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楊國強:這篇文章你看不到就會消失,但有你困惑的所有答案

​礪石導言:今天這篇文章也許能幫楊國強解開他一直感到困惑的“為什麼”,但在楊老闆看到之前,這篇文章極大概率已經在那隻“神奇的手”的操縱下消失了。但諷刺的是,除了楊老闆自己看不到這篇文章,其他多數高管肯定都已經看到了。

致楊國強:這篇文章你看不到就會消失,但有你困惑的所有答案

劉學輝 | 作者

致楊國強:這篇文章你看不到就會消失,但有你困惑的所有答案

知名媒體人秦朔

知名媒體人秦朔在《寫給楊國強的三句話》的文章中,曾建議碧桂園創始人楊國強把最近聲譽風波中對碧桂園批評得最厲害的文章和網友跟帖找來看看,就會知道社會的情緒和他的自我評價之間有多大距離。

但是楊國強能看到這些批評文章的概率很小,因為在楊國強看到這些文章之前,大多數都已經被處理的無影蹤了,楊國強能看到的更多是一片讚歌。

這也許正是楊國強一直自我感覺良好的一個重要原因吧。

1

2018年6月24日,位於上海市奉賢區海灣鎮的碧桂園項目,售樓處6層屋面混凝土澆築過程中出現模架坍塌,現場部分作業人員被模板及鋼管掩埋,造成1死9傷。

7月12日,杭州蕭山碧桂園前宸府項目附近出現一個大坑,事故殃及前宸府附近的居民樓,基坑的裂痕延伸到居民樓的地基,使得這棟三層居民樓變成了危房,十幾戶居民被疏散到賓館。

由於碧桂園產品的用戶口碑欠佳,消費者一直維權不斷,這兩起事故作為導火索迅速引起輿論媒體對其口誅筆伐。

但面對這兩起事故,碧桂園管理層表現頗為鎮定,始終沒有人站出來做任何解釋,一方面通過公關公司大肆刪除網絡上的負面輿論,另外借助媒體的力量去對自己的形象進行極盡美化。

致楊國強:這篇文章你看不到就會消失,但有你困惑的所有答案

7月24日下午,在由這兩起建築事故引起的輿論風波還遠沒有消散時,筆者在多家媒體看到一篇名為《解碼碧桂園發展秘籍》的文章,文章寫道:“碧桂園的發展得益於不斷優化的品質管理、定位精準的產品線與精細嚴格的標準化”,文章還引用一位業主的評價,稱“碧桂園為我們提供了和諧有序的生活環境,便捷安全的生活服務,滿足了我們對生活品位的高標準需求”。

在碧桂園的品質管理正遭到輿論空前質疑時,竟有這麼多媒體明顯違背事實為其高唱讚歌,這讓筆者感到頗為意外。仔細研究發現,這些明顯違背事實的文章都是碧桂園投放的廣告軟文,文章來源統一顯示為人民日報,碧桂園希望拿“人民日報”的權威性為自己做背書。

7月24日晚間,在多家媒體大量投放廣告軟文後,碧桂園藉此發揮,在官方微信公眾號頭條發表了一篇題為《碧桂園高質量發展得到央視、新華社、人民日報等權威媒體認可》的文章。文章中寫道,“碧桂園的亮眼成績單,被《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日報》、《國際金融報》、《上海證券報》、《南方日報》、《大公報》、《中國新聞網》、《中國經營網》、中國證券網、第一財經、澎湃新聞、騰訊新聞與美通社等來自國內外500家權威媒體報道和點贊。”

致楊國強:這篇文章你看不到就會消失,但有你困惑的所有答案

碧桂園還在官微文章中列出了各大媒體的報道截圖,但這些截圖無一例外都是來自各家的PC端網站或移動端App,而非紙質期刊。其中,在一張新華社App的圖片下面用加粗字體標識著新華社報道,而文章來源卻顯示為經濟參考網。行業內人士都很清楚,這些資訊並非人民日報、新華社等官媒的嚴肅商業報道,只是碧桂園在這些官媒新媒體上的廣告投放。

碧桂園的這種自導自演,自我粉飾的做法明顯有失誠信,次日筆者在礪石商業評論發表了《碧桂園公關的自黑與他黑》一文,對碧桂園這種文過飾非,並假借人民日報、新華社之名為自己商業利益背書的做法進行了批評,並提出真誠建議,“建築事故已是不可抹殺的事實,面對這次公關危機,碧桂園最妥善的處理方式應該是認真反思自己過去的模式,吸取經驗教訓,向公眾誠懇道歉並做出承諾,以獲得諒解與接納。”

