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共識」自身抗體檢測的臨牀應用

「专家共识」自身抗体检测的临床应用

檢驗醫學

因為專業所以權威

自身抗體

自身抗體檢測是自身免疫性疾病診治中的重要工具,隨著早期診斷、規範化治療的開展,自身抗體檢測在疾病診斷、監測及預後評估中發揮的作用也日益受到重視。但是,由於目前自身抗體檢測缺乏統一的標準化檢驗方法,加上工作條件、傳統診療習慣、結果判讀以及醫療保險限制等方面的因素影響,導致自身抗體檢測在臨床應用上存在著不統一、不規範現象。因此,制定適合我國國情的自身抗體臨床應用建議十分必要,可為廣大臨床醫生和檢驗醫師提供參考。

《自身抗體檢測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臨床應用專家建議》(以下簡稱為《建議》)形成分3步進行。首先由來自全國大型教學醫院風溼免疫科醫師通過檢索國內外文獻並結合中國實際情況起草《建議》草案,然後將該草案提交由風溼免疫科、檢驗科、消化科、血液科、神經內科等組成的專家組討論,補充和提出修改意見,修改後的草案再次由起草成員討論,形成初步建議,並對每項建議條目進行解讀。最後提交由中國免疫學會臨床免疫分會專家進行投票評分(Delphi評分,分值從0分到10分,0分表示完全不贊同,10分表示完全贊同),計算所有專家打分的(平均值±標準差)作為每條建議的專家認可度。《建議》包括13條,每一條都附有基於GRADE法

[1]的證據分級、證據質量和專家認可度及其95%的可信區間。

1

自身免疫性疾病概述

自身免疫性疾病是由於免疫功能紊亂,機體產生針對自身抗原的病理性免疫應答反應而引起器官或系統損傷的一類疾病。根據臨床表現和病變累及的範圍,自身免疫性疾病可以分為系統性和器官特異性,前者以系統性紅斑狼瘡(SLE)、系統性硬化症(SSc)、類風溼關節炎(RA)、抗磷脂綜合徵(APS)等為代表;後者包括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PBC)、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炎(AIT)、胰島素依賴性糖尿病(IDDM)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發病機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認為是遺傳易感個體在環境因素如感染、紫外線及腫瘤、藥物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下發生。自身免疫性疾病通常伴隨免疫系統功能紊亂、自身反應性T細胞、B細胞的活化和自身抗體、炎性因子的產生。由於自身抗體的產生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基本特徵之一,因而,自身抗體本身就成為大多數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血清學標記物。

2

自身抗體的分類、臨床意義和檢測方法

1.系統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相關自身抗體

(1)抗核抗體(ANA)

抗核抗體(ANA)是一組將自身真核細胞的各種成分脫氧核糖核蛋白、DNA、可提取核抗原和RNA等作為靶抗原的自身抗體的總稱,是自身免疫性疾病最重要的診斷指標之一。ANA的檢測方法很多,目前間接免疫熒光法(IIF)仍然是ANA檢測首選方法。ANA陽性提示體內存在一種或多種自身抗體,應結合其它臨床資料判定其意義。

(2)抗可提取核抗原(ENA)抗體譜

ANA的靶抗原眾多,採用鹽析法從細胞核中提取出來,且不含DNA的一類抗原統稱為ENA。臨床常用抗ENA抗體主要包括抗Sm、U1-RNP、SSA、SSB、Jo-1、Scl-70和核糖體P蛋白抗體等[2]。其中抗 U1-RNP抗體可在多種風溼性疾病出現,但高滴度抗U1-RNP抗體對混合性結締組織病(MCTD)有診斷意義。抗Sm抗體是SLE高度特異性的血清學標記物

