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釗與莊頭村周家

題圖來自網絡

李大釗與莊頭村周家

1895年李大釗6歲時,入本村谷傢俬塾,從師單子鰲接受啟蒙教育,由於他天資好,聰慧過人,很快讓老先生感到有些力不從心。為了不誤人子弟,老先生找到大釗的大祖父李汝珍,對他說大釗是經天緯地之才,該另謀高師,去更好的地方讀書。

大釗的大祖父李汝珍,聽了這話自然很高興,得知距大黑坨村不遠的小黑坨村有個張家學館,便託親友找到張家,把9歲的大釗送到那裡去讀書。

樂亭當時有“崔劉張史”四大士族。崔指的是廟上崔家,劉為汀流河劉石各莊劉家,史為大港史家,張即小黑坨張家,“京東快馬張”講的就是其後人張攻璞的故事。張家在莊園裡設有供自家子弟讀書的學館,老師趙輝鬥是曾為李汝珍督辦華嚴寺“香火田”,撰寫碑文的昌黎縣學的“增廣生”,是大釗父親李仁榮的老師,是當地的名人。

在張家學館,李大釗表現的更為優秀,深得老師趙輝斗的賞識,也由此得以和莊頭村周家的後人周劍青而結識。

莊頭村周家,雖然在舊縣誌中沒有列入“士族”,卻是樂亭大名鼎鼎“望族”。因為在清朝末年,偏居海邊一隅的莊頭村周家,出了兩名進士而轟動全縣,享譽昌灤樂。

周家考中的第一位進士,名叫周連仲,字倬軒,1814年出生,16歲入縣學,27歲中舉人。次年即1841年在赴京趕考,中了第三甲第六名進士,後在禮部供職,職務是禮部主事,當時為正六品。其精通詩詞歌賦,著有《寶稼堂詩鈔》二卷。

周連仲有三個兒子,長子周培,字厚齋,同治元年中舉,光緒二十年考中了進士。因其字寫得漂亮,任職內閣中書。此人更有名的是,有自己的一套修身養性長壽之法。據有關史書記載,他90歲之時,仍耳聰目明,能在昏暗的豆油燈下寫蠅頭小楷,一筆一劃入木三分。他的養生之道,當時朝野皆知,民國13年,官至國務總理的張紹曾,因慕其名,在時任國民政府秘書的樂亭人郭曉峰陪同下,來到莊頭村,專門拜訪這位長壽老人,併成為轟動一時的新聞。

與李大釗交往甚密的周劍青,就是周連仲的後人,周培的族弟。

周家是當地的名門,交往和聯姻的也是樂亭赫赫有名的人物,並與本縣介馬河村的李坦是兒女親家。

李坦,字靜齋。幼年規守家教,沉默慎言慎行,讀書之外無其他嗜好,於光緒八年中舉,光緒九年中進士,曾任吏部掌印郎中,在吏部供職30餘年。李坦敬重周家,與同是同鄉進士的周培交往密切,後來與周家結成親家,周劍青既是其女婿。

周家除了和李家是親家,與小黑坨張家也有兒女聯姻,有“京東快馬張”之稱的張攻璞大兒媳就是周劍青的三姐。有著這層關係,周劍青時常去張家走動,聽在張家學館當先生的趙輝鬥幾次講,他的學生中有個天才少年李大釗後,便想結識一下。

李大釗生於1889年10月29日,周劍青出生於1878年,比李大釗整整大了11歲,兩人見面之後卻相談甚歡,讓周劍青從心裡喜歡和佩服這個氣質不凡,又少年老成的後生,並由此惺惺惜惺惺,結下了很深的友情。

李大釗進盧龍永平府中學堂學習後,考入天津北洋政法學院,後東渡日本去早稻田大學繼續深造,並在那裡接受了馬克思主義學說,立志改造中國。

李大釗入永平府中學堂讀書不到兩年,撫養他18年的大祖父李汝珍去世,享年81歲。大祖父去世後,本來就不富足的家庭,顯得更加拮据,大釗求學的費用全靠妻子趙紉蘭借挪典當來籌措。

周家忠厚傳家,詩書繼世,後來被譽為“直隸第一人”的“京東碩儒”史夢蘭,就得到過周連仲的幫助。史夢蘭比周連仲小1歲,中舉後接連考了幾次進士,每當春闈進京,他都登門去拜訪周連仲,並稱其為“叔”。周連仲每次都熱情接待,並將史安排在呂祖閣讀書學習。呂祖閣是京城中一個環境幽雅的道觀,史夢蘭需要什麼書籍,他都想法借到送到。周連仲不僅對史夢蘭如此,凡是來京春闈的樂亭學子,如倪啟藩等人,只要有事找他,他都盡力而為。

