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愈來愈多,興國這樣增進民生福祉

發展經濟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增進民生福祉,讓人民群眾擁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民生連著民心,民心凝聚民力。近年來,興國縣把提升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斷加大民生資金投入,打造民生事業升級版,著力解決群眾最直接、最關心的“學有所教、病有所醫、住有所居、老有所養、娛有所去”等問題,一個個民生工程建設有序推進,一項項民生保障措施有效落實,一份份民生清單讓百姓倍感幸福溫暖。

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愈來愈多,興國這樣增進民生福祉

全面“改薄” 助教育升級

“凌校長,我兒子今年回家讀書,麻煩你先給他登記信息,過幾天我帶他回來。”最近,興國縣長岡鄉中心小學校長凌南海相繼接到10多名在外務工家長的電話,他們要求把孩子送回家鄉學校讀書。

“以前每到開學前,在縣城置業買房或在外務工的家長,紛紛找到學校要求開轉學證明,把子女送到縣城或外地學校讀書。”凌南海說,學生“迴流”現象,得益於興國縣委、縣政府加大校建項目投入,穩步推進全面“改薄”(改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使全縣辦學條件和教學質量明顯提升,城鄉教育差距逐年縮小。

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愈來愈多,興國這樣增進民生福祉

近幾年,興國縣投入11.4億元規劃建設項目學校428所,新建和改建學校教學、生活、辦公用房45萬平方米,購置圖書150萬餘冊、計算機7500餘臺。全縣義務教育學校均按照省定標準建齊功能室,中小學全部實現光纖上網,通用教學設備、心理諮詢室、衛生器材及教學信息化設施日趨完善。此外,該縣下發了教育精準扶貧攻堅戰項目實施方案,為滿足殘疾兒童入學需要,在該縣經濟開發區新建了特殊教育學校(殘疾人康復中心),全縣逐步建立了貧困、殘疾、農村留守孩、隨遷子女等特殊群體救助與就讀機制,不讓一個孩子輟學。同時,實施“紅軍後代貧困學子關愛工程”,連續7年累計投入近3000萬元,讓5000多人次紅軍後代及孤兒貧困生受益。

“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辦好教育是大民生。”興國縣委書記賴曉軍在全國全面“改薄”工作推進會上的發言,引起了與會人員的共鳴,興國全面“改薄”經驗在全國推廣。

據瞭解,截至目前,興國縣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完小以上學校共有284所、教學點150個,辦學條件全部達到國家評估指標要求。

推進醫改 給患者減負

“小病拖,大病挨,病危才往醫院抬”,該縣群眾過去“看病難、看病貴”的狀況,如今已在推進公立醫院綜合改革中得以改變。就醫減負,成為興國百姓獲得的重大民生實惠之一。

作為全市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示範工作縣,興國近年來大力規範診療行為,實施藥品陽光采購,控制醫療費用,改善就醫體驗,助力脫貧攻堅,重點對關鍵指標進行考核,將縣域內患者就診率提高到91.8%,減少群眾就醫負擔3036萬元。

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愈來愈多,興國這樣增進民生福祉

為改善醫療硬件環境,興國對縣人民醫院、中醫院、婦幼保健院3所公立醫院實施遷擴建工程,目前正在穩步推進,預計今年底可逐步搬遷到位。鼎龍、永豐、城崗、樟木等鄉鎮衛生院業務用房及職工週轉房已建成並交付使用。同時,該縣著力完善省、縣、鄉三級遠程醫療與健康服務平臺建設,優化了全縣醫學影像會診系統,建立了以縣人民醫院、中醫院為主體單位,瀲江鎮衛生院等8所衛生院為成員單位的縣域綜合性醫共體,推行雙向轉診、分級診療制度,確保了城鄉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穩步推進,群眾就醫更加便捷。此外,該縣一方面加大全日制醫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和衛生專業技術人員的引進力度,另一方面通過與贛南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河南省開封市中醫院簽訂對口支援協議,致力提升現有衛計人才業務水平,讓更優質的醫療資源惠澤患者。

群眾健康,事關脫貧攻堅成果能否鞏固、實效能否提升。為此,在實施“四道醫療保障線”的基礎上,該縣自我加壓,實施了健康扶貧提升工程,新增原發性高血壓I期等6種慢性病病種納入門診報賬範圍,使門診慢性病報賬病種增至36種,並將門診慢性病報賬比例由60%提高到90%。同時,對1至5級重症精神病患者由原來的每年免費治療一個月改為全年免費治療。對貧困失能病人,每年給予2000元的醫療及藥物補助。

家住該縣良村鎮前村的黃世旺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今年4月,他因患強直性脊柱炎先後兩次到縣人民醫院就診,前後共花費1321元,報賬後自己只出了不到100元。現年49歲的該縣居民鍾瑞福,今年2月因車禍導致全身多處粉碎性骨折,被送到縣中醫院搶救,該院骨三科為其施行雙反牽引下微創手術治療複雜脛骨平臺骨折,縮短骨折患者恢復時間,減少患者住院費用,患者恢復情況良好。患者家屬稱,以往類似傷情的病人須轉到市級醫院,而現在縣裡醫院就能開展此項新技術。

如今,隨著醫療衛生體制改革不斷深入,鄉鎮衛生院醫療設備不斷完善、醫療水平快速提高,興國患者“小病不出鄉鎮,大病不出縣門”的看病就醫願望基本實現。

改善環境 為居民添福

環境就是民生,生態就是財富。

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愈來愈多,興國這樣增進民生福祉

興國縣瀲江國家溼地公園被當地群眾譽為“生態城市客廳”,居住在這附近的退休教師蕭道營告訴記者,之前這裡屬於河灘,長滿雜草,垃圾較多、臭水難聞,出門散步沒地方走。現在,這裡建成了溼地公園,集生態展示、景觀觀賞、科普旅遊、休閒娛樂於一體,成為市民健身漫步、休閒遊玩的好去處,還吸引了眾多外地遊客紛至沓來。

近年來,興國縣積極打造“山水相依、林路相映、人城相宜”的生態縣城,縣、鄉(鎮)一大批小公園、小遊園相繼建成,模範大道、將軍大道等一批主次幹道完成提升改造,東街、西街棚戶區改造正在進行。環境改善,惠及群眾生產生活,老百姓的幸福指數隨之提升。

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愈來愈多,興國這樣增進民生福祉

“球進了,漂亮!”“哇,好涼快哦!”7月24日傍晚,雨後的興國縣體育公園人聲鼎沸,附近居民在塑膠田徑場上散步,一群年輕人在足球場上激戰正酣,室內恆溫游泳館成為市民避暑納涼的好去處。興國縣體育公園佔地面積約180畝,它的建成投入使用,不僅彌補了興國過去沒有大型體育場館的缺憾,還為全民健身提供了良好條件。

記者瞭解到,目前,興國縣文化藝術中心主體工程也已完工,正進入室內外裝修階段。項目建成後,將補齊該縣公共服務設施的一塊短板,有效提升群眾的生活品質。同時,該縣採取一系列有力措施,實現了“鄉鄉建有文化服務中心、村村建有農家書屋”的階段性成果。

翻開興國近幾年的民生賬本,就學、就醫、就業、安居、養老……一個個民生項目相繼落地建設、開花結果,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與日俱增。老百姓樂享幸福,臉上綻放出美麗笑容,這是對民生改善最生動的詮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