[3],在一些檢測方法中,常與抗U1-RNP抗體相伴出現,現重組抗原的應用,可以出現單獨抗Sm抗體陽性。抗Ro(SS-A)抗體和/或抗La(SS-B)抗體陽性是診斷乾燥綜合徵的血清學標準。抗Ro(SS-A)抗體的靶抗原由分子量為60kD和52kD的兩種蛋白質組成,抗Ro-52kD可出現在多種自身免疫性疾病中,一般不作為診斷依據;抗Ro-60kD抗體與乾燥綜合徵密切相關。抗La(SS-B)抗體是乾燥綜合徵的特異性抗體。抗Scl-70抗體是系統性硬化症分類標準中的血清學標記物,與預後不良、肺纖維化、心臟病變有關。抗著絲粒蛋白(CENP)抗體是侷限型系統性硬化症特異性的血清學標記物,提示預後良好。抗Jo-1抗體屬於抗氨基酰-tRNA合成酶抗體群,在皮肌炎(DM)或多發性肌炎(PM)患者中的陽性率約為25%-30%,該自身抗體群還包括抗PL-7、PL-12、EJ等。抗Mi-2抗體幾乎只出現於皮肌炎患者,陽性率約為20%。抗PM-1抗體是多發性肌炎較特異的抗體,在多發性肌炎患者中陽性率約為13%。目前,這些自身抗體的常用檢測方法是酶聯免疫吸附(ELISA)和免疫印跡法(IB)。

(3)抗雙鏈DNA(dsDNA)抗體

該自身抗體對診斷SLE有較高的特異性(95%),是SLE分類標準之一[3]。其抗體滴度在多數SLE患者中與病情活動程度相關,可作為治療監測和預後評價的指標,並與SLE患者的腎損害相關

[4]。目前公認的檢測方法為間接免疫熒光法(IIF)、放射免疫法(Farr法)和ELISA法。

(4)抗核小體抗體(AnuA)

抗核小體抗體可出現於系統性紅斑狼瘡的早期,並且敏感性、特異性均較高。在SLE患者中陽性率為50%-90%,特異性>90%[5]。常用的檢測方法為ELISA。

(5)抗C1q抗體

抗C1q抗體除與低補體血癥蕁麻疹性血管炎、類風溼關節炎等相關外,與SLE患者併發狼瘡性腎炎及其活動性也密切相關[6]。常用的檢測方法是ELISA。

(6)抗磷脂抗體譜

抗磷脂抗體譜主要包括狼瘡抗凝物(LA)、抗心磷脂(CL)抗體、抗β2-糖蛋白1(β2-GP1)抗體、抗凝血酶原(PT)抗體和抗磷脂酰絲氨酸(PS)抗體等,在我國SLE患者中檢出率約為20%-30%,是SLE預後不良的重要標誌[7]。檢測LA或抗CL-IgG/IgM或抗β2-GP1-IgG/IgM是診斷抗磷脂綜合徵(APS)的血清學標準。LA通過體外凝血時間來定性測定,其它抗體常通過ELISA的方法進行定量檢測。

(7)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ANCA)

ANCA的靶抗原有十餘種,與臨床最相關的是蛋白酶3(PR3)和髓過氧化物酶(MPO),兩者與ANCA相關血管炎,即肉芽腫性多血管炎(GPA)、嗜酸性肉芽腫性多血管炎(EGPA)、顯微鏡下多血管炎(MPA),以及這些疾病的腎臟表現密切相關[8]。IIF和ELISA聯合應用是檢測ANCA的最佳方法。

(8)抗內皮細胞抗體(AECA)

AECA與血管炎和多種風溼病中的血管內皮損傷有關,如白塞病、肉芽腫性多血管炎、系統性紅斑狼瘡、系統性硬化症、過敏性紫癜腎炎(HSPN)等。抗體滴度與病情活動性具有相關性。目前檢測AECA常用的方法是ELISA和IIF。

(9)類風溼因子(RF)

IgM-RF是RF主要的自身抗體類型,在類風溼關節炎(RA)患者中的陽性率為70%-90%,是2010年ACR/EULAR頒佈的RA分類標準中的血清學檢測項目之一[9]。另外,IgA-RF和IgG-RF對類風溼關節炎的診斷也可能有一定提示意義。免疫比濁法、ELISA和化學發光法是目前常用的RF定量檢測方法。除RA外,RF也可見於其它自身免疫性疾病、多種感染以及腫瘤性疾病等。

(10)抗瓜氨酸化蛋白/肽抗體(ACPA)

