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岳池朱元璋传说搜集与考证之15:明嘉靖皇帝留迹广安

四川岳池朱元璋传说搜集与考证之15:

明嘉靖皇帝留迹广安

采访:侯立新、邱秋、胡佐斌 摄影、执笔:胡佐斌

四川岳池朱元璋传说搜集与考证之15:明嘉靖皇帝留迹广安

奉圣寺摩崖石刻,专家称为居中为“瘗库”。但居中一龛为空龛,上刻“巧圣在兹”。

上一期,我们已经提到,明朝嘉靖皇帝来过广安,本期重点讲述他来广安的诸多证据。

行文之前,先解决一些读者心中的疑问:你写朱元璋就写朱元璋,怎么又写到嘉靖皇帝了?其实,这两者是有联系的——你想,嘉靖皇帝凭什么要来你广安这个地方呢?更何况,当时明朝的都城早已迁往了北京,广安这个地方,纯粹西蜀的穷乡僻壤,距京城数千里之遥,有啥东西能吸引嘉靖皇帝来?

权且先放一个答案在这里,对与不对,请把文章看完再说。答案就是:朱元璋埋了一个很大的秘密,连他的后嗣子孙都为此倍感迷惑,希望揭开秘密背后的真象。不仅是嘉靖皇帝来此是为了探秘,早期的朱元璋孙子建文皇帝来广安,也是如此。

下面,我们具体来谈谈嘉靖皇帝来广安的证据。

一、嘉靖皇帝修道奉圣寺

嘉靖皇帝,是明朝的第11位皇帝,名叫朱厚熜。但他的亲生父亲并非帝王,而仅是封地于湖广安陆(今湖北钟祥市)的一位藩王——兴献王朱祐杬。朱厚熜还是次子,但他幼时聪敏,通《孝经》、《大学》及修身齐家治国之道,重礼节,遇事有主见,颇受明武宗母亲张皇太后的喜爱。明武宗死后无嗣,张皇太后和内阁首辅杨廷和决定,由朱厚熜继承皇位。朱厚熜在位46年,是明代皇帝中在位时间第二久的帝王,仅次于他的孙子明神宗(在位48年)。

四川岳池朱元璋传说搜集与考证之15:明嘉靖皇帝留迹广安

嘉靖皇帝朱厚熜像。

朱厚熜可谓是中国封建历史上最为独特的皇帝,在位46年中,他竟有20多年不在朝中,却始终牢牢掌控着整个大明朝政治、财经、军事和民生大权。这20多年里,朱厚熜到哪里去了?史料如此记载:他避居西苑,练道修玄。

西苑又是何处呢?我们没有查到一个权威的解释,但从史料关于严嵩的一些记载,如“严嵩专擅朝政达20年之久,贵极人臣富甲天下,鬻权纳贿,残害忠良”等可以分析,在朱厚熜修道、严嵩专权的这20年里,朱厚熜所避居的西苑应该距京城遥远,且正史的一个“避”,即为隐蔽、秘密之意,暗示着是一个偏远之地。要不然,严嵩又怎能专擅朝政20年呢?这期间,严嵩还在未奏请皇上的情况下,擅自处死一个兵部尚书(详见历史事件“奄答封贡”始末)。

朱厚熜在修道的这20多年里,他到底去了哪里?在偏远之地广安奉圣寺,便有他的踪迹。

奉圣寺,位于今广安市前锋区虎城镇虎城村。虎城,原名百佛城,曾是一座山寨之城,因寨沿的悬崖上曾雕有上百尊佛像而得名。因“佛”与“福”谐音,故又名为百福城。随着岁月的流逝和谐音所致,而今的人们便直接称为“虎城”了。

四川岳池朱元璋传说搜集与考证之15:明嘉靖皇帝留迹广安

奉圣寺遗址。

关于奉圣寺与嘉靖皇帝的渊源,我们计划从史料记载、当地传说、现场物证三个层次来讲。

首先,我们来看史料记载。清光绪版《广安州志》的“名胜志·寺观”部分记载:“奉圣寺,百福城左,旧建有寺,因明崇祯车驾过此后,送磁器、古佛三尊供奉于内,更名奉圣寺;外有钦赐广安奉圣寺记,篆文,碑碣字迹磨灭。”

