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莊太后爲什麼沒有與皇太極合葬?

呂秀才說


孝莊文皇后一生歷經天命、天聰、崇德、順治、康熙五朝,歷四帝,她的名字與清初許多重大的事件緊密地聯繫在一起。

歷史上的孝莊到底是什麼人?為什麼孝莊文死後未進皇陵?諸多疑惑引起了人們的好奇。

孝莊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蒙古科爾沁部貝勒寨桑之女,孝端皇后的侄女。明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二月出生,貌美機智,是清太宗皇太極之妃。

在明末東北各族各部的混戰中,她作為政治聯姻的紐帶,嫁給崛起於白山黑水的後金“英明汗”努爾哈赤的兒子皇太極為妻,時年十三歲,陪伴了皇太極十八個春秋。在後金的一步步成功中,她逐漸捲入一場又一場政治鬥爭中,展示出了她卓越的政治才華,逐步確立了穩固的地位,併成為清初政壇上的一個一言九鼎的人物。

孝莊文皇后死於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688年1月27日),然而卻在三十五年之後才正式下葬。為什麼康熙帝不給祖母建陵?是忘了嗎?是日理萬機,太忙,沒時間、沒精力,顧不上嗎?都不是。

這一切,還是要從孝莊的臨終遺言講起。

康熙二十六年,75歲的孝莊太后走到了生命的盡頭,彌留之際,她囑咐康熙說:太宗文皇帝梓宮安奉已久,卑不動尊,此時未便合葬。若別起塋域,未免勞民動眾,究非合葬之義。我心戀汝父子,不忍遠去,務必於遵化安厝,我心無憾矣。

孝莊文皇后的遺囑,給康熙帝出了一個不小的難題:按遺囑辦,明顯違背祖制;按祖制辦,又違背了祖母的遺囑。玄燁不愧是康熙大帝,他很快就想出了一個權宜之策,在遵化的東陵建一座殯宮,將祖母的靈柩先停放在那裡,然後慢慢再想辦法。

然而,這一停,就停了近四十年。直到雍正三年二月初三日,也就是皇太極和孝莊成親一百週年,孝莊的陵墓才開始修建,同年十二月初十日孝莊入葬地宮。

雍正又非常聰明的把孝莊陵墓起名為昭西陵,是因為她是皇太極的皇后,皇太極的陵墓叫昭陵。從空間方位上來說,這座陵寢在昭陵的西側就叫昭西陵,儘管離瀋陽有點遠,但是孝莊昭西陵是和昭陵一個體系的,而又離孝陵很近。這既解決了祖宗的規矩,也解決了孝莊的遺囑,也解決了和皇太極合葬問題,儘管有些牽強,但不得不說這種方法是最好的了。

而孝莊的昭西陵,也成為清王朝皇后陵中級別最高的陵寢。為何孝莊不肯和皇太極合葬一處?下嫁多爾袞是真的嗎?

即便孝莊下嫁多爾袞的事件屬實,但筆者認為這也不是孝莊不願與自己丈夫合葬的主要原因。皇太極的昭陵在盛京,也就是今天的瀋陽,而孝莊去世時人在北京。

或許她不希望自己死後還要在路上長時間顛簸,而且不希望讓沿路的官府與官民破費,與其和丈夫共眠,不如陪伴兒孫左右。

不論孝莊下嫁多爾袞的情況是否屬實,孝莊的確是一位了不起的女人!


刀墓手札


回答者:季我努學社青年會員 林小靜

孝莊太后布木布泰的丈夫是是皇太極,其子是順治皇帝,孫子是康熙皇帝。在康熙皇帝年幼登基之時,她便精心培養康熙,據說讓他每天三更起床,五更讀書,每天的讀書時間要長達10個小時以上。可以說,孝莊太后是康熙成長路上最為關鍵的人物,一方面堅定支持康熙親政,另一方面幫他掃除皇權道路上的障礙,比如剷除了鰲拜勢力以讓康熙掌握實權,這也是康熙與她感情深厚的重要原因。

(孝莊太后)

1687年12月15日,孝莊太后因病逝世。據史料記載,她在彌留之際曾對康熙說:“太宗文皇帝梓宮安奉已久,卑不動尊,此刻不便安葬。若別起塋域,不免勞民動眾,究非合葬之義。我心戀汝父子,不忍遠去,必須於遵化安厝,我心不憾矣。”意思就是說她不願意死後與皇太極合葬,要葬在其子順治皇帝陵墓附近。清朝祖訓有規定,皇后去世了,須與其丈夫合葬。因此,面對孝莊太后的要求,康熙皇帝似乎犯愁了很久,不知如何抉擇,於是將孝莊的梓宮一直停放在順治孝陵之側,終康熙一朝也未能解決。直到雍正三年(1725年),才動土興建昭西陵。