ACPA是一組對RA高度特異的自身抗體。抗角蛋白抗體/抗核周因子屬於抗絲聚蛋白抗體(AFA)群,可出現在類風溼關節炎早期,同時與類風溼關節炎病情活動性指標呈正相關,目前常用檢測方法為間接免疫熒光法。抗環瓜氨酸肽(CCP)抗體是RA最新的分類標準中的血清學檢測項目之一,敏感性、特異性均較好[10]。抗瓜氨酸化波形蛋白抗體對類風溼關節炎也有一定的診斷價值。目前,抗CCP抗體和抗瓜氨酸波形蛋白抗體檢測的最常用方法是ELISA。

2.自身免疫性肝病(AILD)相關自身抗體

(1)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和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PBC)相關ANA譜

ANA在AIH患者中陽性率可高達70%-80%,是疾病診斷評分的指標之一,但是缺乏疾病特異性。PBC患者ANA陽性率為50%左右,在抗線粒體抗體(AMA)陰性PBC患者中的陽性率可達85%

[11]。抗Sp100抗體和抗PML抗體在PBC患者中的陽性率分別可達30%和20%。抗gp210抗體和抗p62抗體在PBC患者中的陽性率分別是17%-35%和20%-30%,是PBC高度特異性的標記物(特異性>95%)。

(2)I型、II型自身免疫性肝炎(AIH-1型,AIH-2型)相關自身抗體

抗平滑肌抗體(ASMA)和ANA與AIH-1型相對應。IIF是檢測ASMA獲得最佳特異性和敏感度的方法。抗肝腎微粒體-1(LKM-1)抗體、抗肝細胞溶質-1(LC-1)抗體用來定義AIH-2型,通常用ELISA或免疫印跡法來檢測。抗可溶性肝抗原/肝-胰腺(SLA/LP)抗體是AIH的特異性抗體,一般不作為AIH分型依據,可通過ELISA或免疫印跡法來檢測。

(3)抗線粒體抗體(AMA)

AMA是PBC的標誌性抗體,陽性率在90%-95%之間[12]。根據靶抗原不同分為9個亞類,即M1~M9,與PBC緊密相關的是M2、M4、M8和M9。AMA-M2是PBC特異性和敏感度最強的診斷指標,M4常與M2並存,而M9陽性常提示患者處於PBC的早期。IIF法用於AMA篩查,區分亞型常用ELISA和免疫印跡法。

3

中樞神經系統自身免疫性疾病相關抗體

(1)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體(NMDAR)抗體是用來定義“抗NMDAR抗體腦炎”的標誌性抗體[13]。此外,抗NMDAR抗體可能與SLE患者神經精神的異常狀況相關。

(2)抗水通道蛋白4(AQP4)抗體是視神經脊髓炎(NMO)的標誌性抗體。可用於NMO與多發性硬化症(MS)的鑑別診斷,在NMO患者中的敏感性約為58%-76%,特異性可達85%-99%[14]。IIF或基於靶抗原轉染細胞的檢測(CBA)是該自身抗體首選檢測方法。

(3)其它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相關的自身抗體

抗神經節苷脂抗體與格林-巴利綜合症(GuillainBarré syndrome)、多灶性運動神經病、感覺神經病、米-費綜合徵(Miller-Fisher syndrome)等脫髓鞘外周神經系統神經有關;神經腫瘤抗體如抗Hu抗體、抗Yo抗體、抗Ri抗體、抗CV2抗體等與神經系統副腫瘤綜合徵密切相關;抗乙酰膽鹼受體抗體是重症肌無力確診的重要參考依據;抗電壓門控性鉀離子通道(VGKC)複合物抗體、抗電壓門控性鈣離子通道受體、抗AMPA受體抗體、抗GABAB受體抗體、抗甘氨酸受體抗體等與邊緣性腦炎、腦脊髓炎、小腦性共濟失調等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相關。抗髓磷脂鹼性蛋白(MBP)抗體、抗髓磷脂少突膠質細胞糖蛋白(MOG)抗體等可能與多發性硬化症的致病機制有關。

4

其它自身抗體

(1)甲狀腺相關自身抗體

抗甲狀腺球蛋白(TG)和抗甲狀腺過氧化物酶(TPO)抗體是橋本甲狀腺炎等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炎的標誌性抗體,也可作為產後甲狀腺炎、無痛性Graves病等甲狀腺疾病診斷的參考指標[15]。抗促甲狀腺素(TSH)受體抗體是診斷Graves病的重要依據,敏感性約為95%,特異性可達99%。化學發光免疫測定(CLIA)、Farr法和ELISA是目前檢測這些自身抗體的常用方法。

