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第一部真正「開放」的電影,邀請觀衆從多角度觀看及解讀

於洛先生的失蹤

“《玩樂時間》(Play Time,1967)將永遠是我的最後一部電影,因為它所呈現的真正與人有關。這裡沒有明星,沒有任何特定的人是最重要的,因為每一個人都同等重要,你我一樣重要。這是喜劇的民主。”

在《我的舅舅》(Mon Oncle,1958)大獲成功之後,雅克·塔蒂厭倦了標誌性人物於洛先生,他對這個佔據屏幕中央、滑稽且不斷製造麻煩的人物的不滿逐漸增長。於是在《玩樂時間》裡,他轉變了這種以於洛先生為主要人物的方式,創造了一種關乎所有人的高度民主化的電影。

這是第一部真正“開放”的電影,邀請觀眾從多角度觀看及解讀

塔蒂在1957年說,他的夢想是“拍攝沒有核心人物的電影,記錄下我觀察到的、那些穿梭在大街小巷的人們,除此之外沒有多餘的事物,以此向人們證明:每個人都擁有喜劇的天賦。”

塔蒂的精心設計出人意料。一開始,我們期待於洛先生登場,在每一個畫面中試圖辨認出人群中的於洛先生。畢竟,這是我們看電影的習慣,我們已經習慣了追著主要人物,看他們能把我們帶往什麼地方。然而,於洛先生的存在感和笑料被現代化的龐然巨物和分散於畫面中的不同興趣點淹沒了,於洛先生變成了人群中的一個過客,他也無法帶往我們去任何地方,達到任何目標。相反,他和我們都一度迷失在這個現代化的超級迷宮中。

這是第一部真正“開放”的電影,邀請觀眾從多角度觀看及解讀

塔蒂不僅削減了於洛先生的重要性,還安排了很多假於洛,混淆我們的注意力。比如在博覽會的段落,於洛先生“失蹤”了很久,一個冒失的矮個兒於洛出現了,他把別人的辦公桌誤認為展覽的一部分,把人家的文件翻了個遍。後來真於洛出現了,被當成偷看文件的人訓了一番。這位經理後來也加入了皇家花園飯店的狂歡中。

這是第一部真正“開放”的電影,邀請觀眾從多角度觀看及解讀

除了我們,另一個人也在找於洛先生——彼此尋覓卻總是錯開的主題幾乎貫穿影片的前半部分——那就是吉法爾先生,他兩次認錯了人。

這是第一部真正“開放”的電影,邀請觀眾從多角度觀看及解讀

影片開頭在機場出口還有一個細節,當一位女士叫住“於洛先生”,我們和她同樣吃驚,這是假於洛第一次出現在鏡頭中。再一回想,我們已經不能確定在大廳掉落雨傘引起美國遊客注意的傢伙是不是真的於洛。

這是第一部真正“開放”的電影,邀請觀眾從多角度觀看及解讀

影片結尾,於洛先生被困在商店,他把禮物交給一位假於洛,讓他轉交給正在上車的芭芭拉。

這是第一部真正“開放”的電影,邀請觀眾從多角度觀看及解讀

塔蒂的手法非常高明,我們不僅不因為主角的缺失而感到無趣,反而因場景內眾多小事件的疊加而被牢牢吸引。到了影片後半部分,當用餐逐漸升級為七零八落的狂歡,我們彷彿也身處其中,於洛先生究竟在哪裡、在做什麼,已經不再重要了。

場面調度上的奇觀

“我喜歡大全景。它讓觀眾去發現那裡有什麼可看的。特寫則強調:‘看,這很滑稽!’相反,在一個大全景裡你可以展示若干個元素、人物和對象。為什麼要割斷它們之間的聯繫,以及裡面的特性和幽默?”