(海蘭珠)

那麼,孝莊太后為什麼不願與皇太極合葬呢?學界對此也存在不一樣的看法。雖然史書記載的原因是孝莊太后顧慮皇太極已下葬太久,不想再驚動,但這一說法顯然說服力不夠。此外,針對其他兩種說法則眾說紛紜。第一種說法是孝莊太后與皇太極沒有什麼感情,皇太極在世時,最寵愛的是孝莊的同胞姐姐—宸妃海蘭珠,她比孝莊大四歲,而且比孝莊晚進宮九年,據研究者發現,海蘭珠很有可能在入宮前有過一次婚姻。但即便這樣,海蘭珠的到來奪走了皇太極對後宮的所有寵愛,孝莊也不免受到了冷落。崇德二年(1637年)七月初八,海蘭珠誕下一子,皇太極不僅在崇政殿舉行大型慶典,還將這個新生的嬰兒定為皇嗣。只是其後沒過幾年,這位皇子和海蘭珠都不幸去世,這給皇太極造成了重大打擊,宸妃死後不到兩年,皇太極駕崩了。

(多爾袞)

另一種說法就是孝莊曾二嫁多爾袞,因此認為自己已是不清白之身,無顏面與皇太極合葬。有關孝莊太后下嫁的說法,官方史書裡並無記載,只在野史中可以看到。不過孝莊太后下嫁一事可能性還是挺大的。有學者認為,下嫁的時間大概在順治五年(1648年)10月前後,主要依據在於這一時期順治對多爾袞的稱呼變了,由“皇叔”變為了“皇父”。從深層原因上來講,當時多爾袞權勢日重,而且有想取代順治皇帝自己稱帝的意圖,為了保住順治的皇位,孝莊最終決定下嫁給多爾袞。


季我努學社


向敬之

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七十五歲的孝莊太后崩逝,遺囑聖祖:“我心戀汝皇父及汝,不忍遠去。”

孝莊的意思很明確,太宗山陵奉安已久,不可為她輕動,她心中捨不得順治和康熙父子,希望康熙帝在順治孝陵附近為她擇地安葬。撫孤有恩的祖母之請,玄燁無法拒絕,於是將孝莊靈柩沒有被運回盛京與太宗合葬於昭陵,而是將其“暫安奉殿”近四十年,直至雍正三年,才在暫安奉殿原處就地起建陵園,葬入地宮。

孝莊文皇后像

孝莊之陵在昭陵西,故稱昭西陵,與昭陵遙相呼應,實乃一而二。昭西陵碑文上刻有“念太宗之山陵已久,卑不動尊,惟世祖之兆域非遙,母宜從子”。

有說法稱孝莊因下嫁過多爾袞,無顏去見前夫太宗。這種觀點,並靠不住:

一、孝莊是否真的下嫁多爾袞,儼然一樁迷案。從多爾袞自稱皇父攝政王之際的多件史實來看,孝莊並未下嫁多爾袞。確切地說,多爾袞冠冕堂皇地尊自己的正妃,正妃死後又到處找女人。滿人私生活縱然再荒唐,也未必容許一個皇太后給一個親王做小。

二、太宗已駕崩四十五年,且其墓中有多位元妃、皇后及貴妃。即便孝莊已為皇太后,成了孝莊文皇后,但她始終得排在其姑姑、孝端文皇后之後。她作為一個成熟的女政治家,不會拘泥於儒家禮教觀念小節,不情願成為一個古墓中的陪葬品。

三、其子順治帝英年早逝,而其竭力扶持的康熙帝正在多事之秋,為其真心牽掛。將死之人,未必還需要以冠冕堂皇的理由,為自己的真實情感遮羞。同時,她也希望看到自己殫精竭慮服務了四十多年的清王朝繁榮鼎盛。


以禮觀書


(孝莊太后)

孝莊太后是蒙古族,姓博爾濟吉特,名布木布泰。

因為建州女真人數較少,努爾哈赤制定了聯合蒙古族的制度,常用的手段是通婚。在孝莊太后嫁給皇太極之前,姑姑已經是皇太極的皇后,1625年,孝莊太后和姐姐敏惠恭和元妃一起嫁給了皇太極為側福晉。當時,皇太極娶了孝莊太后姑侄三人。