(2)胰腺相關自身抗體

胰島細胞自身抗體(ICA)、抗胰島素自身抗體(IAA)、抗穀氨酸脫羧酶65(GAD65)抗體和抗胰島瘤抗原-2(IA-2)抗體是診斷1型糖尿病、成人隱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LADA)的重要參考指標[16]。靈長類胰腺冰凍組織切片為基質的IIF是檢測ICA的標準方法,其它3種抗體的檢測常用ELISA和放射性免疫分析。

(3)乳糜瀉(CD)相關抗體

抗肌內膜抗體(EMA)、抗組織谷氨醯胺轉移酶(tTG)抗體是診斷麩質敏感性腸病或乳糜瀉的首選檢測項目[17]。抗去酰胺基麥膠蛋白肽(DGP)抗體檢測是乳糜瀉相關自身抗體譜的重要補充,尤其適用於2歲以下嬰幼兒乳糜瀉患者。EMA採用IIF檢測,抗tTG抗體和抗DGP抗體的檢測方法為ELISA。

(4)生殖相關自身抗體

抗卵巢抗體與女性的卵巢功能早衰(POF)和自身免疫性不孕症有關,檢測方法有ELISA和IIF。抗精子抗體與男性女性的不育不孕症有關,這類抗體主要影響配子發育和受精,檢測方法有ELISA、IIF、混合性抗免疫球蛋白反應等。

三、《自身抗體檢測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臨床應用專家建議》十三條

本《建議》可為廣大臨床醫生和檢驗醫師在日常診療實踐中擬定檢測項目及檢測流程時提供參考。自身抗體檢測的合理應用有賴於檢驗醫生和臨床醫生的共同合作。

《建議》十三條和解讀

1對臨床懷疑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建議進行自身抗體的檢測。疾病分類或診斷標準中列出的自身抗體應在檢測之列。需要結合患者病史、症狀、體徵及自身抗體水平等對自身免疫性疾病進行診斷及鑑別診斷。

由於自身抗體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診斷及病情評估中有重要意義,因此建議在臨床懷疑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中進行檢測,並且在患者治療過程中,也建議選擇性複查自身抗體,用於評估療效及指導下一步治療。

非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或少數健康人群在沒有自身免疫性疾病臨床特徵時也可以出現低滴度的自身抗體。因此,這些自身抗體的陽性結果不一定與自身免疫性疾病相關。實驗室檢測應以臨床表現為依據,對沒有特異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臨床表現的個體不建議進行自身抗體的篩查。生理性自身抗體和自身抗體在疾病前期出現的現象常干擾臨床醫生對自身抗體臨床意義的正確解讀。

部分疾病在分類或診斷標準中包括的自身抗體對診斷有重要意義,如SLE診斷標準中包括的ANA、抗雙鏈DNA抗體,SS診斷標準中的ANA、抗SSA、抗SSB抗體,MCTD診斷標準中的抗U1RNP抗體,APS診斷標準中的CL、B2-GP1、LA等。因此,在進行診斷及鑑別診斷時,應對相應的這些自身抗體進行檢測。由於不同的自身抗體在不同疾病中的敏感性及特異性有所不同,臨床醫生應在充分了解各種自身抗體臨床參考意義的前提下,根據疑診疾病類型進行選擇,並將結果與患者臨床特點、其它檢查結果相結合,作出合理解釋。

2自身抗體的檢測建議選用國際推薦(或公認)的檢測方法。

自身抗體檢測方法的選擇取決於實驗室的具體條件、試劑的價格、出報告時間以及操作者的經驗等。自身抗體常用的檢測方法包括間接免疫熒光法、免疫印跡法、酶聯免疫吸附法、免疫散射比濁法、化學發光免疫測定法、免疫膠體金法、乳膠凝集法、放射免疫法、免疫斑點法等。目前,國內採用的定性檢測方法較多,而國外更多采用定量檢測方法。

