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姓氏起源於上古八大姓?

中國人在“死”上講究“落葉歸根”,同樣,在“生”上也講究血緣關係,血緣關係即在姓氏上“追本溯源”。

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各民族曾經使用和正在使用的姓氏高達23800多個,其中有單姓、複姓和多字姓,而目前仍然在通用的漢姓就有5000多個。那這些姓氏的“本源”又是什麼呢?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姓”和“氏”不是一個概念。姓起源於女系,是部族的區別標誌,產生於母系社會,那時“只知有母,不知有父”。例如中國最古老的八大姓:姬、姜、姚、嬴、姒、妘、媯、姞,皆為女字旁。氏起源於男系,是上古貴族表明宗族的稱號。《通志·氏族略序》:“三代以前,姓氏分而為二,男子稱氏,婦人稱姓……三代以後,姓氏合二為一。”也就是說秦漢以後通稱姓,或兼稱姓氏。氏是姓衍生出來的分支,是表示部落支系的居住地。先秦時期貴族有姓有氏,平民有姓無氏。

中華姓氏起源於上古八大姓?

關於如今中華姓氏的來源,很多人認為都是上古八大姓氏的分支。而東漢的王符和應劭將姓氏來源主要分成了九類,分別是:

一是源於祖宗的號。如禹即夏代的後裔姓姒、契即商的後裔姓子、棄即周代的後裔姓姬、伯夷的後裔姓姜等。

二是源於諡號。諡號是古代社會帝王、貴族、大臣等死後,依據他生前的事蹟所給予的稱號,如經緯天地、道德博聞、勤學好問等諡為文,剛強直理、克定禍亂、法能服民等諡為武,還有昭、景、成、宣、戴、桓等姓,都是從老祖宗的諡號來的。

三是源於國名。夏、商、週三代分封許多諸侯國,如齊、魯、吳、楚、秦、晉、燕、趙、陳、宋、鄭、越、衛、韓、魏、蔡、曹、胡、許等,這些國家滅亡後,其公族以國為氏。

中華姓氏起源於上古八大姓?

四是源於爵。即爵位。如王、公、侯、伯等,其後代有王孫、公孫等。

五是源於官。古代設有司馬,掌管軍政、軍賦、馬政,西周為三公之一,他們的後裔就以司馬為姓,如司馬相如、司馬遷,晉朝皇室司馬昭家族等。司徒,是負責掌管民戶、土地、徒役的大臣,後裔以司徒為姓。司空、太史等複姓,都是由官名而來。春秋時晉國在上、中、下三軍之外,另設左、中、右三行,荀林父為中行軍帥,其子荀偃稱中行偃,其子孫便以中行為姓。

六是源於字。根據人名中的字義又起的別名叫字。如春秋時鄭國大夫良霄字伯有,其子孫遂以伯有為姓。再如孟孫、子服、叔子等。

七是源於職業。如商、周、秦、漢都設有“巫”,掌管巫策,預言吉凶,禳禱以除疾病,子孫以巫為姓,孔子弟子有巫馬施,曾為單父宰。古代還設有管理匠作及製陶的官員,其後裔便以匠、陶、卜、屠等為姓。

八是源於居住地。傳說黃帝住姬水之濱,以姬為姓 ;炎帝居姜水之旁,以姜為姓。如春秋時代齊國公族大夫分別住在東郭、南郭、西郭、北郭,他們的後裔便以東郭、南郭為姓。鄭大夫住在西門,子孫便以西門為姓。魯莊公子遂住魯東門,稱東門遂,是以東門為氏。他如城、園、池、橋等。

九是源於采邑、封地。采邑是帝王及各諸侯國國君分予同姓或異姓卿大夫的封地。其後代或生活在這些采邑中的人有的便繼之為氏。如晉國荀林父之弟荀首采邑於智(今山西永濟市),其後代為智氏。其他如溫、蘇、楊、甘、樊、欒、鄧等。

中華姓氏起源於上古八大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