這篇文章在行業中產生較大影響力,碧桂園公關負責人也通過朋友聯繫到筆者進行交流,在交流中對方言辭較為誠懇,對文章的觀點也表示認可,稱“在官方公佈調查結果後,碧桂園將會向公眾誠懇的道歉與解釋”。之後其又通過公關公司一再致電請求,擔心這篇文章被“楊老闆”看到受到處罰,並對他們的職業生涯與生活造成傷害,希望能幫忙刪除這篇文章。

在利益與道義面前,我們較為堅定的選擇了道義,一旦與這些企業牽涉到利益,就很難再保持客觀公正。

但沒想到,就在這篇文章發佈的當天夜裡,7月26日晚23時40分,位於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區的碧桂園·城市之光建築工地又發生一起更為嚴重的事故,這次造成6人死亡、1人生命危急與2人重傷。

2

如果一起事故可能事發偶然,但一個多月來持續不斷的建築事故則絕非偶然,這一定與碧桂園自身的內部管理息息相關。

追尋事故根源,我們需要從5年前說起。

據《財經》雜誌2017年刊發的《碧桂園3000億躍進秘密》一文報道,2013年春天的一個下午,碧桂園創始人楊國強與中國平安保險集團董事長馬明哲在一場高爾夫球賽間隙交流,時年58歲的楊國強向同齡的馬明哲請教了一個管理問題,“你管理平安萬億資產,有什麼秘方?”馬明哲說:“我能有什麼秘方,就是用優秀的人。我這有很多年薪千萬的人。

回公司後,楊國強安排時任碧桂園人力資源總經理的彭志斌說:“我給你30個億,你去給我找300個人來。”彭志斌極具執行力,按照楊國強要求,截至目前其已經為碧桂園招聘了1122名博士。

“這些博士的共同點是情商與智商同高,人際互動能力強,較少願意投入科研工作,而希望快速實現人生價值。他們屬於學術派博士中的另類,這也正是碧桂園的博士選拔標準”,彭志斌如是說,“我們要的都是‘奇葩’”。

但在彭志斌設置的奇葩選拔標準中,缺少了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價值觀”的考核。

在2017年9月份的一次內部會議上,碧桂園總裁莫斌再次對彭志斌提出期望,“如果把大學學生會主席都招到我們這裡來了,這是一個不得了的事情。當我們的公司是無數優秀學生聚在一起的時候,公司的潛力是巨大的。希望碧桂園用解放思想的態度,但不一定是最好的學校。”在莫斌眼裡,學生會主席就是優秀人才的代表,而無需價值觀的考慮。彭志斌依然沒有讓莫斌失望,碧桂園最新公佈的人力資源數據顯示,“碧桂園新招聘的博士中,學生會主席/副主席佔比40%”。據彭志斌稱,目前碧桂園的16名區域總裁都是從這些“奇葩”博士中產生。

為了支持企業的區域快速擴張,碧桂園還調整了之前由集團對地方項目直接進行強管控的模式,在集團總部和地方項目之間建立了一層具有較高自主權的區域公司。這些區域公司變成碧桂園集團下屬的一個個諸侯國,集團評判這些諸侯國功績的主要標準就是區域的銷售業績。在碧桂園每月舉行的總部高管會上,區域總們會按照業績排座位,業績領先的坐在前排,業績差的坐在後排。如果區域總業績突出,可以升任為集團副總裁,但如果一年後業績下滑,集團副總裁的位置也將得而復失。

除了大舉招聘奇葩人才與成立自治權較高的區域公司,楊國強還創造了“成就共享”的人才激勵機制,後升級為“同心共享”。

“成就共享”激勵計劃於2012年開始推行,只要區域和項目管理層完成目標,就能拿到項目稅後20%的利潤獎勵。2014年10月13日,楊國強又開始實行“同心共享”的激勵機制,項目的員工可以跟投項目成為項目的股東,分享項目利潤。一般來說,項目的股份佔比為:集團85%,高層5%和區域公司10%。楊國強以此來激勵員工積極性,追求項目的利潤最大化。

“同心共享”的人才激勵機制讓碧桂園很多區總、項目總像打了雞血一樣,把自己的全部身家投進項目,甚至連房子都全部抵押。這使得很多項目總年收入過千萬,區域總收入過億,對釋放員工鬥志起到了巨大作用。

江蘇區域是碧桂園集團業績最好的區域,區域總裁劉森峰也是碧桂園年收入過億的區總典範,其舉了個例子,“跟投之後,效果很明顯,個別項目老總跟投高達400萬,就差身家性命全投進去,400萬中,200萬是自己存款,還有200萬則是父母、親戚朋友借的,甚至有些人是從銀行借款來投,這樣的跟投氣氛,大家幾乎都在玩命地幹,進度加速,質量過硬,快速銷售……項目各項計劃,根本不需要我這個總裁去催,他們自己比我還操心,還著急!”