四川岳池朱元璋传说搜集与考证之15:明嘉靖皇帝留迹广安

清光绪《广安州志》关于奉圣寺的记载。

这里就写得明明白白,明朝崇祯皇帝曾经车驾路过此地,不仅给寺庙送了磁器和三尊古佛像,还特别给寺庙改了名字,改为“奉圣寺”。另外,奉圣寺外面,还曾有一块碑记,名为《钦赐广安奉圣寺记》,这里的“钦”也是指皇帝,但是不是崇祯皇帝,因碑上的字迹磨灭难辨,已无法确定。

在上面的古文记载中,其实还隐藏着一个讯息:奉圣寺的“圣”,绝不会指孔子,因为这是佛教寺庙,它应该指帝王才对。因为这个寺庙供奉有皇帝之位,故崇祯皇帝才将其更名为“奉圣寺”。

那么,这个“奉圣”的“圣”是指哪位皇帝呢?答案将在后面的“现场物证”部分揭开,在此不表。

接着,我们再来听听奉圣寺周边老百姓是怎么讲传说的。

对于奉圣寺的传说,当地年过七旬的老中医张其甲打小便听说过。张其甲介绍,他父母在解放前都是教师,小时听父亲讲,奉圣寺是明嘉靖年间奉皇上之命修的,听说嘉靖皇帝的奶母信教,皇上便派人在这里建了一座庙,供奶母在此修行养老。

这一传说或许是真的。假若为真,它后面又藏着两种可能性:一是嘉靖皇帝的奶母真有可能在奉圣寺修行;一则是嘉靖皇帝假借了奶母在此修行的名义,行自己在此修道之实。

居于第一种可能,我们还可进一步推测,嘉靖皇帝的奶母极可能是广安人,不知为何,到了湖北,进入兴献王府,成了嘉靖皇帝儿时的奶母。要不然,嘉靖皇帝又怎么可能在广安这个地方给他的奶母建个修行之地呢?

让张其甲至今没搞明白的是,在奉圣寺旁边,还有一个独立的奉圣禅院。在他的记忆里,奉圣禅院在百佛城的古城内,古城占地约有60亩,城墙厚约2米,高约3米。在这古城里,奉圣禅院则又有院墙包围,外面有牌坊,上刻“奉圣禅院”四个大字。奉圣寺则在百佛城外,也有围墙包围,高约2米,但围墙只由单轮条石砌成,包围面积约20亩。

对此,张其甲特别迷惑:“奉圣禅院应该是奉圣寺里的高僧住的,但为啥它与奉圣寺又不在一起呢,而且还分另有城墙和围墙隔开?莫非,奉圣禅院是嘉靖皇帝住的,奉圣寺是他奶母住的?”

最后,我们再说说现场遗留的一些物证。

走访奉圣寺,我们提前作了一些准备,特别是在考古方面,我们特别邀请了广安市权威考古专家刘敏一同随行。

四川岳池朱元璋传说搜集与考证之15:明嘉靖皇帝留迹广安

奉圣寺遗址处的明代柱础。

而今奉圣寺遗址处,百佛城的城墙几无踪迹,奉圣禅院、奉圣禅院牌坊、奉圣寺围墙、奉圣寺建筑等,也都不在了。但在现场仍能看到许许多的石柱础,寺庙遗址外面还有一块高约1米的六棱石柱——俗名泰山石敢当,再往外还有一口古井,刘敏对这些遗物仔细端详后,肯定地说:“都是明代遗留。”

四川岳池朱元璋传说搜集与考证之15:明嘉靖皇帝留迹广安

奉圣寺明代和尚井。

在奉圣寺遗址后方的悬崖石壁上,有一排龛位,刘敏称其为瘗库,是藏放僧人骨灰的地方。但最中间的一龛,为空龛,没有开凿放骨灰的凹坑,上面刻有“巧圣在兹”四字。刘敏说,从雕凿风格看,这一排瘗库也均属明代。