受此家風影響,周劍青也仗義疏財,在知道好友李大釗的家境後,為幫助他完成學業,時常拿出銀兩用各種方式進行接濟,使兩人的交情越來越深。

李大釗從日本留學回國後,先是在上海創辦辦《晨鐘報》,後來受蔡元培之邀到北京,擔任北京大學圖書館主任,以北大紅樓為陣地傳播馬克思主義。

周劍青成年後,最初在清末的戶部當過一段時間文牘,他的家學底蘊深厚,文章寫得好,書法也很出眾。兩位熱心青年都懷有憂國救民之心,關係越發密切。

李大釗的出生地大黑坨村,與周劍青居住的莊頭村隔二灤河相望,兩村直線距離不過兩公里。

李大釗離開家鄉在外求學期間,每逢寒暑假回家,都要到灤河對岸的去看望好友,在周家小住上幾天,兩個人談詩論道,談笑風生,情投意合。

李大釗進行革命活動時期,回樂亭老家看望妻子兒女時,也曾多次住在周劍青家。

1916年秋天,李大釗從日本留學回來,住在周劍青家和他講了想創辦《晨鐘報》的想法,並鼓勵他拿起筆來,“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正是他當時的寶貴墨跡。在李大釗的影響下,周劍青開始在一些進步刊物上,發表了一篇篇針砭時弊的文章。

1917年暑假,李大釗回到家鄉,經常住在周劍青家,期間還邀了老師單子鰲、趙輝鬥同來周家,一起議論灤州起義的事情,醞釀編寫的皮影劇本《安重根刺伊藤博文》等。

1920年秋天,李大釗回家接妻子兒女去北京。因為這次是舉家搬遷,不知以後何時相見,李大釗特意到周家住了兩天,兩人同床而眠,敘友誼、論國事。

1924年夏初,李大釗因在北京辦夜校,組織和發動工農運動,宣傳蘇俄的“十月革命”和布爾什維克主義,被當局所嫉恨。為避風頭,他回老家想在周家暫住幾日,沒想到遭當地警察懷疑,跟蹤到周家。周劍青巧妙周旋,喝退密探後,為保大釗安全,安排家丁用馬車將大釗送到渤海邊的孫家鋪。然後轉移到一艘漁船上,並叮囑不要把漁船停靠在碼頭,而是要錨在更加安全的淺海灣裡。第二天,周劍青又派人把大釗接回來,帶上準備好的衣物,把大釗送往灤河北岸昌黎縣赤崖村的老齊家。

老齊家是周劍青二姐的婆家,是當地的大戶人家,同時這裡還是昌黎樂亭兩縣交界的地方,官府很少顧及,比較隱蔽,也更加安全。大釗在那裡住了兩天,避過風頭後,周劍青又把他接回了家中。

這之後不久,就有人送來了參加什麼會議的信件。大釗接信看過後,說有緊急事情,第二天便離開了。後來知道,來信的內容是通知大釗前往蘇聯,參加共產國際第五次代表大會。

這次分別,竟然成了李大釗和周劍青這兩位老友的絕別。

1927年4月,李大釗在北京東交民巷的蘇聯大使館被奉系軍閥逮捕,並絞殺於京師看守所。李大釗犧牲後,妻子趙紉蘭帶子女回到大黑坨村老家。周劍青全家對大釗的親人給予了極大的同情、關懷和照顧。除了錢財上的資助,幾個孩子也經常到周劍青家裡吃住,長女李星華就曾在周家住過一整個冬天。

好友的逝去,讓周劍青痛不欲生。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東三省淪陷,1937年“七七事變”,華北一步步淪為日本侵略者的殖民地。心灰意冷的周劍青,回到了家鄉莊頭村的灤河岸邊。

1938年灤河大水,把莊頭村周家的宅院坍入河裡,於是周家分為兩支遷離莊頭村。一支遷到沙崖李莊,一支遷到南地。

1961年周劍青在沙崖李莊村去世,享年83歲。

附:周劍青相關後人情況。

周劍青育有三兒兩女,次子周晴軒是天津“功慶成”商號會計主任。1948年秋,遼瀋戰役拉開序幕,因時局動盪,通貨膨漲,國民黨軍政官員多用紙幣兌換黃金。一次,時任國民黨平津地區組織委員的瞿韶華,到“功慶成”銀莊兌換黃金時,和夥計們發生了口角,周晴軒將瞿韶華請到內室,交談之後,兩人成了好友。

瞿韶華夫人生孩子時,住在天津的一家醫院裡,周晴軒前去看望,介紹在這家醫院做助產士的妹妹周執中與瞿韶華認識。周執中長得眉清目秀,尚未婚配,對夫人照顧得十分周到,讓瞿韶華很感動,從心裡喜歡上了這位年輕的姑娘。當時,瞿韶華的弟弟瞿福亨,是一位剛剛從美國留學回來的鐵路工程師,也沒有成親,瞿韶華和周晴軒便想做月兒老,成全這一對年輕人。兩位年輕人也一見鍾情,很快在各自兄長的主持下結了婚。

瞿福亨和周執中結婚時間不長,兩人就去了臺灣。原因是瞿福亨是留美回國的鐵路工程師,蔣介石在準備退守臺灣後,作為技術人員瞿福亨被派往臺灣進行鐵路建設。後來臺灣的北迴、南迴鐵路幹線,均由瞿福亨設計督建。

周晴軒在天津結識的好友瞿韶華,是河北定興人,作為國民黨的要員,後來也去了臺灣。在臺灣曾先後任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總幹事、黨務秘書、辦公室主任、行政院副秘書長。1973年轉任臺灣省政府委員兼秘書長,一度代理省主席職務。1990年就任臺灣國史館館長。

周劍青之女周執中,到了臺灣仍然從醫,在臺北醫院當醫生。

大陸和臺灣有了人員往來以後,周執中終於回到過闊別六十年的家鄉。

(作者劉慶田,鄉鎮退休幹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