在清宮劇中,我們能看到孝莊太后長的非常漂亮,但是實際上,皇太極並不是十分喜歡她。相反,皇太極卻十分喜歡孝莊太后的姐姐,也就是我們從清宮劇中看到的海蘭珠。

根據史料記載,1636年,皇太極冊封五大福晉時,封海蘭珠為關雎宮宸妃,為四妃之首,僅次於姑母哲哲。皇太極將海蘭珠居住的東宮賜名為“關雎宮”。 宸妃深受皇太極寵愛,兩人感情極深。 1637年8月27日 ,宸妃生下皇太極第八子。皇太極為此大赦,這是立太子時才會有的舉措。母子最受皇太極寵愛。但此子未命名,就於1638年3月13日逝世,不滿週歲。不久,宸妃傷心過度,也死了,年三十。

(皇太極)

1643年9月21日,皇太極也死了。當時,誰接班做皇帝,成為清朝最大的矛盾。最後,孝莊太后的兒子福臨,也就是後來的順治順利接班,成為清朝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

順治為啥能夠接班?多虧了皇太極的弟弟多爾袞,當時多爾袞與兄弟多鐸等在八旗軍的實力很高,正是在多爾袞的支持下,順治才能當了皇帝。因此,經常有野史說,孝莊太后和小叔子多爾袞的關係不正常,太后下嫁的野史在民間傳播甚廣。孝莊太后死後,不和皇太極合葬,很多人認為孝莊太后感覺下嫁小叔子太沒面子,沒臉和皇太極合葬。

(康熙)

實際上不是這回事。

孝莊於康熙二十六年去世,享年七十五歲,壽終正寢。實際上這是她自己的遺言,”太宗文皇帝梓宮安奉已久,卑不動尊,此時不便合葬。若別起塋域,未免勞民動眾,究非合葬之義。我心戀你們父子,不忍遠去,務必於遵化安厝,我心無憾矣。“康熙是個孝順的孩子,祖母有此遺願,他又如何不會遵守。可孝莊執意想在孝陵外安歇,可給康熙出了個難題,他只好先把祖母以前住過的慈寧宮東側五間殿拆卸,全部建材運往在孝陵紅牆外,按原樣易地重建,作為太后的”暫安奉殿“。

康熙活著的時候,始終沒有想好將祖母埋在何處,後來把這個難題留給了兒子雍正。雍正安葬完康熙後,著手準備安葬孝莊太后,他知道無論將陵寢定在哪裡,都會惹來非議。因此,他招來諸大臣,話裡話外都暗示著陵寢位置。雖然皇帝沒有明說,但是慣會察言觀色的大臣哪兒還不知道皇帝的意思,於是第二天就紛紛上奏摺,說孝莊停棺這麼久,早該下葬了。鑑於孝莊身前留下的遺願,暫安奉殿又是個風水很好的地方。若是葬在這裡,一定能保大清江山社稷無礙。雍正看著奏摺,大筆一揮就這樣將孝莊的陵寢定下了,就在暫安奉殿處起陵安葬。

就這樣,孝莊太后停屍37年,最後葬在停屍處。【參考資料:《清史稿》、 《清宮秘史》】

(每日漢字)


每日漢字


按照規距,孝莊去世後是沒有條件和皇太極合葬的。

皇太極是皇帝,孝莊只是皇后,而且是皇太極死後封的,皇帝為尊,皇后為卑,如果皇后先去世,等皇帝駕崩,把皇后墓打開,屍骨拿出來,和皇帝合葬一處。皇帝先駕崩,皇后後去世,不能動皇帝的陵墓,只能在帝陵旁邊建一個相對小些的陵墓安葬。因為孝莊比皇太極去世晚,所以不能合葬。這是第一個原因。



皇太極駕崩時,孝莊只是妃子,按古制能和皇帝合葬的只有皇后。所以,孝莊即使先去世也不能與皇太極合葬,她不夠資格。孝莊當過皇太后,也當過太皇太后,就是沒當過皇后,她被稱為孝莊文皇后,是因為母以子貴,兒孫們給封的。這是第二個原因。

孝莊在皇太極那裡,只能陪葬不能合葬,這是毫無疑問的。那孝莊為什麼連陪葬都不願意呢?