四川岳池朱元璋传说搜集与考证之15:明嘉靖皇帝留迹广安

“巧圣在兹”龛。

由“巧圣在兹”四字,我们不由得想起“奉圣寺”名称的由来:这里供奉有巧圣之位,故名为奉圣寺。

巧圣,是指历史上的哪位皇帝呢?综观历朝帝王,除了嘉靖皇帝外,则没有人更适合“巧圣”这个称呼了。

在百佛城遗址崖下的渠江边上,有一座千年古镇——三溪场,至今仍有又长又宽的石面街道和沿街修建的老屋,以及少量留住在老街的居民。

四川岳池朱元璋传说搜集与考证之15:明嘉靖皇帝留迹广安

三溪场老街。

历史上的三溪场,十分的繁华,在北宋时期,它曾是渠江县人口最多的镇,位居北宋渠江县九镇之首。而在民国抗战时期,广安县女子师范便迁于此。

四川岳池朱元璋传说搜集与考证之15:明嘉靖皇帝留迹广安

三溪场外的古驿道。

在三溪场,我们发现了一个石柱础,直径约半米,高约0.4米。柱础上,一条龙伴着祥云刚好将柱础包了一圈——这是一条云中之龙,非地龙、海龙,而是天龙。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房屋建筑若与皇室无关而雕龙,一旦被发现,极可能会招来满门抄斩。且三溪场古时商贾云集,过往人多,若不是与帝王有关,民间谁人又有这么大的胆子呢?

四川岳池朱元璋传说搜集与考证之15:明嘉靖皇帝留迹广安

三溪场雕龙柱础。

二、嘉靖皇帝将《金刚经》留于华蓥山下伏虎寺

嘉靖皇帝修道期间,在广安境内生活的时间并不短暂,其在华蓥山留下的诸多痕迹便可看出一二。

上期在写华蓥山宝鼎时,我们就说过,《华银山志》曾记载,宝鼎光明寺始建于唐至德二年,原名瑞峰禅寺,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僧人德香和尚奉勅(勅,即皇帝的命令)重建铁瓦殿,一共修了十二层,并更名为“光明禅寺”。

这段史料记载,给我们留下了不小的疑问:

第一,嘉靖皇帝前期,因勤于政务,并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资本主义”开始萌芽,文化和科技空前繁荣,优秀文学作品和杰出人物大量涌现,史称“嘉靖中兴”。但后期,他迷信方士、尊崇道教,好长生不老之术,尤其是嘉靖二十一年(1542)十月,“壬寅宫变”爆发,嘉靖险些死于几名宫女之手,从此,他移居西苑,少问朝事,让严嵩专国二十年。嘉靖二十八年,嘉靖皇帝正值修道期间,他怎么又突然关心起华蓥山宝鼎的寺庙了呢?

第二,宝鼎德香和尚是奉嘉靖皇帝之命重建铁瓦殿,并将原名为瑞峰禅寺的寺庙更名为“光明禅寺”,那么,更名也必是嘉靖皇帝之意,在这更名的背后,又藏着嘉靖皇帝什么样的意图呢?是不是我们在上一期中所作的推测:嘉靖皇帝已经发现了大明王朝的江山与明教及华蓥山宝鼎之间的渊源呢?

第三,嘉靖皇帝重道抑佛,华蓥山宝鼎是普贤菩萨的道场,属佛教圣地,嘉靖皇帝为何又突然关心起佛教的事了?若说是因为普贤菩萨道场的原因,那么,名气更大、同为普贤菩萨道场的峨眉山则更应该受到嘉靖皇帝的关心才是,但事实恰恰相反。

查阅峨眉山历朝大事记可知,峨眉山曾多次受到帝王的关照,就在明朝,朱元璋称帝后,亲自派遣南京天界寺僧宝昙和尚前往峨眉山金顶作住持,朱元璋之后,又有多位明代帝王赐佛经于峨眉山佛寺,并对佛寺住持赐封。但嘉靖皇帝却峨眉山佛寺没有任何表示,相反,名气不如峨眉山的华蓥山却得到了他的关照,这又是为何呢?

综上几个疑问,我们作出了这样的分析:嘉靖皇帝在修道期间,应该在华蓥山周边生活了相当长的时间,甚至可能还亲自登上了华蓥山宝鼎。

下面,就不再是分析了,而是地方史料直接证明嘉靖皇帝来到了华蓥山下。

清代华银山(今华蓥山)伏虎寺住持释昌言所著的《华银山志》中的“古迹·古碑石刻”部分有这样的记载:

