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县产业化铺就致富路

  ——代县依托产业项目助推脱贫攻坚纪事

  8 月15 日至16 日,代县县委、县政府组织县四大班子领导、县直有关职能部门负责同志和各乡镇党委书记,对全县各乡镇的脱贫攻坚产业项目进行了检查观摩,所见所闻令人欣喜。这些项目既有特色种植、特色养殖,也有招商引资创办的加工企业,还有依托景区优势发展的乡村旅游项目,尽管种类不同,行业有别,但全都突出了“脱贫攻坚”这一主题,在整村脱贫、建设小康的征途上发挥了引领带动作用。

  特色养殖 助农增收

 在胡峪乡枣园村边的一条山沟里,人们看到数千只土鸡正在悠闲地散步。它们时而低头觅食,时而追逐嬉戏,叽叽咯咯,好不惬意。这就是胡峪乡枣园村和杨庄村联合创办的土鸡生态养殖基地。枣园、杨庄是馒头山脚下的两个小山村,远离城镇、空气清新,有大面积的草坡、林地,野草、昆虫、苜蓿居多,生态环境良好,很适合饲养土鸡。在乡党委、乡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两村党支部、村委会将生态养殖土鸡作为脱贫攻坚的产业项目,共同投资54万元创办了生态土鸡养殖场,购进乌鸡、麻鸡6000只(其中4000 只肉鸡饲养半年后上市销售,2000 只蛋鸡滚动养殖),建设鸡舍三座,围网3000 米,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收益按投资比例分配。去年杨庄、枣园两村的70 户贫困户的137 个贫困人口每人都领到300 元的入股分红。今年截至7 月底,养鸡场已销售肉鸡1200 多只,销售土鸡蛋400 多斤,共收入9.5 万元,到年底预计收入可达15 万元左右。除去为2 名担任养殖工人的贫困户劳力发放4 万多元工资,使他们率先走上致富之路外,两村的70 户贫困户也可户均增收1200 多元。

 同样养土鸡的还有阳明堡镇的马寨村,该村在实施精准扶贫过程中,充分利用政府下拨的扶贫资金,采用“村集体+合作社+贫困户”的运营模式,在村南的50 亩核桃林地建起土鸡生态养殖基地,养殖土鸡1 万余只,年产蛋2.8 吨,年收益45 万元。企业优先雇用本村贫困户劳力到基地打工,并由山西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及代县开胜农牧发展有限公司对基地工作人员和本村及邻村的散养户进行技术培训,使周边的贫困劳动力有工可打、有钱可赚,并学到了养殖技术。基地还以合作社带动个人庭院养殖,由基地免费提供鸡苗,无偿提供技术支持和疾病防疫,并统一回收、统一销售,每户散养15只鸡,年可收入4200 元,有效带动了马寨村及周边村的贫困户共同致富。

 峨口镇东下社村村民黄世明于2015年投资200 余万元,建起了占地60 余亩的养殖场,成立了喜农乐特色养殖专业合作社。主要养殖大白鹅、灰鸭、火鸡、孔雀、鸵鸟等禽类。带动本村30 余户贫困户养鹅2000 余只,年收益达到2 万元。今年初,黄世明又投资150 万元,流转农民河滩地70 亩,承包大棚20 座,新挖池塘11 个,搞起了水产养殖,现已投放大闸蟹苗40 万只,甲鱼、鲤鱼、草鱼等种苗5 万余尾,带动贫困户40 余人参与劳动,同时向周边乡镇贫困户提供鹅苗2 万只,长大后由合作社统一收购和销售。预计年内可累计出栏大白鹅2万只、大闸蟹2.5 万公斤,纯收入100 多万元,其中贫困户的劳务和养鹅收入就达50 余万元。

 除了养土鸡、养鹅、养螃蟹外,还有上馆镇橙草沟村的山地猪养殖项目,聂营镇四达、新高乡凤翔与大象集团合作的养猪项目,也都在带动贫困户致富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创办企业 就业致富

 在峪口乡东章村的箱包厂里,30 多名中年女工正端坐在缝纫机前紧张地忙碌着。她们原本都是成天围着锅台转的农家妇女,是村里办起的箱包厂给了她们就业的机会,使她们学到了技术,转变了身份,成为箱包厂的技术工人。

 这个箱包厂是女能人李效芳利用东章村的12间闲置房屋做车间,投资50 多万元购置各种机器设备50 多台,于今年“五一”前办起来的。共招收工人30 多名,绝大部分来自贫困户家庭,经过两个多月的技术培训已经熟练掌握了操作技能,投入了正常生产。