檢測方法的敏感度和特異性相互依存的關係,決定了檢測的效能和檢測結果的可靠性。當敏感度增大時,特異性相應降低,反之亦然。在實際工作中,應該根據設定的臨界值(cut-off)和檢測方法本身固有的特性,合理選擇合適的檢測方法。如果作為一種篩查試驗,敏感度高的檢測方法應作為首選,並對假陽性的情況加以甄別;在確認試驗中,應該選取特異性高的檢測方法。當同一種抗體用不同方法檢測的結果不同時,應通過更特異的檢測方法進行確定。

3自身抗體的檢測結果建議以定量或半定量方式表達。

自身抗體檢測結果應儘可能以定量方式表達,如無法進行定量檢測,建議選用半定量方式,對臨床有更好的參考意義。通常定量檢測結果越高,臨床意義越大,診斷的特異性程度越高。部分自身抗體超過正常值上限三倍以上可視為高滴度陽性。定量或半定量顯示結果還有利於疾病前後或治療前後進行比較,對疾病的監測或療效的評估有重要價值。

4當自身抗體檢驗結果與臨床情況不符時,建議結合患者性別、年齡、病史及其它實驗室指標等特點,對檢驗結果作出適當解釋及下一步建議。

對臨床高度疑似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如果某一種方法檢測自身抗體結果為陰性或弱陽性,或當陽性的檢測結果與臨床特點不符時,建議使用另一種檢測方法對結果加以確認。

若偶然發現某種抗體存在,而無臨床表現,應評估該抗體對該個體預後的影響,並結合患者年齡、性別、臨床其它相關疾病及其它實驗室指標綜合評價。由於自身抗體可出現在臨床表現之前,因此必要時可進行定期複診及實驗室指標監測。不可忽視很多自身抗體可早於臨床表現前多年出現,並具有一定的預測價值,如抗CCP抗體、AMA-M2等。

臨床醫師和檢驗科醫師應在必要時針對患者的臨床及實驗室結果特點進行溝通,共同商議決定下一步檢測項目或給予患者何種建議。

5診斷系統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時,ANA應作為初篩項目之一。當IIF-ANA陽性時,需要對ANA特異性自身抗體進行進一步檢測。

ANA對自身免疫性風溼性疾病有很高的診斷敏感性,所以被認為是此類疾病的首選篩查項目[18]。如ANA是SLE、SSc、SS等患者的實驗室共同特徵之一,同時也是MCTD診斷的必需條件之一。因此,在疑診或需要除外此類疾病時,建議進行ANA的檢測。但由於ANA滴度值與病情嚴重性沒有必然聯繫,因此,不推薦使用ANA滴度值的變化來反映風溼性疾病的活動性和療效反應性。

ANA檢測覆蓋的自身抗體範圍十分廣泛,常見的自身抗體包括但不限於,抗dsDNA抗體、抗Sm抗體、抗Ro(SS-A)抗體、抗La(SS-B)抗體、抗U1-RNP抗體、抗Scl-70抗體、抗Jo-1抗體、抗核糖體P蛋白抗體、抗CENP抗體、抗核小體抗體、抗著絲點抗體等。當ANA結果陽性時,需要對ANA特異性自身抗體進行進一步檢測,為確診是何種自身免疫性疾病提供依據。

系統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以IIF法檢測ANA結果如為陰性,可能原因有:第一,ANA相關抗體的缺失;第二,存在的是針對高度可溶性抗原的自身抗體,如抗Ro(SSA)抗體;第三,抗體針對的是含量極少的胞漿靶抗原,如Jo-1、Ro(SSA)等。因此,當患者臨床表現高度懷疑罹患某種風溼性疾病(尤其是乾燥綜合徵和皮肌炎/多發性肌炎)的患者,即使IIF-ANA陰性,也應該考慮進行ANA特異性自身抗體的檢測。由於檢測方法敏感性差異及靶抗原特點,IIF檢測ANA陰性而特異性抗體陽性現象的發生率在臨床上約為5%-10%。

6ANA檢測建議以HEp-2細胞為底物的IIF法為首選。IIF-ANA檢測報告中建議註明檢測方法、特異性熒光核型和抗體滴度值,同時指出正常參考區間和臨界值。

ANA檢測方法中,間接免疫熒光法操作簡單,敏感度高,費用低廉,是目前國際上廣泛推薦使用的方法[19]

