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原来可以不用死,却为什么一定要死守在北京?

崇祯皇帝原来可以不用死,却为什么一定要死守在北京?

相比其他王朝,明朝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它有两个首都。太祖朱元璋最早建都在南京。当朱棣以“靖难”的名义将自己的侄子朱允炆赶下台,自己成了为明朝第三任皇帝后,于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但保留南京做为留都。

到明末的时候,明王朝两面受敌。

东北的清军是明朝几代皇帝的“老冤家”,从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算起,历经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几代,清军与明朝一直纠缠不止,今天开战,明天休战,没完没了。

崇祯皇帝原来可以不用死,却为什么一定要死守在北京?

而自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开始,各地的“流贼”又此起彼伏,打不走、杀不光,“忠诚”地追随崇祯,直到他政治生涯结束。

客观的来说,崇祯帝朱由检即位以来,始终兢兢业业,不敢有一丝懈怠,政治气象也有过“小阳春”的回暖迹象,但是也无法扭转大明气数已尽的时局。

那崇祯帝为什么不南迁呢?历史上迁都的王朝有好几个,比如北宋受到金的侵略,向南迁到杭州,建立南宋,又持续了一百多年,直到都被元灭国。南宋比金存在的时间长,可以说金与宋靠到最后是宋嬴了。

话说,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新年伊始,局势更加严峻了。皇帝朱由检也征求大臣们的意见,到底如何应对眼前的局面。朝中大臣分为三派。

第一派建议崇祯帝南迁,代表人物为左中允李明睿。李明睿认为:在李自成的起义军与清军两面夹击之下,北京失陷是迟早的事。与其以死抗争,不如主动南迁,腾出北京给李自成,让他去面对东北的清军——让他们两方死磕去吧。“只有南迁一策,可缓目前之急。”

李明睿的这个建议深得朱由检赞许,说明在李明睿提出此计之前,朱由检也曾动过这个心思。但是,虽是一国之君,也不是想干啥就能干啥的——朝里一众老臣不同意迁都。

崇祯皇帝原来可以不用死,却为什么一定要死守在北京?

是因为群臣要誓与京城共存亡吗?非也。是这些大臣们心里有自己的小算盘:改朝换代乃是古往今来平常之事,一朝气数尽,一朝气运升。不管是朱家的天下,还是李家的天下,自己不过是换一身朝服而已。反正都是向坐在上面龙椅上的人磕头,管他是谁坐在那呢!

第二派建议崇祯帝“撤守”,代表人物是吏科都给事中吴麟徵。在朝里一众“明保实降”的臣子中,吴麟徵是有一点良心的。他提议,为应对西北、东北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应主动放弃山海关外的宁远、前屯二城,由吴三桂率军驻守北京近郊,拱卫京师。(那个时候,谁也没想到吴三桂会投降啊!)

历经多年战乱,当时山海关外,明军势力已然消耗殆尽,只有宁远、前屯、后屯等几处要塞尚存。而且这几处要塞都远离明军的大本营,补给线很容易被清军截断。因此不如主动弃守,聚集有限兵力,布置于山海关一带。这样一方面可以阻滞清军的进攻,一方面也可应对李自成的军队进攻,以此来争取时间,再抓紧召集勤王的部队。

但是,荒乱之中,朝廷上下都乱了阵脚。没有人去认真分析吴麟徵的建议,没有人看到这个建议的战略眼光,最终“廷臣皆以弃地非策,不敢主其议。”

第三派的意见(也是最不靠谱的意见):提出此意见的人叫李建泰。他提议,由他率数万军,阻敌于山西境内。李建泰的理由也很充分:首先,李自成要想从西安进北京,山西乃是必经之路,而他是山西人,最为熟悉山西地况;其次,他自已“颇知贼中事”,也就是说他认为自己最为了解这些个“流贼”,知己知彼可百战百胜;最后,也是最为吸引崇祯帝的一点是,李建泰颇有家资,这一仗他说要自掏腰包,不需动用国库一两银子——“以家财佐军,可资万人数月之粮。”

崇祯帝与群臣听此豪言壮语,激动的热泪盈眶。崇祯帝当即拍板:就如爱卿所言!

崇祯皇帝原来可以不用死,却为什么一定要死守在北京?

正月二十六日,李建泰率军出征。朱由检仿照古制,行“遣将礼”。场面声势浩大,“旌旗金鼓甚盛”,朱由检赐酒三杯,勉励李建泰:“先生此去,如朕亲行。”

只可惜,李建泰的部队一天只走了三十里。为什么呢?因为刚刚一出发,李建泰就得知,他的老家曲沃沦陷了,老家的财产损失殆尽——没钱了,拿什么供给万人数月。

正月三十日,晋王朱求桂上奏朝廷:“山西危急。”李建泰后悔喽——当时的牛皮吹大了。索性他躲在河间府内装病,静观其变。(后来清军占领北京,此人果然投降了,此乃后话。)

二月初八,李自成的大顺军攻陷太原,晋王朱求桂投降;十二日,忻州失守;十六日代州失守;二十三日真定失守;二十四日山西全境失守;二十五日彰德失守,赵王朱常谀被俘......北京还能挺到几时啊!

这时,李明睿再次提出“南迁”。为了稳妥起见,这一次李明睿先私下与左都御史李邦华商议。因为李邦华是曾经举荐过李明睿的恩师,同时一直以来是赞成南迁的,这个提议如得到了李邦华的首肯,再一同去说服皇上和众大臣自然容易些。

没想到,事情总是在节骨眼儿上出乱子,李邦华没有事先与李明睿商议就提出:“圣上留守,太子南迁。”

崇祯皇帝原来可以不用死,却为什么一定要死守在北京?

这回轮到崇祯不干了:“老子在这里等死,儿子到南京去登基!这是哪朝哪代的祖宗理法?!”这时兵科给事中(六部中的言官,与御史互为补充。)光时亨也及时跳出来,弹劾李明睿、李邦华是在“妖言惑众”。

一时之间,朝堂上下争吵不断。有的嚷着与帝都共存亡,有的说让太子南迁,做两手准备。但是没有一个声音提出,让崇祯南下避祸。

崇祯帝彻底失望了,原本他已秘密安排好经天津从水路至南京,车船均以备妥,就等有人奏本,请他南下,他好顺水推舟走人,没料到,他的臣子们抛弃了他......

三月初一,大顺军攻陷守武关,京城北面的昌平发生了叛乱,北京城紧急戒严。

崇祯帝一面急命吴三桂弃守宁远回京师救援,一面命驻守北直隶的刘泽清进京勤王。但一切都太晚了,吴三桂学李建泰一路磨磨蹭蹭,张望时局变化。刘泽清做得更绝,他根本没把崇祯的命令当回事,竟一路向南抢掠去了。

三月初五,河间失守;初七,大同失守;初八,宣府失守;十二日,昌平失守;十三日,居庸关陷落......明军在北京外围已毫无招架之力了。

三月十七日的朝会上,朱由检提笔写下

“诸臣误朕至此!”、

“朕非亡国之君,诸臣尽亡国之臣尔!”、

“文武官个个可杀,百姓不可杀。”

是日,李自成的大顺军兵临城下,朱由检插翅难飞......

崇祯皇帝原来可以不用死,却为什么一定要死守在北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