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企集團化運作必過的一道坎:放棄虧損子業務

農企集團化運作必過的一道坎:放棄虧損子業務

各位農創的朋友,大家好,我是板磚大餘。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個話題:對於農業來講,集團化運作的整個管理結構應該如何搭建?

實際上在農業中間,由於品的差異,每個品都有其專業性,任何一個品,如果想把其操作到有能力去盈利,都需要十年以上的積累。所以我們農業中間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一種事業部制,或者叫獨立子公司制的這樣一種運作模式。就是每個品一個獨立的團隊,獨立核算,獨立運作,總部就承擔公共服務的職能。這個從本質上講,就是一種集團公司的架構。

針對這種架構,我們如何管理呢?市場上的所有老闆們,都有一個比較強的心態,就是我的生意我得有絕對的控制權,我沒有辦法能夠放心。或者反過來講,如果某個子業務在虧損的時候,老闆們捨不得放棄它,不願意讓這個子業務倒閉。我想告訴大家的是,這是絕對錯誤的。

那麼在一個集團制的治理結構下,我們應該如何去做呢?我們應該給每個業務確立一個明確的機制,讓其自負盈虧、獨立核算,然後改子業務產生的多數利潤留給他們自己,給總部繳納部分利潤。在這樣一種操作模式下,我們必然形成一種心態:如果子業務是虧損的,我們就要讓它倒閉。讓子業務和子業務之間形成良性的競爭,進而達到優選人才的這樣一個目的。

我舉一個例子,市場上有個老闆,他不光有批發的業務,有幾個檔口,同時他自己還在做採銷,還在經營著終端門店。結果他發現市場上兩塊業務都在盈利,但終端門店的業務一直在虧損。遇到這種情況,他的做法是什麼呢?他不停的給終端門店業務輸血,而不願意讓終端門店業務倒閉。因為倒閉了感覺很丟臉、沒面子,我認為這就不是一種理性的經營。

實際上在當前的這樣治理結構下,我們就應當果斷放棄虧損業務、保留盈利業務,並且把有限的資源集中投放到有利業務上來。而且同時我們的心態也應該有一個轉變:我們要把過去將子業務看做自己的孩子一樣的心態轉變過來,轉變為它就是一個獨立的公司、獨立的個人,你只是一個投資人,簡單的投資人而已。它要死,是它的事情,我們要能夠讓它死。而且你越讓它死,它越死不了。

還有一點,就是在整個財務的核算上,我們決不能放棄的就是財務的控制權以及品牌的控制權。品牌的控制權,我們要用來做什麼呢?實際上可以採用多品牌制,我們要用統一的媒體資源為其賦能。而財務的控制權,我們是要控制整個集團有限的現金流,讓現金進行一個合理的分配,來保障整個體系的相互賦能和相互穩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