,九月“除群牧司判官”。群牧司有判官二人,另一位是司马光。据邵伯温《闻见前录》记载,他们的顶头上司即是包拯。若果有这一段,则王与包曾短暂共事过。而据《宋史》,包拯“知扬州,徙庐州”大约也是这一年……

【王安石游褒山,是途径庐州的。他的游历路线,或有三种——

1、沿着今天的巢庐路;

2、走水路,渡巢湖;

3、取道庐州(今合肥),再西山驿-橐皋(今柘皋镇)-尉子桥-昭关-褒禅山-和县-乌江-江宁府(今南京)。】

合肥旅游:“篁山”札记——话说巢湖东黄山

除了包拯,王安石的亲朋故旧多与江淮有交集,比如其叔祖父王贯之、堂舅父吴蒉、老同学李通叔(字不疑)等——那年七月,王安石似乎在庐州地界上盘桓了多日。无论然否,今天的尉桥-姚庙-昭关一线,当为北宋时庐州与江宁府之间的要道,盖与今天的合宁高速相埒,庶几可无疑。

王安石一行,也许就是沿着东黄山南麓返回金陵的,途中顺道游览了褒禅山。尉桥-姚庙那一段,当年或为荆公游踪所至,且可能性很大。故,权记作“荆公古道”。

合肥旅游:“篁山”札记——话说巢湖东黄山

不必发思古之幽情,且留待方家考证。

……将来,东黄山若被开辟为国家森林公园或风景名胜区,那么尉桥-姚庙所在的东南麓,无疑可成为核心景区之一。

九、补记·蓄疑。东黄山中,尉司路中段,去法华庵不远,确乎有一座山,名曰:黄山。尉司路北端,近大衖水库,则另有一山,名曰:苍山。溯东黄山得名之源,也许,原本指的是“寒松荒草间苍黄”的样子。

合肥旅游:“篁山”札记——话说巢湖东黄山

那一山多松杉之属,郁郁葱葱,故谓之“苍山”;此一丘荒草连天,寒芜衰黄,遂称之为“黄山”——也许吧,也许原本很素朴的。又或许是,以物产名。源自此山盛产黄精百药,于是乎名“黄精山”,久之,省称为“黄山”。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最忆是巢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