IIF-ANA在HEp-2細胞上的典型熒光模式有以下幾類,每類中又包括可以辨識的幾種熒光模式。1.細胞核型:核均質、核顆粒、核仁、著絲粒、核點、核膜、彌散細顆粒、增殖性細胞核抗原等;2. 胞漿型:胞漿顆粒、線粒體、核糖體、高爾基體、溶酶體、細胞骨架等;3. 有絲分裂型:紡錘體、中心體、細胞核基質蛋白、中間體等。ANA核型結果對下一步特異性抗體的檢測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ANA檢測結果推薦以滴度值表示,即陽性血清恰好呈陽性反應的最大稀釋倍數的倒數。目前主要有兩種稀釋體系,一種是1:40、1:80、1:160、1:320……;另一種是1:100、1:320、1:1000、1:3200……。當ANA為弱陽性結果,可見於正常人群(包括孕婦、老年人等)或感染性疾病、肝臟疾病、腫瘤性疾病等多種非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當ANA結果為陰性或弱陽性時,應根據臨床情況作出判斷是否需要進一步對特異性抗體進行檢測或密切監測。ANA滴度越高,與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相關性越大。檢驗報告單上除檢驗結果外,還應註明參考值、檢測方法。

每個臨床實驗室都需要通過臨床試驗來確定適用於本實驗室的ANA正常參考值範圍和臨界值。ANA滴度值本身是一種不嚴格的定量,與疾病活動度的相關性很低,因此沒有必要對ANA作連續的跟蹤檢測。

7dsDNA抗體檢測建議以短膜蟲IIF或放射性免疫法(Farr assay)或ELISA方法檢測。結合臨床需要,可進行兩種方法平行檢測。

抗dsDNA抗體檢測的常用方法是IIF法或放射性免疫法或ELISA方法。其中放射性免疫法(Farr法)檢測高親和力抗dsDNA抗體,在診斷SLE方面特異性高,但出於環境保護方面的考慮,這種方法的使用受到很大限制。IIF法簡單實用,是目前廣泛使用的用於檢測高親和力和中等親和力dsDNA抗體的方法,但是不能提供抗體準確的定量信息。ELISA的檢測敏感度高於Farr法和IIF,也能夠定量檢測抗體,但有可能檢測到沒有臨床意義的低親和力抗體。有條件時,實驗室可以用兩種方法對抗dsDNA抗體進行檢測,以相互印證。

8dsDNA抗體作為SLE疾病活動性的監測指標之一,應定期進行檢測。

由於抗dsDNA抗體水平與SLE疾病活動度,尤其是狼瘡性腎炎密切相關,且抗體水平的升高可以出現在疾病復發之前,因此定量監測抗dsDNA抗體有助於SLE患者的臨床病情評估。對於處於疾病活動期的患者,以每隔6-12周檢測一次抗dsDNA抗體為宜,而對於病情較為穩定的患者,每隔6-12個月檢測一次即可[20]。Farr法和ELISA都可以對抗體水平給出準確的定量結果,但兩者相比,ELISA更為經濟。

9對疑診為類風溼關節炎的患者,應進行包括類風溼因子、抗

CCP抗體在內的相關自身抗體的聯合檢測,以提高RA的早期診斷率。

對疑診為RA的患者,建議聯合檢測相關自身抗體,如RF、抗CCP抗體、AKA、APF等,以彌補單一抗體敏感性不足的缺點,為RA的早期診斷提供依據。由於RF陽性可見於其它多種自身免疫性疾病(如SS、SLE、SSc等)、多種非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感染及腫瘤等)以及少數正常人群,因此,不可單純將RF陽性作為確診依據,而應結合患者關節炎的臨床特點、影像學依據及聯合抗體檢測結果等進行診斷。

