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錦江綠道西郊河綜合改造工程完工開放 串聯繫列文化景點

成都锦江绿道西郊河综合改造工程完工开放 串联系列文化景点

西郊河綜合改造工程簡介

成都锦江绿道西郊河综合改造工程完工开放 串联系列文化景点

市民在改造後的河邊綠道遊玩。

四川新聞網成都8月26日訊(記者 李丹 攝影報道)“以前河邊的路比較窄,也沒有座椅,現在好了,有花有草,還這麼幹淨漂亮,我經常都會出來走走。”家住成都市錦都4期的78歲冉大爺說,現在起出門遛彎又多了一個去處,“離家還近,心裡很高興呢。“

冉大爺說的高興,得益於西郊河綜合改造工程的建成開放。26日,隨著百花潭公園、文化公園 “退門而治”、最後1公里長的沿河綠道竣工,由成都城投集團實施的全長14公里的錦江綠道西郊河綜合改造工程全面建成開放。沿路不僅可以漫步錦城西,看清水綠意、四季繁花,還可以欣賞沿河串聯的青羊宮、琴臺路、寬窄巷子、浣花溪、杜甫草堂等十多個成都文化景點。

曾經路不通、水不淨

如今老城區7.4公里河道大變樣

“西郊河綜合改造工程的建成,標誌著錦江水生態治理和錦江綠道建設取得的第一個階段性成果。”成都城投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這是成都對人民群眾美好生活期望的積極回應,喚起了成都記憶、展示了天府魅力,成為打造人城境業和諧統一的大美公園城市的生動實踐,“更希望能提升成都市民和遊客朋友的獲得感、幸福感。”

四川新聞網記者瞭解到,西郊河綜合改造工程河道全長7.4公里,起於槐樹街,止於二環路西一段清水河橋,包含西郊河區段、幹河區段、南河區段和浣花溪區段,串聯杜甫草堂、浣花溪、文化公園、寬窄巷子等成都著名景點。

在項目實施前,市民們想在這段沿河漫步是有些不便、不美的——濱河道路未完全貫通,濱河綠化也是一段一段,缺少濱水開敞空間與景觀節點,沿岸景觀風貌雜亂。河道也存在著不貫通、水面被遮蓋、局部斷流的問題,河水水質不佳飄散出的異味常常讓周邊的市民們對河邊“避而遠之”。

成都市建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西郊河綜合改造工程,針對這些“病症”一一下“藥”。2017年4月完成總體方案設計後,成都市建委會同成都城投建設集團廣泛徵集了市民建議意見,進一步完善設計方案,最終確定工程將對西郊河1.7km、南河1km、幹河1.6km、浣花溪3.1km四條河道改造,包含河道治理、水利設施、建築風貌整治、橋樑提升、綠化景觀、光彩照明、智慧城市、海綿城市等改造建設內容。

經過1年多建設,河道的清淤截汙工作已於今年初全面完成,隨著近日最後一段綠道完工,7.4公里河道如今已“大愈”,兩岸盎然綠意中有繁花點綴,便捷通達之外還有文化添彩,景觀和功能等多方面提升,讓市民們在“家門口”就能進入遊賞的一條帶狀公園。

成都锦江绿道西郊河综合改造工程完工开放 串联系列文化景点

西安中路一巷段

文化公園臨河步道實現24小時開放

浣花溪滄浪湖水質提升為三類水

“此次西郊河綜合改造工程,著重梳理了該段河道存在的斷頭路,打通了岸線,使得市民們能暢通無阻地一遊到底。”成都市城投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在改造過程中,通過多方協調,文化公園、百花潭公園進一步敞開,穿越公園的沿河綠道得以24小時開放,使得市民們能暢通無阻地一遊到底。

成都“老牌”的百花潭公園,為了此次的岸線暢通“退門而治”。散花樓下的圓拱門以往是百花潭公園的大門,每晚10點就落鎖,跨河的滄浪橋以及河對面700米的沿河步道也因此有了“營業時間”,無法24小時向市民開放。此次百花潭公園將原大門24小時打開,管理門庭撤到滄浪橋後,同時公園圍牆後退5米,採用綠籬方式,拓寬出一條2.5米寬的休閒步道。遊步道上,生長了幾十年的大樹被保留下來,投下綠蔭,新增的紫薇粉得可愛,市民們今後晚間不必再從一旁的芳草路繞行,這條步道是更美的捷道。

同時,為了保證綠道的暢通文化公園也拆除了原公園大門鐵柵欄和臨河門禁,需要隔離管理的地方則新植了一排排翠竹,成了透綠的綠化圍牆。這樣,文化公園的臨河步道也已實現了24小時開放,更多的開敞空間留給了市民。市民們從蜀都大道到文化公園,不再需要從琴臺路繞行,沿著河邊走就可直達了。

此外,沿途的水質問題也在此次工程完工後取得階段性的成果。據悉,沿線河道今年3月已全面完成了河底清淤工作,全段沿河都設置了截汙管道,實現無汙水下河。位於浣花溪公園鳥島一側的滄浪湖,湖面面積約3萬平方米,此前水質較差,監測結果為國標劣五類。為提升水質,構建了“食藻蟲-水下森林-微生物”共生體系的生態自淨系統,目前水質已由之前的國標劣五類水達到了三類水。

成都锦江绿道西郊河综合改造工程完工开放 串联系列文化景点

多處可見成都元素。

花重錦官、青磚、鼎紋

沿途串聯多處景點 感悟天府文化

四川新聞網記者瞭解到,除了綠意清水,這條老城區的綠道將是市民們體驗天府文化的一條長廊。位於中心城區的兩江環抱區,這條綠道不僅串聯了多個著名景點,綠道中的小品、景緻中也融入了少城文化、琴臺文化、仙道文化等元素。

供市民休憩的座椅臺座是用仿明青磚瓦砌成的,地磚中鑲嵌了整齊排列的瓦片,十分別致。在二道橋-實業街段,四川新聞網記者現場看到,因為該段緊鄰寬窄巷子,設計上便引用了大量少城文化元素。

而浣花溪段的地磚刻著鼎紋、百花潭邊上的綠道則採用了體現仙道文化的雲紋,綠道中時不時出現的小品,也是吸納了太師椅、青花瓷、青瓦、石磨盤等傳統元素,段段不同,讓市民得以一步一步慢慢遊覽天府文化,感受不同區段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在各段,我們還種植了很多不同類型的植被。”四川省建築設計研究院相關負責人介紹,比如二道橋-實業街段,該段綠帶寬約12米,沿河既有高大黃桷樹得到完整保護,同時還補植了垂絲海棠、梅花等花樹和多種宿根草花,“以實現春賞海棠、夏觀草花、秋看銀杏、冬望茶梅,四季皆有看點。工程全線都依照了這樣的景觀設置,讓市民們可看到四季繁花不斷,重現花重錦官城的盛景。”

此外,此次改造工程還加入了“智慧城市”、“海綿城市”等新型理念。“之後市民們沿路遊覽,還可看到一些特別的路燈杆。”成都城投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這實際上是智慧城市的運用——杆上有一套監測系統,通過屏幕實時顯示氣溫、氣壓、風速、風向甚至pm2.5指數,“我們將建設一套完整的數字化系統,對河流防洪、清潔度、汙染度等進行監測。這套系統還能控制沿河燈光,‘人走近時燈光亮起來,遠離時燈光暗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