缺乏過程管控,完全以業績為導向的激勵機制,在激發員工士氣的同時,也激發了區域總與項目總這些精英的自私之心,導致在經營過程中出現很多短視與犧牲項目質量的逐利行為。

碧桂園國內土地儲備以三四線城市為主,而三四線樓市利潤相對較低,這決定了碧桂園只有通過高週轉才能保證資金回報率,所以在追求高週轉上,碧桂園比其他房地產商更為激進。“拿了地後很快就要開工銷售,相當於同樣的時間,同行是做一個項目我們必須做四個。大家都很累。”一位碧桂園相關人士說。

高週轉的核心在於“快”,快速拿地、快速開發建設、快速銷售以及快速回籠資金。碧桂園董事局主席楊國強曾如此表述高週轉對碧桂園的價值:“高週轉是我們戰無不勝的法寶”,“高週轉是抵抗任何風險最有效的手段”。

2018年4月份,為進一步提高週轉速度,碧桂園接連發布多個文件。4月5日,碧桂園總裁莫斌簽發了《關於提高週轉速度、加快有質量供貨的緊急通知》;4月8日,碧桂園集團專門開了“高週轉”專題會議,網上流傳出了《集團“高週轉”專題會會議紀要》。4月11日,莫斌再次簽發《關於提高集團各單位工作效率、促進項目高週轉的通知》和《關於項目報建高週轉的通知》。

這些文件源於楊國強依舊對碧桂園已經位居行業前列的週轉效率不滿,他在內部一次會議上發飆,“現在集團高週轉太慢,肯定是有問題,每個人都要從自己和自己部門檢討”。

在莫斌簽發的文件中,要求提高三四五線城市項目週轉速度、報建速度與供貨速度。有報道稱,碧桂園將“高週轉”標準由“456”(拿地之後4個月開盤、5個月資金回籠、6個月資金回正)提高到了“345”。為了貫徹這一不可能實現的目標,碧桂園要求設計院接到需求後要通宵出圖,並採取了相應的獎懲措施。比如,項目摘牌即開工將獎勵項目總經理20萬元,每推遲1天獎勵遞減1萬,40天開工罰款20萬,41天開工即撤職。

在楊國強指示下總部傳遞的高週轉壓力,區域總較高的自治權力,以及“同心共享”的激勵與獎懲機制,讓區域公司出現了唯業績論的傾向,為了達到銷售與高週轉的指標,碧桂園的區域公司不擇手段加速進度,降低成本與費用,這在保證了高週轉與銷售、利潤的同時,不可避免以犧牲建築質量與壓榨員工為代價。企業的風險也因此而逐漸集聚。

碧桂園離職高管吳建斌曾在《我在碧桂園的1000天》一書中透露:在碧桂園做高管真的不易……這裡每天都在戰鬥,身心受傷是十分平常的事,同樣沒有什麼人情味。也有不少離職員工在網上吐槽,在碧桂園的日子“焦慮到失眠”,“壓力大到懷疑人生”,“生死不入碧桂園”。

在高週轉戰略的指引下,除了各區域、各項目公司爭分奪秒的搶工期,碧桂園總部也採取了一些超常規的措施。

例如,監理是房地產行業的一種重要機制,其主要用來監督施工方按照圖紙、規劃和國家規範來操作,既代表開發商的利益,也代替未來的業主們保證工程質量。但據著名地產自媒體《包郵區》報道,2014年開始,碧桂園創始人楊國強就決定自己做項目監理,而不採用第三方監理。

之後,在楊國強指示下,碧桂園總裁莫斌簽發了《碧桂園集團強制自行監理實施方案》的通知,要求10月1日開始在全集團推廣“自行監理”,新開工項目都要用一家名為國晟監理的監理公司。國晟監理的母公司名叫伊東置業,董事長是碧桂園創始人楊國強的女兒楊惠妍。在碧桂園眾所周知,國晟監理就是碧桂園旗下的子公司。

