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愈来愈多,兴国这样增进民生福祉

发展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增进民生福祉,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近年来,兴国县把提升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加大民生资金投入,打造民生事业升级版,着力解决群众最直接、最关心的“学有所教、病有所医、住有所居、老有所养、娱有所去”等问题,一个个民生工程建设有序推进,一项项民生保障措施有效落实,一份份民生清单让百姓倍感幸福温暖。

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愈来愈多,兴国这样增进民生福祉

全面“改薄” 助教育升级

“凌校长,我儿子今年回家读书,麻烦你先给他登记信息,过几天我带他回来。”最近,兴国县长冈乡中心小学校长凌南海相继接到10多名在外务工家长的电话,他们要求把孩子送回家乡学校读书。

“以前每到开学前,在县城置业买房或在外务工的家长,纷纷找到学校要求开转学证明,把子女送到县城或外地学校读书。”凌南海说,学生“回流”现象,得益于兴国县委、县政府加大校建项目投入,稳步推进全面“改薄”(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使全县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明显提升,城乡教育差距逐年缩小。

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愈来愈多,兴国这样增进民生福祉

近几年,兴国县投入11.4亿元规划建设项目学校428所,新建和改建学校教学、生活、办公用房45万平方米,购置图书150万余册、计算机7500余台。全县义务教育学校均按照省定标准建齐功能室,中小学全部实现光纤上网,通用教学设备、心理咨询室、卫生器材及教学信息化设施日趋完善。此外,该县下发了教育精准扶贫攻坚战项目实施方案,为满足残疾儿童入学需要,在该县经济开发区新建了特殊教育学校(残疾人康复中心),全县逐步建立了贫困、残疾、农村留守孩、随迁子女等特殊群体救助与就读机制,不让一个孩子辍学。同时,实施“红军后代贫困学子关爱工程”,连续7年累计投入近3000万元,让5000多人次红军后代及孤儿贫困生受益。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办好教育是大民生。”兴国县委书记赖晓军在全国全面“改薄”工作推进会上的发言,引起了与会人员的共鸣,兴国全面“改薄”经验在全国推广。

据了解,截至目前,兴国县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完小以上学校共有284所、教学点150个,办学条件全部达到国家评估指标要求。

推进医改 给患者减负

“小病拖,大病挨,病危才往医院抬”,该县群众过去“看病难、看病贵”的状况,如今已在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中得以改变。就医减负,成为兴国百姓获得的重大民生实惠之一。

作为全市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示范工作县,兴国近年来大力规范诊疗行为,实施药品阳光采购,控制医疗费用,改善就医体验,助力脱贫攻坚,重点对关键指标进行考核,将县域内患者就诊率提高到91.8%,减少群众就医负担3036万元。

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愈来愈多,兴国这样增进民生福祉

为改善医疗硬件环境,兴国对县人民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3所公立医院实施迁扩建工程,目前正在稳步推进,预计今年底可逐步搬迁到位。鼎龙、永丰、城岗、樟木等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及职工周转房已建成并交付使用。同时,该县着力完善省、县、乡三级远程医疗与健康服务平台建设,优化了全县医学影像会诊系统,建立了以县人民医院、中医院为主体单位,潋江镇卫生院等8所卫生院为成员单位的县域综合性医共体,推行双向转诊、分级诊疗制度,确保了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稳步推进,群众就医更加便捷。此外,该县一方面加大全日制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和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引进力度,另一方面通过与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河南省开封市中医院签订对口支援协议,致力提升现有卫计人才业务水平,让更优质的医疗资源惠泽患者。

群众健康,事关脱贫攻坚成果能否巩固、实效能否提升。为此,在实施“四道医疗保障线”的基础上,该县自我加压,实施了健康扶贫提升工程,新增原发性高血压I期等6种慢性病病种纳入门诊报账范围,使门诊慢性病报账病种增至36种,并将门诊慢性病报账比例由60%提高到90%。同时,对1至5级重症精神病患者由原来的每年免费治疗一个月改为全年免费治疗。对贫困失能病人,每年给予2000元的医疗及药物补助。

家住该县良村镇前村的黄世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今年4月,他因患强直性脊柱炎先后两次到县人民医院就诊,前后共花费1321元,报账后自己只出了不到100元。现年49岁的该县居民钟瑞福,今年2月因车祸导致全身多处粉碎性骨折,被送到县中医院抢救,该院骨三科为其施行双反牵引下微创手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缩短骨折患者恢复时间,减少患者住院费用,患者恢复情况良好。患者家属称,以往类似伤情的病人须转到市级医院,而现在县里医院就能开展此项新技术。

如今,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乡镇卫生院医疗设备不断完善、医疗水平快速提高,兴国患者“小病不出乡镇,大病不出县门”的看病就医愿望基本实现。

改善环境 为居民添福

环境就是民生,生态就是财富。

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愈来愈多,兴国这样增进民生福祉

兴国县潋江国家湿地公园被当地群众誉为“生态城市客厅”,居住在这附近的退休教师萧道营告诉记者,之前这里属于河滩,长满杂草,垃圾较多、臭水难闻,出门散步没地方走。现在,这里建成了湿地公园,集生态展示、景观观赏、科普旅游、休闲娱乐于一体,成为市民健身漫步、休闲游玩的好去处,还吸引了众多外地游客纷至沓来。

近年来,兴国县积极打造“山水相依、林路相映、人城相宜”的生态县城,县、乡(镇)一大批小公园、小游园相继建成,模范大道、将军大道等一批主次干道完成提升改造,东街、西街棚户区改造正在进行。环境改善,惠及群众生产生活,老百姓的幸福指数随之提升。

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愈来愈多,兴国这样增进民生福祉

“球进了,漂亮!”“哇,好凉快哦!”7月24日傍晚,雨后的兴国县体育公园人声鼎沸,附近居民在塑胶田径场上散步,一群年轻人在足球场上激战正酣,室内恒温游泳馆成为市民避暑纳凉的好去处。兴国县体育公园占地面积约180亩,它的建成投入使用,不仅弥补了兴国过去没有大型体育场馆的缺憾,还为全民健身提供了良好条件。

记者了解到,目前,兴国县文化艺术中心主体工程也已完工,正进入室内外装修阶段。项目建成后,将补齐该县公共服务设施的一块短板,有效提升群众的生活品质。同时,该县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实现了“乡乡建有文化服务中心、村村建有农家书屋”的阶段性成果。

翻开兴国近几年的民生账本,就学、就医、就业、安居、养老……一个个民生项目相继落地建设、开花结果,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与日俱增。老百姓乐享幸福,脸上绽放出美丽笑容,这是对民生改善最生动的诠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