縱觀塔蒂的六部長篇,表現的無不是場面調度上的奇觀,《玩樂時間》則登峰造極。此片中,塔蒂依舊摒棄特寫,以大全景和少量中景拍攝,於是,一個鏡頭中往往出現很多角色,有很多情節在同時發展。至於特寫,塔蒂這樣解釋:“我不喜歡拍特寫鏡頭的原因之一是,我覺得沒有權利讓任何人的鼻子突兀地呈現在大屏幕上,我應該給觀影者選擇的餘地,看些別的什麼。”

這是第一部真正“開放”的電影,邀請觀眾從多角度觀看及解讀

在場景和細節的展現上,《玩樂時間》比前幾部影片走得更遠。塔蒂堅持以70毫米膠片拍攝,他說:“電影膠片70毫米的比例,與當今世界的規格是一致的”。這樣的做法使畫面細節異常豐滿,投影在更大的屏幕上時,畫質不會打折扣。

一般來講,70毫米膠片會用於特定的大規模史詩鉅製,如《阿拉伯的勞倫斯》(Lawrence of Arabia,1962)、《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1968)等。但塔蒂對這種拍攝格式的運用有不同的見解:“我喜歡寬銀幕的原因不是它可以用來表現千軍萬馬、槍戰,或恢宏的場景,而是它可以讓觀影者更完整地看到一枚大頭針是如何掉落在房間的。”

這是第一部真正“開放”的電影,邀請觀眾從多角度觀看及解讀

《阿拉伯的勞倫斯》

塔蒂是細節至上主義,他喜歡觀察人,他可以在高速路旁坐幾個小時,看來往的車輛,看駕駛者。他對人們的對話、舉止,一切可供觀察的細節非常入迷。在《玩樂時間》中,他對細節的執著更加變本加厲,一個場景中,往往疊加著數個焦點,不同的人物與情節分散於畫面的不同位置,時而入畫,時而出畫,而且以不同方位的全景來表現同一場景,時常無視180°抽線的限制。

這是第一部真正“開放”的電影,邀請觀眾從多角度觀看及解讀

一般來講,電影會對觀眾的視點加以誘導。比如一個突出的主人公,或畫面中不重要的部分被虛化,打光時被暗化等。但塔蒂反其道而行,不僅利用全景,還利用長鏡頭,在場面中充分加入他想要表達的信息,也使觀眾有更多的時間在其中搜索,體會創作者的意圖。

《玩樂時間》的每一個鏡頭都在大方邀請觀眾自行搜索感興趣的特定細節,塔蒂從不引導觀眾該看向哪裡。其他喜劇讓人在同一時刻為同一事件發笑,塔蒂的喜劇卻使人在不同的時刻為不同的事件發笑。

這是第一部真正“開放”的電影,邀請觀眾從多角度觀看及解讀

美國評論家Noel Bruch在1969年寫道:“《玩樂時間》是影史上第一個不光要重複看上好多遍,還應該從不同的距離去欣賞的作品。這恐怕是目前為止第一部真正‘開放’的電影,這樣的作品可以有多種不同的解讀及觀賞方法。”《玩樂時間》帶來了全新的觀影方式:電影因觀看者不斷搜尋和解讀而日臻完善。

如果你只是百無聊賴地坐在那裡等待滑稽場面出現,你並不能獲得很多滿足,只有讓你的眼睛在場景中不斷搜尋,將情景、人物一一連接,才能獲得最大的樂趣。孤立地看,那些笑點只是大雜燴中的一個配料,從整體上看,卻能獲得塔蒂的喜劇精髓:我們的生活就是一場別開生面的處於衝突與和解之中的狂歡。

這是第一部真正“開放”的電影,邀請觀眾從多角度觀看及解讀

定位意識的缺失與重構

“電影是被設計好的,但一旦你看了兩三次之後,它就不再是我的,而是你的了。你認出了那些人,你瞭解他們,你甚至不知道是誰導演了這部電影。它不會像費里尼的《羅馬》()那樣被打上個人標籤。觀看的深度決定了影像的深度。我不會凸顯什麼或刻意在畫面中留下標記來顯示我是一個多麼棒的導演。我只是想讓你們的眼睛把你們帶到那個餐廳開業的情景中,就好像那天晚上你們真的在那裡一樣。”