碧桂園選擇自己做監理,除了降低成本與費用,更關鍵的是可以大大提高項目進度,加快項目週轉。就這樣,碧桂園創造了中國房地產行業的一個奇觀,在碧桂園的工地上,監理和施工方往往都是碧桂園自己的員工。

既做運動員,又做裁判的行為,導致的直接後果是碧桂園樓盤質量一路下滑,全國各地碧桂園業主的維權事件不斷。最終,出現了上海、杭州與安徽六安三起更惡性的人員傷亡事件。

3

安徽六安這起多達6人死亡的嚴重事故,讓碧桂園的輿論危機徹底爆發,其再也無法通過公關刪稿與媒體美化等日常公關動作來掩蓋這場滔天危機。

致楊國強:這篇文章你看不到就會消失,但有你困惑的所有答案

2018年8月3日,碧桂園被迫邀請全國100多家知名媒體趕赴順德總部,召開了一場聲勢浩大的“走進碧桂園”全國媒體見面會,碧桂園董事局主席楊國強以及總裁莫斌、副總裁陳斌等一眾高管出席,以表重視。

這場新聞發佈會本應是一場對建築事故進行深刻反思與策略應對的會議,卻意外演變成了一場碧桂園高管的責任推諉會議與談笑風生的媒體聯誼會議。

碧桂園董事局主席楊國強在會上說,“最近半年我的精力主要是做農業和機器人,但希望莫斌總裁組建一個由博士和專家組成的50人團隊,哪怕投10億元進行研發,為未來的質量和安排做好準備。我期望莫斌未來比現在管得更好、管得更嚴格一些,更好地選擇建築公司,希望施工的手段可以做得更好。”

碧桂園總裁莫斌卻稱:“首先事故與我們的工程質量沒有關係。區域和項目負責人在趕暑假期間市場,趕工方面做了擅自安排。我們對區域總裁、項目負責人做了降職、免職等處理。”莫斌的這句話還在為自己開脫,其強調與工程質量沒有關係主要是為了向業主與潛在購房者表態“碧桂園的房子沒有問題,業主們大可以放心”,但業主的命是命,建築工人的命就不是命了嗎?秦朔寫給楊國強的第一句話就是“明比錢重要”。雖然楊國強自稱做了很多公益,但所有的這些公益都抵償不了那7個建築工人的生命。

在回答記者“管理層是否考慮放緩高週轉的步伐”時,莫斌的回答模稜兩可,稱“不知道怎麼解釋這個高週轉。保證質量和安全的情況下,能快一點就是一點,蛇口當年就提倡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碧桂園的時間與效率確實換來了金錢,但卻是以犧牲多位建築工人的生命為代價。

碧桂園董事局主席楊國強把責任推到總裁莫斌,總裁莫斌把責任推到區總,區總把責任推到項目總與施工方,總之碧桂園的高管對安全事故都不負有責任,負責任的只是中基層員工與項目施工方。這不是正視問題與解決問題的態度。

在對輿論強烈關注的安全事故頻發原因以及後續處理措施等關鍵問題輕描淡寫的回應後,碧桂園又把一場關於安全事故的媒體見面會演變成了一場業績的宣貫會議。碧桂園管理層輪番上臺,花了近兩個小時向媒體介紹公司的人才戰略、精準扶貧、SSGF建造體系、質量管控、設計實力以及機器人與農業等新產業佈局。

當筆者看到碧桂園媒體見面會的具體信息後,頗為失望的在朋友圈中寫道,“碧桂園根本沒有把握住問題的本質與根源。追求高週轉本身沒有問題,但如果沒有制度與價值觀做保證,圍繞高週轉的考核與激勵機制註定會加劇下面員工業務行為走形與欺上瞞下,大躍進是因,高週轉是方法,品質降低是果。這次聲勢浩大的全國媒體見面會,只會激起千層浪。”

碧桂園的公關負責人在朋友圈回覆,“感謝指正,公司內部已經優化制度設計,包括雙享機制的導向和價值取向”,筆者沒有回覆,因為這句回覆在碧桂園的實際行為面前顯得太過單薄無力,也已經太遲了。

有記者在發佈會現場向楊國強提問,“為什麼碧桂園會被外界妖魔化,責任是誰”,楊國強則一直表現出無奈:“我很難回答你。我每天都在為社會更好而忙,我是天底下最笨的人。我自己在家寫毛筆字,寫‘為了什麼’。你問我,我也不知道說什麼。”