孝莊和皇太極的婚姻是為拉近滿蒙關係而結合的政治婚姻。孝莊只生育過一個孩子,就是愛新覺羅福臨。從這方面也可以看出,孝莊並不受寵,她和皇太極並沒有深厚感情。而她和多爾袞的感情,我個人認為,要比皇太極深得多。孝莊下嫁多爾袞,不管是公開的還是秘密的,為了福臨能坐穩皇位,她都必須對多爾袞付出真情。真情的碰撞,必然產生感情的火花。雖然孝莊對多爾袞的感情付出帶有條件,似乎動機不純,但是卻換回了多爾袞的真愛。應該說,孝莊和多爾袞的感情,遠比與皇太極的感情深得多。



另一方面,孝莊為了順治和康熙,她付出太多太多。她對順治和康熙的感情,也遠遠超過對皇太極的感情。

皇太極死後葬在北京,順治死後也葬在北京附近的東陵,康熙將來駕崩也會葬在北京。孝莊情感上最近的人都留在了北京,那你說她能願意回瀋陽陪葬皇太極嗎?

所以孝莊在臨終前交代,不與皇太極合葬,她要和子孫們在一起。當然也想離多爾袞近一些,不過這個理由,她有點兒說不出口。


豫有得


孝莊太后,原名博爾濟吉特•布木布泰,出生於蒙古科爾沁貴族世家。13歲嫁給皇太極為妻,被封為莊妃。後被康熙追尊為“孝莊文皇后”。

孝莊歷經三朝,盡心輔佐皇太極、順治、康熙三位皇帝。她一生都在竭盡所能地做好女人的三個角色:妻子、母親、祖母。她為清王朝皇權的平穩交接,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也為維護清朝社會的長治久安,嘔心瀝血。孝莊不愧為萬千皇后的楷模,母儀天下的典範。

順治曾贊其母:“統兩朝之養孝,極三世之尊親。”

康熙也對其祖母給予盛讚:“憶自弱齡,早央怙持,設無祖母太皇太后,斷不能有今日成立。”

那麼,為什麼這樣一位青史留名的皇后,死後沒有和皇太極合葬呢?

(孝莊文皇后畫像)

第一,孝莊是皇太極的賢內助,但她卻不是皇太極的最愛。

孝莊嫁給皇太極,很大原因是政治需要。

《清檔案》中記載:“天聰八年,科爾沁部烏克善洪臺吉率諸臣送妹至,汗偕諸福晉迎至,設大宴納之為福晉。”

當年後金為拉攏蒙古族,特別是科爾沁部落,通常都會採取聯姻的方式,以確保蒙滿同盟,不至於內鬥。孝莊的姑姑孝端皇后也是在這種背景下嫁給皇太極的。

所以,皇太極和孝莊談不上有多少真情,只是政治需要而已。

皇太極真正愛的人是宸妃。

宸妃就是海蘭珠。在26歲時嫁給皇太極,兩人一見傾心,形影不離。皇太極親自為海蘭珠的寢宮題名“關雎宮”,封為四妃之首。

不久,海蘭珠在皇太極的專寵下,生下了一個皇子。皇太極大喜過望,召群臣宴舞,大赦天下。

只不過這個皇子早夭,讓皇太極想傳位於他的願望落空。

海蘭珠因此倍受打擊,痛不欲生,終至積鬱成疾,於崇德六年去世。

(皇太極和海蘭珠劇照)

皇太極大悲,為海蘭珠舉行了國葬。詔令舉國禁歌舞,罷朝數日。並親自為海蘭珠撰寫祭文:“朕自遇爾,厚加眷愛。正欲同享富貴,不意天奪之速,中道仳離。朕念生前眷愛,雖沒不忘,追思感嘆,是以備陳祭物,以表衷悃。仍命喇嘛僧道諷誦經文,願爾早生福地。”

兩年後,皇太極因太過思念海蘭珠,無疾而終。

第二,孝莊留有遺訓。

孝莊彌留之際,曾對康熙說:“我身後之事特以囑汝,太宗文皇帝梓宮安放已久,卑不動尊。此時未便合葬。若另起塋域,未免勞民動眾,究非合葬之義。我心戀汝父子,不忍遠去,務於孝陵近地安厝,則我心無憾矣。”