“迷失”是《玩樂時間》的又一個命題,電影一開場就把我們搞糊塗了。一座無任何特點的摩天大樓,切入使人迷惑的內景,走過的護士暗示這裡可能是個醫院,一位昂首闊步的軍人又讓我們猜想這裡是市政中心。我們視圖辨認出熟悉的裝潢、設備,然而一無所獲,近景內的中年伴侶也沒能給我們任何提示。之後隨著鏡頭變換,我們才發現這裡是機場。

這是第一部真正“開放”的電影,邀請觀眾從多角度觀看及解讀

美國旅遊團、“假於洛”漸次出場。遊客們乘上大巴,去往不知名的目的地。我們能辨認出一個貌似女主角的人物,但她很快就消失了。

這是第一部真正“開放”的電影,邀請觀眾從多角度觀看及解讀

取而代之的是於洛先生的登場,他乘車來到一座現代化的大樓中,他是來做什麼的?不清楚,可以猜測是來找工作的。和約談對象吉法爾先生匆匆相見後,他們又把彼此給弄丟了,接下來一大段都在講他們是如何找尋彼此卻數次錯身而過的。

這是第一部真正“開放”的電影,邀請觀眾從多角度觀看及解讀

接著又轉到旅遊團參觀博覽會,於洛先生不知怎麼也找到博覽會上來了。於洛先生乘車離開後,夜幕降臨,他糊里糊塗的下錯站,結果偶遇老友,還去他家做客,之後在街上和遛狗的吉法爾先生相遇了。

這是第一部真正“開放”的電影,邀請觀眾從多角度觀看及解讀

這是影片的前半段,沒有什麼劇情,所有人好像都在漫無目的地走來走去,於洛先生、旅遊團、吉法爾先生這三方在機場、博覽會、街邊兜兜轉轉。一切看起來都是隨機的,而不是出自人物的期望或意志力。而觀眾們能做的,也只是不停地瞧瞧這裡,瞅瞅那裡,渴望於洛先生可以負起主角的責任,帶領自己去往某個有實際意義的所在。這也是塔蒂失信於週末家庭觀影團的地方,他們迷惑地走出影院,表示電影“什麼都沒講”,“什麼都沒看出來”。

這是第一部真正“開放”的電影,邀請觀眾從多角度觀看及解讀

這恰好是塔蒂精心設計的結果。影片的前半部分,觀眾們相當於一個外來者,被動的接受那些層層疊加的情節和笑料。機場看起來不大對頭,那些大樓都長著同一張臉,街道並不是熟悉的巴黎街道,埃菲爾鐵塔、聖心大教堂只是玻璃門上的影子。

這是第一部真正“開放”的電影,邀請觀眾從多角度觀看及解讀

然而隨著於洛先生和吉法爾先生的相遇,所有線索開始聚攏,這雖然只是一個簡單的情節點,卻是前後部分的分水嶺,

一家飯店匆匆開業,塔蒂對於定位意識的重構,正始於此。當人們到達皇家花園飯店時,我們清楚地知道這是哪裡。那些曾經擦身而過的人、有過一面之緣的人在此相聚,逐漸形成一個完整的團體,這是對前半部分的徹底顛覆。

這是第一部真正“開放”的電影,邀請觀眾從多角度觀看及解讀

前半部分,摩天大樓征服了人們,而皇家花園飯店內的一小時卻展現了人們如何出於本能,重新獲得了本應屬於他們的東西。

我們不再是外來者,而變成了社交達人,興奮地環顧著房間,塔蒂終於說服了我們加入到他們當中。

這是第一部真正“開放”的電影,邀請觀眾從多角度觀看及解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