我想楊國強不會不明白其才是碧桂園這場危機的始作俑者,楊國強自以為洞悉地產行業的不二秘籍——“高週轉”,自以為洞悉人性的“同心共享”機制,在其左手胡蘿蔔與右手大棒面前,都變成了誘導員工自私之惡的根源,這些自私之惡直接導致了事故的發生。只是楊國強不願意承認自己曾經為之驕傲的東西竟然是危機的禍根。

另外,在這次“走進碧桂園”的全國媒體見面會上,碧桂園為媒體提供了價值不菲的“香奈兒”香水作為伴手禮,提供了厚厚一沓的百元大鈔作為紅包,安排了五星級酒店食宿,安排了一對一的專員陪同,還安排了長隆動物園遊玩。

在安全事故死者的亡靈還未消散,在事故家庭還處於悲痛欲絕之時,碧桂園的全國媒體見面會卻演變成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歡喜盛宴。碧桂園之心,路人皆知,其只不過是希望借這場沒有實質內容的媒體見面會,用紅包、用禮物、用私交堵住媒體的嘴。

同處房地產行業的SOHO中國創始人潘石屹也表示:“房地產工地死了人是件特別痛心的事情,我覺得死了人的房地產企業家要反思,我們每一個行業都要去反思,不要再開反思會的時候還發著禮物,大家說說笑笑的,我覺得這東西不嚴肅。”

4

筆者一度判斷碧桂園這場沒有真誠道歉,沒有實質問題解決方案的發佈會鬧劇,將讓碧桂園的輿論危機進一步升級,但出乎意料的是,碧桂園的“香奈兒與紅包”策略起到了出奇好的效果,中國大多數媒體不約而同的選擇失聲,只有極少數媒體發出一些微弱的聲音,但迅速被新的熱點淹沒。

筆者認為碧桂園如果就此擺脫輿論批評而沒有更深層次的反思,那麼這7條人命的代價就太過慘重了,未來可能還會奪取更多人的生命。於是8月6日,筆者在礪石商業評論發佈了一篇長約7000字的文章《碧桂園的教科書式自殺》,這篇文章除了嚴厲批評碧桂園管理層不正視問題、推諉責任與自我粉飾美化等極為不誠懇,不嚴肅的做法,還深刻解析了碧桂園產生危機的深層次根源。

在全國媒體見面會上,有媒體向楊國強提問,“楊主席是非常有情懷的,但為什麼社會上會因為碧桂園出現一些不美好的事情。您認為問題出在了哪裡,責任是誰?”

楊國強用極難辨識的順德方言接連回答了三個不知道,“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我真的不知道。我每天都在忙,為了使社會變得更好而忙,你覺得我是不是最笨?我也搞不清楚。我感覺自己是天底下最笨的人,做了很多的事情,錢不是自己的,我是很虧的。未來我的錢越多,我虧得越大。因為我花掉的錢是我的錢,我死了以後,錢不是我的。”

楊國強還說,“我本來可以去亞馬遜漂流的,可以跟大哥去珠穆朗瑪峰爬山的,可以做很多我喜歡的事情,結果,笨死了,我自己賺的錢不是自己的,我每天為了做得更好而忙,現在更加的笨,又做了農業,幫助9省14縣脫貧。”

致楊國強:這篇文章你看不到就會消失,但有你困惑的所有答案

楊國強口中爬珠穆朗瑪峰的大哥,指的就是中國地產行業公認的帶頭大哥,萬科創始人王石。

楊國強確實應該反思為什麼自己每天這麼辛苦,碧桂園卻事故不斷,王石留學、登山、談戀愛,而萬科卻成為中國地產行業品質的代名詞;楊國強榮登中國首富時刻保持低調,王石從沒有進入中國富豪100強卻經常公開演講,但楊國強卻遭受到公眾與媒體的大量質疑與指責,而很多企業家都敬重王石為“大哥”。

楊國強與王石的差距,正是碧桂園建築事故頻發的根源所在。

從1998年以來,萬科就一直處於中國房地產排名第一的位置,王石認為“在第一的位置上,你就想保持著第一的位置,所以萬科的發展速度就非常快。”對此王石很警覺,“萬科在如此大的規模與如此快的速度下,產品質量怎麼保證?今天市場好的時候,沒有問題,將來市場成熟的時候,增長沒有那麼快的時候,如果你質量保證不了,將來怎麼辦?”