皇太極雖然不愛孝莊,但孝莊至死都在為皇太極著想。她不想因自己的後事驚擾皇太極,只想一如當年,在他的背後默默地支持和奉獻。

因此,孝順的康熙最終將皇祖母葬在了遵化清東陵,和皇太極遙遙相望。

第三,孝莊非正宮皇后。

皇太極的正宮皇后是孝端,也就是孝莊的姑姑博爾濟吉特•哲哲。孝莊當時只是被皇太極封為莊妃,皇后之名是康熙為孝莊追尊的。按清朝慣例,非正宮皇后,如果要與皇帝合葬,需皇帝下詔認可。孝莊去世時,皇太極已駕崩多年,自然無法和皇太極合葬。

(孝莊和多爾袞劇照)

第四,孝莊曾下嫁多爾袞。

這個說法只是一種傳說。

皇太極死後,6歲的福臨被諸王推舉即位,多爾袞輔政,帝弱臣強。

在這種情況下,孝莊為確保福臨皇位安穩,必須全面倚仗多爾袞,諸事都要和多爾袞商議。彼此接觸次數較多,相處時間較長,難免引人非議。甚至傳言孝莊已下嫁多爾袞。

但關於孝莊下嫁多爾袞,只存在野史和傳說中,並無實據。

(昭西陵)

孝莊最終雖沒能和皇太極合葬,但還是以太皇太后的身份入了皇陵,這就從根本上否定了孝莊下嫁多爾袞的傳言。


張生全精彩歷史


中國古代歷史上有這樣一位出名的人物,身為一個女子,她曾經輔佐過三位皇帝。她是皇太極後宮的妃子,是順治的母親,是康熙的奶奶。這個女人可以說是清朝時期的出名人物,辦的事情一個男的都不一定能辦成她就能搞定,她的這一生過的非常坎坷。死後又被安放38年之後才被埋葬,而且沒有和丈夫葬在一起,這背後究竟有什麼原因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猜測。究竟哪個更有道理呢?

她這一生在13歲的時候就嫁給皇太極,她對於皇太極有非常高的好感。認為這個男人就是自己命中的英雄,因為她從小就有福星之城。在她剛進宮的時候,皇太極對她還很寵愛。和自己的姑姑以及姐姐共同侍奉一個男人。到後來皇帝寵愛了姐姐之後,她的地位就不斷下降。

沒有得到皇帝特別的寵愛,她心裡其實對於這個男子很失望。自己犧牲了青春都給了他,而且在政治上還為他出過很多主意。到最後,他喜歡的竟然不是自己。有人說她之所以不和丈夫合葬的原因是她還在怨恨當年寵愛自己的姐姐而不寵愛自己。

老皇帝死後,豪格和多爾袞想要爭權。為了大清的統治安定,她帶著六歲的兒子也就是之後的皇帝登上皇位。本以為自己可以安安心心的輔佐兒子。為大清奉獻力量,但是兒子是一個多情的男子,因此,注意力在情感上而沒有在政治上。最後也是因為情而早早的去世了,看著丈夫與兒子紛紛離開自己。她感覺是老天在懲罰自己。她臨終之前對後人說,不想再麻煩後人把她與丈夫合併,她願意和兒子葬在一起。後人聽從了她的遺言,有的人說她不想與老皇帝合葬的原因也是因為這條遺言。

她作為康熙的奶奶。儘自己最大的努力輔佐他的政治。皇上對於她也有很深的感情。在她晚年親自喂她吃藥。也盡到了孫子的本分。

關於孝莊的這一生有很多人說她與多爾袞有私情,在皇太極死後,她就下嫁給多爾袞有人說這也是她不與老皇上合葬的原因之一。但是歷史上從來沒有正式的記載多爾袞和孝莊有私情的情況。對於這一說法,還需要之後科學家們去進一步的研究和考證,我們後人也想知道歷史的真相究竟是什麼?你們他們為啥不合葬麼?


零零七說歷史


兩種可能1.她真的嫁給了多爾袞或者她捨身於多爾袞而無顏面對丈夫;2.她不想離開她深深牽掛的兒子和孫子,相比之下她與皇太極的“感情”是微不足道的。個人觀點,不知道是否幫助到你


呂秀才說


其實滿清是遊牧漁獵民族,其對男女關係家庭倫理與漢族有巨大差異,比如孝莊太后出身的蒙古族就不強調所謂的血緣親緣而是所謂養恩,最典型的就是成吉思汗的長子朮赤(蒙語客人)而滿族也有拉幫套的婚俗(簡單說就是一妻多夫)所以孝莊太后才沒有與蒼狼合葬(當時皇太極這個名字是沒有的,這是後來乾隆皇帝為了編寫史書的時候給祖宗們起的,實際上是野豬皮,蒼狼,黃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