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寺前,72朵蓮花,引遊客體驗一花一世界的精神內涵

滁州琅琊山因《醉翁亭記》而名揚天下,出醉翁亭景區後,沿著一條寬闊的青石路蜿蜓向上前行。經過峰迴路轉,便看到了始建於唐代的琅琊寺。該寺依山而建,殿堂隱映在綠樹碧水之中,它和醉翁亭同樣都屬於琅琊山風景區的核心重要景緻,有著淵源的歷史文化底蘊。

琅琊寺前,72朵蓮花,引遊客體驗一花一世界的精神內涵

琅琊寺前,72朵蓮花,引遊客體驗一花一世界的精神內涵

在通往琅琊寺登山道路的上按照一定的規律和間距鋪設了72朵形態各異的蓮花圖案地面,從登山口一直到寺門口,依次升高。

琅琊寺前,72朵蓮花,引遊客體驗一花一世界的精神內涵

當今,蓮花在佛教被尊為“聖物”。佛教的蓮花象徵完全一派東方文化的風尚,寧靜、愉悅、超脫和微笑。據隨行的導遊介紹:通往寺內的蓮花道上共有72朵蓮,每朵蓮花的圖案造型都不一樣,寓意著腳踩蓮花,有步步生蓮的安詳之意。

琅琊寺前,72朵蓮花,引遊客體驗一花一世界的精神內涵

琅琊寺前,72朵蓮花,引遊客體驗一花一世界的精神內涵

導遊的話語猶如一針“興奮劑”,給遊客們一種很大的精神鼓勵和動力,個個身先士卒,直奔琅琊寺。

想必大家會問:蓮花與寺有什麼關係呢?

琅琊寺前,72朵蓮花,引遊客體驗一花一世界的精神內涵

最近流行的《琅琊榜》想必大家都看過。《琅琊榜》中靖王的原型是司馬睿,靖王與梅長蘇的故事,與司馬睿和他的首席謀臣王導的經歷非常相似,而司馬睿和滁州、和琅琊山,有深厚淵源。

還有最近,網絡上一直流行著一首歌曲《花開見佛》:清靜山門明月光,虔誠皈依法中王,千花臺上慈音梵唱,諸佛菩薩降吉祥,一聲佛號恆願常,花開見佛回故鄉......

琅琊寺前,72朵蓮花,引遊客體驗一花一世界的精神內涵

據悉,蓮花,又稱荷花。它是佛教經典和佛教藝術經常提到和見到的象徵物。蓮花與佛教有著不解之緣,因為它與釋迦牟尼的許多傳說聯繫在一起。據說,釋迦牟尼本是天上的菩薩,下凡降生到迦毗羅衛國淨飯王處。淨飯王的王妃摩耶夫人,長得象天仙一樣美麗,性情溫和賢淑,與國王情深似海。摩耶夫人回憶新婚之夜,她朦朧中看到遠處有一個人騎著一頭白象向她走來並且逐漸變小,從她的右肋處鑽入她的腹中。她心中模模糊糊地預感到菩薩化作一頭白象入胎。日後,身懷有孕的摩耶夫人臉上,微微泛著紅暈,那色彩鮮豔的綠色領口花邊象一片蓮葉,她的臉兒象一朵綻開的蓮花。後來摩耶夫人在娑羅樹下降生佛祖時,百鳥群集歌唱,天樂鳴空相和,四季裡的花木都一同盛開,尤其是沼澤內突然開放出大得象車蓋一樣的蓮花。佛祖一出世,便站在蓮花上,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並說:“天上天下,惟我獨尊”。這天正是四月八日,以後就成了佛教的“浴佛節”。釋迦牟尼覺悟成道後,起座向北,繞樹而行,“觀樹經行”,當時就是一步一蓮花,共18蓮花。

《楞嚴經》雲:“爾時世尊,從肉髻中,湧百寶光,光中湧出,千葉寶蓮,有化如來,坐寶蓮上……”。《維摩經—佛國品》曰:“不著世間如蓮花,常善入於寂行”。《諸經要解》說:“故十方諸佛,同生於淤泥之濁,三身證覺,俱坐於蓮臺之上”。可見,蓮花表示由煩惱而至清淨。說明它生於淤泥,綻開於水面,出淤泥而不染的深層內涵。同時蓮花在炎熱夏季的水中盛開,炎熱表示煩惱,水錶示清涼,也就是說,在煩惱的人間帶來清涼的境界。況且,蓮花本身即蓮貴善美。它昂首挺展,日豔且鮮;潔身自處,傲然獨立;其根如玉,不著諸色;其莖虛空,不見五蘊;其葉如碧,清自中生;其絲如縷,綿延不斷;其花莊重,香馥長遠;不枝不蔓,無掛無礙;更喜蓮子,苦心如佛;諄諄教人,往生淨土。唐朝詩人李商隱讚譽荷花曾寫下著名的詩句:

世間花葉不相倫,花入金盆葉作塵。

惟有綠荷紅菡萏,卷舒開合任天真。

此花此葉長相映,翠減紅衰愁煞人!

琅琊寺前,72朵蓮花,引遊客體驗一花一世界的精神內涵

琅琊寺前,72朵蓮花,引遊客體驗一花一世界的精神內涵

佛說,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一塵便是一劫,一山一水便是一難。彷彿我們每一次重逢和離別,如同三生石上刺破手指滴落的血。千里暗香拂過,銘刻著你我的生死契,最後塵埃落定,一切又只是一場過眼雲煙。我想人的一生就是一個劫難,劫難便是禪。隨心,便是禪心。

一直相信,在某個山高路遠的角落,存在著一個永恆。後來才知道,這世間沒有永恆。山與水,總有一天能夠兩不相交;雲和月,總有一天可以毫無瓜葛。相濡以沫,卻不如相忘於江湖。你來我走,緣聚緣散,不過是紅塵阡陌上一季花的開落。

琅琊寺前,72朵蓮花,引遊客體驗一花一世界的精神內涵

而琅琊山隱映著唐朝古剎琅琊寺和宋朝建築醉翁亭,集宗教、文物古蹟和風景名勝於一體,成為滁州市著名的旅遊勝地。也是很多文人墨客也會選擇來到琅琊寺訪古探幽,並且留下了一些不可多得的詩篇和墨寶,其中用宋代某位詩人的名句來總結琅琊寺再合適不過了:“踏石披雲一徑通,翠微環合見禪宮。峰巒密鬱泉聲上,樓殿參差樹色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