所以王石當時就提出萬科一定要改變經營模式,一定不要太在乎第一,第一隻是一個結果,不是目標。王石認為“第一固然好,但是你質量好了,只是排第三,有什麼不好呢?總比質量不好的第一好得多。”王石在萬科內部講話中明確表示,在速度和質量衝突的時候,應該質量第一;速度和成本衝突的時候,還是質量第一。而在碧桂園的發展過程中,很少見到楊國強有這樣的反思。

萬科在對質量進行反思的過程中發現,中國的建築行業與日本同行相比具有巨大的差距,中國建築行業誤差是釐米級,而日本同行誤差是毫米級。王石於是決定要彌補這個差距,制定了萬科內部著名的“千億計劃”,“千億計劃”不是指千億銷售目標,而是選擇1000名工程師,用1億人民幣分期分批送到日本訓練。2012年,萬科工程師在日本工地參觀的時候表示沒法學習,太難了。第二年,這些表示沒法學習的工程師覺得學習一次還不夠,還需要第二次、第三次。

王石堅信品質才是萬科未來正確的方向,如果今天不去強調質量,到明天再做的時候可能就來不及了,因為萬科的體量太大,稍不慎就會出現質量事故。

王石對萬科質量的擔心,通過主動放下做第一的虛榮很好的解決了,但多年之後,王石的擔心卻在大幹快上,力爭“中國第一,全球第一”的碧桂園身上驗證了。

我們反思碧桂園今天因建築事故導致的輿論危機,正是創始人楊國強對於規模與速度的過度追求,而犧牲了質量。犧牲質量雖不是楊國強刻意而為,但畸形的高目標與圍繞高目標的激勵與獎懲機制導致了碧桂園的團隊在規模、速度與利潤面前,往往選擇以犧牲品質為代價。

楊國強一直為碧桂園的高週轉與激勵機制辯解,他認為,“我足夠勤奮,然後找到足夠多希望快速實現人生價值的高學歷人才,給予其足夠的激勵與懲罰,從銀行融儘可能多的錢,囤積儘可能多的便宜土地,實現最快速的週轉,做到中國第一,然後全球第一。”他對他的商業邏輯堅信不疑,但從沒有去思考過規模、速度與質量的關係,沒有思考過高目標、高激勵與高獎懲對這些“希望快速實現人生價值”的人才的人性衝擊所產生的風險,更從沒考慮過這種大躍進模式是否已經違背了最基本的商業規律,也從未考慮為什麼萬科主動放棄第一,恆大在取得第一後也開始放慢腳步。

筆者也相信楊國強的初衷是好的,並不想害人。但好的初衷,壞的機制依然會產生惡果。這就像集體主義一樣,集體主義是一個美好的初衷,希望消除貧困,實現絕對公平,但集體主義最終卻誘發了人性的自私與懶散,不僅沒有消除貧困,反而導致人人貧困。

大躍進的發展戰略,無暇價值觀建設的團隊擴張,激發人類自私之心的激勵與獎懲機制,正是楊國強這種“帶有包工頭”痕跡的草莽思維,而非王石存有敬畏之心的“企業家思維”,讓碧桂園一步步陷入危機。

5

由於大多數媒體失聲,《碧桂園教科書式自殺》一文成為碧桂園全國媒體見面會後,為數不多對此次發佈會進行較為深度解析的文章,其在行業裡迅速引起巨大反響。

一家非常有底線,很受尊重的知名企業的公關負責人對筆者表示,“這是我看到的碧桂園分析最好的文章之一,對我們反思危機處理也有幫助,對碧桂園來說,踩踩剎車不是壞事,只要能促進內部反思。外部的批評往往不是公司危機的根本,內部認知的偏差才是。我們日常處理危機也需要這樣的客觀思考”。

但碧桂園不這麼想,就是這樣一篇文章,最終在神秘之手的力量下也消失了。

先是在礪石商業評論微信公眾號、今日頭條與百度百家等自媒體平臺的文章中,無數的網絡水軍一窩蜂的湧來對這篇文章進行留言詆譭。接著礪石商業評論工作人員收到碧桂園法務人員的聯繫,並郵遞來律師函進行恐嚇,表示“(如果不配合)屆時貴司將陷入訟累,不僅需要履行上述義務,賠償碧桂園公司的損失,還將消耗大量的寶貴時間和精力,承擔不必要的訴訟損失,包括但不限於訴訟費、保全費、公告費、執行費等費用。專此函告,請貴司慎思並妥善對待。”