金刚经一函,朱砂书字。传闻,系明藩王某书,年号款识,虫蛀不可辨,有跋尾:“孤舞象而背先王考,及冠而背先王妣。奄有南土,报德无由,迄兹以为沉痛。得宋苏轼为二亲故书《金刚经》,喜籍是以寄哀慕也。诹吉三薰,作礼而白世尊,云云……”下余二十二字,字义模糊不可辨,草书亦积遒劲。今藏伏虎寺藏经楼。

四川岳池朱元璋传说搜集与考证之15:明嘉靖皇帝留迹广安

《华银山志》今译本原引《华银山志》(雕版)的记载。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伏虎寺藏经楼藏有一匣子《金刚经》,用朱砂写成,传说是明代某个藩王写的,但因虫蛀得厉害,其年号与落款都没法辨别了。但有跋尾,大体意思是,这个王在在舞象之年父亲死了,及冠之年母亲又死了,尽管自己现为一国之君,但却无法报答父母的恩情,内心迄今十分悲痛,最近得到宋代苏轼为其双亲所写的《金刚经》,甚是喜悦,便选择吉日,三洗吾身,重抄《金刚经》供奉于此,以作为送给天堂父母的礼物。

其实,我们反复阅读这段文字,便能对这个“藩王”作出以下几个判断:

其一,这并不是明代的藩王,而是明代的帝王——“孤”,只有古代帝王才可如此自称,藩王恐怕还不敢。

其二,这个帝王的父亲并非皇帝,仅为藩王,故称其父为“王考”而非“皇考”,称母为“王妣”而非“皇妣”。

其三,朱砂是道家炼丹的原料,在古代常被道家和皇宫贵族所把持。此帝王以朱砂重抄《金刚经》,说明该帝王有修道炼丹之好。

其四,这位帝王不仅喜欢修道,更有书法之好,故才因得到苏轼所写的《金刚经》而喜,并亲自重抄作为献给天堂父母的礼物,同时,他的草书也极为遒劲。

其五,这位帝王对父母的孝道之情,也非同常人。

在明代的帝王之中,有谁能完全符合上面五个条件呢?答案只有一个:嘉靖皇帝。

嘉靖皇帝的父亲兴献王朱祐杬封于湖广安陆(今湖北钟祥市),就在嘉靖(朱厚熜)12岁那年(古时称12岁或15岁为“舞象之年”),父亲朱祐杬病死。但朱厚熜从小聪敏,通《孝经》、《大学》及修身齐家治国之道,颇受明武宗母亲张皇太后的喜爱。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4月20日,明武宗驾崩,武宗没有子嗣,在逝世前,经张皇太后与内阁首辅杨廷和商议决定,由朱厚熜继承皇位,并在武宗驾崩后的当天,正式宣布朱厚熜为皇帝继承人。

朱厚熜登基第3天,就急着遣官迎母亲蒋氏进京奉养。当蒋氏抵达北京正东的通州城时,听说自己被当作王妃而不是当作皇太后迎接,自己的儿子将被迫称她为叔母时,便说道:“安得以吾子为他人子!”于是,蒋氏拒绝进入京城,并要即刻返回安陆。朱厚熜闻讯后,流着泪入启皇太后张氏,愿避天子位,和母亲一道返回安陆。张皇太后不想另立新帝,被迫懿旨,遵兴献王和蒋氏为兴献帝、兴国后,还接受了朱厚熜迎接母亲从大明中门进入的最高礼仪。这时,蒋氏才同意进入京城。

嘉靖十七年(1538年)十二月初四日,被封为章圣皇太后的蒋氏病逝,时年31岁的嘉靖按照蒋氏遗诏,将蒋氏与其父亲合葬于湖北安陆州(今湖北钟祥)的显陵。

据《明史》和《明世宗实录》记载,嘉靖十八年(1539年),嘉靖帝率文武百官15000余人“南巡”,祭拜双亲。此后20年,嘉靖每逢祭日都遣官亲临祭祀。

嘉靖皇帝个人文学素养极高,有《明世宗肃皇帝诗赋集》七卷存世,在其书法和诗赋作品上落款常署“尧斋”、“雷轩”、“天池钓叟”三个别号,“天池钓叟”与华蓥山天池有否联系,还待进一步考证。

但基本可以确认的是,《华银山志》所载华银山下伏虎寺藏经楼所藏《金刚经》,应为嘉靖皇帝所留。

【下期预告】四川岳池朱元璋传说搜集与考证之16:定远(武胜)县令被朱元璋养子沐英带走的背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