10診斷抗磷脂綜合徵及評估血栓風險時,建議進行抗CL抗體、抗β2-GP1

LA等抗磷脂抗體的聯合檢測。

與APS相關的抗磷脂抗體有多種,包括抗CL抗體、抗β2-GPI抗體、LA、抗凝血酶原抗體、磷脂酰絲氨酸抗體、抗磷脂酸抗體、抗磷脂酰乙醇胺抗體等。其中診斷標準中提及的抗CL抗體、抗β2-GP1抗體、LA任一種陽性均可以提示APS的診斷。在這3種抗體中,LA是血栓病變的最強風險因子;抗CL抗體診斷抗磷脂綜合徵的敏感性較高,但特異性較低;抗β2-GP1抗體是致病性抗體,特異性較高。建議對疑診患者聯合檢測這些自身抗體,不僅可以避免漏診,還能夠更全面的評價血栓性疾病和病態妊娠的發病風險。陽性結果需要在12周後複查確認。

11對臨床疑診為ANCA相關性血管炎的患者建議進行ANCA測定,並針對抗PR3

及抗MPO特異性抗體進行檢測。作為疾病活動性的監測指標之一,建議對抗PR3MPO抗體定期進行定量檢測。

ANCA陽性對ANCA相關性血管炎的診斷有重要意義。因此,對於疑診患者建議進行ANCA檢測。ANCA在中性粒細胞胞漿中有多種靶抗原,包括蛋白酶3(PR3)、髓過氧化物酶(MPO)、組織蛋白酶G(CG)、乳鐵蛋白(LF)等。其中PR3(屬胞漿型ANCA即cANCA)和MPO(屬核周型ANCA即pANCA)與ANCA相關性血管炎有關。ANCA陽性除見於ANCA相關性血管炎外,還可出現在炎症性腸病、自身免疫性肝病、其它自身免疫性疾病(如SLE、RA等)、淋巴瘤以及藥物性或感染性疾病等,但靶抗原並非PR3或MPO。

ANCA的檢測方法以IIF法及ELISA法為主。IIF法敏感性較高,是區分cANCA和pANCA的基礎。但IIF法測定的是總ANCA,不能區分靶抗原。因此,當IIF法檢測ANCA熒光核型為陽性(cANCA或pANCA陽性)或臨床疑診為ANCA相關血管炎時,應進一步用ELISA法對抗PR3或抗MPO特異性抗體進行檢測,以增加對ANCA相關性血管炎診斷的特異性。在臨床實踐中,聯合IIF和ELISA是檢測ANCA的最佳方法。

由於抗PR3及MPO抗體滴度與病情活動性一致,因此,可用做判斷療效及評估復發的指標,定期進行監測有助於指導臨床治療。

12器官特異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如肝臟、中樞神經系統、血液系統、甲狀腺等疾病,進行自身抗體檢測有助於與非自身免疫性疾病或非抗體介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進行鑑別。

特定器官受累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如自身免疫性肝病、甲狀腺疾病、中樞神經系統疾病、胰腺疾病等,在與非免疫相關性疾病進行鑑別時,相關自身抗體的檢測有重要意義。如AMA-M2在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診斷中的高度特異性,有助於與藥物性肝損害、病毒性肝炎等疾病進行鑑別;又如抗甲狀腺球蛋白抗體(TG)和抗甲狀腺過氧化物酶抗體(TPO)可為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炎的診斷提供有力證據。因此,自身抗體的檢測有助於器官特異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診斷。

13新自身抗體在自身免疫性疾病診斷及疾病監測中的作用還需要臨床驗證和探討,臨床工作中醫生應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合理選用。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新抗體被證實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診斷和監測中有潛在的臨床意義,有的已經被列入最新的疾病診斷標準,如抗CCP抗體在RA的診斷中有重要價值,已被列入2010年最新分類標準。隨著科學的發展,會有更多的自身抗體被發現,更多的自身抗體應用於臨床。其中不乏部分抗體由於其更為優越的敏感性及特異性被逐漸認可、廣泛應用,甚至代替原有指標用於臨床。臨床醫生和檢驗醫師既是醫學知識的實踐者也是循證醫學研究的參與者,在診療過程中,應該對每個患者進行客觀、具體、全面的分析,選擇適當的新自身抗體檢測項目,為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診斷和管理提供依據。

聲 明

《自身抗體檢測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臨床應用專家建議》是根據已有的證據和專家觀點達成,僅供參考。臨床實際應用時,自身抗體檢測結果必須結合其它與特定疾病相關的臨床資料,綜合分析後,才能用於疾病診斷、監測和預後估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