郵寄律師函,用法律起訴來恐嚇那些不被利益收買的媒體是一些大企業的慣用手段,它們非常瞭解媒體沒有資金,也沒有精力去捲入官司,最終被迫妥協。

但礪石商業評論所堅持的價值觀的第一條就是“本分”,“本分”的第一個含義是我們不作惡,不害人,本本分分。另外一個含義就是做什麼要有做什麼的本分,做媒體就要敢於得罪人,要敢於懲惡揚善,不能只是一味吹捧奉承。所以,礪石商業評論所有的文章都經得起推敲,對我們文章的客觀與公正性我們從不擔心,如果碧桂園起訴,我們也不恐懼,做好充足應訴的準備,並借這場官司打壓那些動不動就以起訴來要挾媒體人的企業的氣焰。

致楊國強:這篇文章你看不到就會消失,但有你困惑的所有答案

在恐嚇無果後,碧桂園以“佛山市順德區碧桂園物業發展有限公司”的名義開始向微信公眾平臺投訴刪除文章,在微信公眾平臺尚未就審核結果反饋之前,碧桂園法務人員就對其他轉載這篇文章的媒體謊稱,這篇文章原文已經被判定侵權,如果不刪除,將向法院起訴,這迫使很多轉載該文章的媒體被迫私自承認侵權。

但在接下來微信公眾平臺的審核通知中顯示,“經平臺審核,根據本次投訴未能核實判斷被投訴內容侵權,對本次投訴暫不予支持。”

讓人蹊蹺的是,碧桂園再次進行投訴,微信第二次審核判定內容為侵權。為什麼微信第二次判定該文章侵權,是因為那些轉載媒體私自承認侵權所致,還是有一隻神秘的手在操縱著微信公眾號進行二次改判,筆者不得而知。

這篇文章在全網的轉載也相繼被刪稿,除了這篇文章,秦朔建議楊國強去看的那些批評的文章也已經全部被刪除。

當我們再打開百度搜索,搜索“碧桂園”關鍵詞時,在百度搜索首頁已經一片太平,好像碧桂園半個月之前的安全事故從未發生,只有筆者這篇《碧桂園教科書式自殺》的文章在首頁還頑強存在,但點擊這篇文章,也已經顯示“404”,詳細內容也已經無法打開。

致楊國強:這篇文章你看不到就會消失,但有你困惑的所有答案

另外,在碧桂園事故接連爆發後,一名碧桂園前員工在微信朋友圈發佈了其之前在碧桂園工作的一些細節,其中曝出一位項目總吹噓其挽留公司資產的故事,“說是打鑽孔的時候,機器上來後發現鑽頭沒了,鑽頭被深層岩石卡住了,於是叫了農民工下去掏,那井有40米左右深,沒穿專業抗壓防護服,農民工下去把勾勾在鑽頭上,拉上來一會就不行了,死了,屍檢說心肺破裂。說到這項目總洋洋得意說,死亡賠償了50萬,撈回來200萬的鑽頭,值了。”

這名前員工在微信朋友圈發佈的內容被很多媒體引用,其也很快成為碧桂園的問罪對象。如果這位員工的朋友圈內容是造謠,碧桂園大可通過法律程序讓這位前員工付出代價,接受法律懲罰。但碧桂園在處理這件事情上展示了碧桂園式的效率,很快就迫使這位員工在微信朋友圈道歉,並讓其在一張打印好的紙質致歉信聲明上簽字並按下紅色指印。在這則聲明中稱“該條消息被朋友圈中的不法分子利用”,這明顯是碧桂園方自己強迫這位前員工寫下的措辭,在碧桂園眼裡,一切批評者都是不法分子,那麼將所有批評者稱之為不法分子,這算是詆譭與誹謗嗎?

致楊國強:這篇文章你看不到就會消失,但有你困惑的所有答案

我們無法想象,不經過任何法律程序,碧桂園就能直接強迫這位員工在這樣一份聲明上簽字畫押。如果其真的造謠,應該用法律去嚴懲,而不是用私權,如果這位前員工沒有造謠,碧桂園到底採取了什麼樣的手段讓這名前員工屈辱的道歉並被逼按下指印?是施加威脅?還是利益承諾?這讓我們細思極恐。

針對這位前員工的致歉,碧桂園極為反常的低調處理,只是在官微上發佈了一條聲明,並拿這則聲明作為碧桂園去刪除那些不法分子“引用這位前員工朋友圈內容”文章的有力武器。

6

2018年8月21日,碧桂園發佈上市公司公告,公佈了截至2018年6月30日止的上半年財務報告。

財報顯示,碧桂園上半年實現合同銷售金額約人民幣4,124.9億元,同比增長42.8%,實現總收入為人民幣1,318.9億元,同比增長69.7%。實現毛利人民幣349.7億元,同比增長約104.6%。實現淨利潤約為人民幣163.2億元,同比增長約94.9%。碧桂園的上半年財務成績單極為靚麗。

在碧桂園發佈財報當天,昔日的地產大哥萬科也發佈了其2018年上半年的財務報告,業績相較碧桂園要黯淡許多。其中,萬科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1059.75億元,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91.24億元。不同於碧桂園的激進,萬科2018年上半年在地產業務上依然保持謹慎。

致楊國強:這篇文章你看不到就會消失,但有你困惑的所有答案

致楊國強:這篇文章你看不到就會消失,但有你困惑的所有答案

財報發佈當天,受業績大漲刺激,碧桂園股價大漲6%,各路媒體又是讚歌一片,半個月之前還惡浪滔天的碧桂園又重回歌舞昇平。

7位建築工人的生命充其量1000萬人民幣的賠償;一場媒體發佈會,只需幾百萬人民幣的活動費用;讓全網批評碧桂園的負面輿論全部消失,也不過百萬級別的公關費用,將那些敢講真話的媒體人汙衊為“不法分子”,恐嚇他們閉嘴也只需數百萬律師費即可。

兩千萬的費用投入,不足半個月的時間,碧桂園又重回歌舞昇平,其付出的代價也太低了。

犯了巨惡,只需付出如此低的成本就可以安然無事,這會激勵更多的企業有恃無恐,以碧桂園為榜樣,7條人命,不就是兩千萬的事嗎;這也會激勵更多的律所與公關公司助紂為虐,企業做的惡越多,刪稿與法律恐嚇的生意越紅火;這也會讓為數不多敢講真話的媒體人,或者接受招安,或者被定義為“不法分子”,或者被迫離開媒體這個“劣幣驅逐良幣”的可怕行當。

秦朔在《寫給楊國強的三句話》一文中看得極為透徹,他說,“基本上,中國的民企老闆在自己創造的企業王國裡都是一言九鼎,沒有人敢反對,即使老闆有問題,也極少人能正言直諫。碧桂園的情況類似。有些話下屬不好說,或者拐彎抹角往輕裡說,最後導致老闆對問題的認識和社會的看法隔著十萬八千里,而老闆還不自知。”

在碧桂園,莫說有人能去正言直諫了,外部學者的一些批評與建議在楊國強能讀到之前,就已經在這個世界上消失了。

在今年上半年財報中,楊國強寫了一封致股東的信,在信中其首先秀的還是碧桂園的肌肉,在提到安全事故時稱,“生命無價,謹代表公司管理層對過去的事故誠摯致歉。將以‘刮骨療傷’的決心,堅決推進安全生產突出問題整改,切實履行企業安全生產社會責任。”

從楊國強這封看似誠懇的致股東信可以看出,其依然沒有找到問題的根源,在他心中最重要的還是資本市場上的投資者,而非用戶與員工,股東關注的是短期股價,提升短期股價需要收入與利潤,滿足股東期望的收入與利潤,就只有揮著皮鞭向員工與市場索取業績。就像王石反思萬科時曾說的,“當你做了第一,你就一直想保持第一,在保持第一的追求下速度就太快了,而這種規模與速度是企業的資源與能力能支撐的起的嗎?”

楊國強說要“刮骨療傷”,但碧桂園的問題不是外傷,不是堅決推進安全生產突出問題整改等表層的“刮骨療傷”能解決的,而是需要換上穩健的血液,理性的大腦與敬畏之心,重塑新的價值觀,徹底扭轉大躍進,高週轉,高激勵與強懲罰的楊國強式思維,也徹底放棄追求“較少願意投入科研工作,而希望快速實現人生價值“與唯”“博士與學生會主席”為首選人才的人力資源觀念。

今天這篇文章也許能幫楊國強解開他一直感到困惑的“為什麼”,但在楊老闆看到之前,這篇文章極大概率已經在那隻“神奇的手”的操縱下消失了。但諷刺的是,除了楊老闆自己看不到這篇文章,其他多數高管肯定都已經看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