 培训期间,头一个月发给生活费800 元,第二个月熟练期发给工资1000 元,三个月后按计件数发放工资,每个工人的月工资一般可达1500—2000 元。

 代县阳明堡镇在精准扶贫中,有效整合上官院、下官院、官庄、方村、九龙五个村的扶贫资金,联合成立了大唐羊头古城缝纫加工专业合作社,共覆盖五个村的贫困户139 户411 人,与河北省辛集市最大的手套企业红日集团(主要发展外贸和加工军工产品)合作,共投资40.5 万元,建设厂房300 平米,购置缝纫设备100 台,招聘贫困户职工35 人投入了试生产。全部建成投产后,可安置200 余名贫困户劳动力就业,全部从这五个贫困村的贫困户中选聘,由合作企业红日集团负责技能培训、提供原料并包销产品,年可加工手套300 万双,工人可收入工资150 万元,企业可获利润30 万元。企业利润按2:2:6 的比例给村集体、合作社和贫困户分红。5 个村按投入比例分红。各村所分利润的40%留在村集体用于公益事业,60%发放给贫困户和村民。

 代县滨河移民产业园区则是代县县委、县政府为解决扶贫移民小区中集中安置的贫困群众的就业问题而创办的扶贫企业。首家入园企业为代县雁弘纺织有限公司,与上馆、滩上、新高3 个乡镇联合投资1800 余万元,建设厂房5000平米,购置各类机器设备364 台(组),招聘员工230 多人,其中65%来自贫困户家庭,年可生产袜子3000 万双,销售收入4820 万元,实现利税670 万元。按照“一个产业园、一批贫困户、一条致富路”的思路,构建“产业园+标杆企业+合作企业+贫困村+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和“预分红+利润分红+就业收入”的带贫增收机制,带动贫困户稳定增收。当年按照注入扶贫资金1326.24 万元的8%进行预分红,可带动69 个村567 户贫困户户均增收1871 元。第二年抵扣预分红后,剩余利润按股分红,第三年按公司实际经营利润进行分红,三年后分红归集体经济组织所有。企业招聘的230 多名员工65%来自贫困户家庭,人均年工资收入2 万元左右,实现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乡村旅游 助力脱贫

 枣林镇鹿蹄涧村是北宋杨家将后裔聚居的地方,闻名海内外的杨忠武祠就坐落在村子中央。全村百分之七八十的村民都是杨家后裔,从杨业开始,至今已延绵42 代。杨忠武祠俗称杨家祠堂,是杨业后代为祭祀杨业夫妇暨杨氏后代英烈而建造的宗庙。既是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省教委命名的“山西省德育教育基地”。

 近年来,鹿蹄涧村依托杨忠武祠和特色种植业等资源优势,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积极改造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累计争取上级和社会投资约2亿元,建设了宝石滩文化产业园、村级文化广场,实施了特色风貌整治、美丽乡村建设、杨忠武祠藏兵战道、整村提升等工程。组建了杨家将战鼓表演队,开办了农家特色小院1 处、农家乐3 家,新建了杨氏民俗文化展厅,基本完善了景区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先后举办了两届杏花节、一届文化旅游节、一次全国旅游城市定向系列赛、一次国际骑游大赛,极大地提升了鹿蹄涧村的知名度、扩大了杨家将文化的影响力。今年五一期间,杨忠武祠景区被列入国旅旅游线路,接待游客人数迅速增加,今年以来,共接待游客1.5 万人次,实现旅游经济收入37.5 万元。乡村旅游已经成为鹿蹄涧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

 位于雁门关乡陈家庄村东的吉乡缘花卉园,努力探索“保障贫困户增收、促进产业发展、实现贫困户与企业互利共赢”的发展路径,通过创新企业发展模式,致力于建设集特色种植、餐饮接待、农产品销售、休闲娱乐、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综合园区。去年初成立以来,共完成土地流转569 亩,每亩土地每年支付农民流转金400 元,让农户通过流转土地获得收益。通过改良土壤及种植技术,试种、推广油用牡丹317 亩,带动农户发展高收益种植。依托雁门关景区和旅游路形成的区域优势,设置了花卉观光园、珍禽养殖园、休闲垂钓园、文化娱乐园,开办了特色餐厅、农家土灶台、手工小作坊等设施,让游客亲自参与期间,吸引了大批游客来这里旅游观光,游乐休闲,感受乡村风情,体验农家情趣。并以此带动旅游路沿线贫困村形成乡村农家乐产业群,立足本村,依托景区实现转型发展。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每年可以稳定提供300 个工作岗位,其中80%的工作岗位优先提供给周边村的贫困户,使他们人均年增收3500 元—1万元。

 产业兴,百姓富,代县依托产业项目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以上例子只是全县脱贫攻坚大潮中的几朵小小的浪花,但透过这几朵浪花我们也可以窥一斑而见全豹。目前,代县人民正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扶贫思想和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全省、全市攻坚深度贫困现场推进会和全市脱贫攻坚对标研判推进会精神,借势发力,再鼓干劲,进一步加大产业扶贫的力度,不断引进扶贫好项目,发展致富好产业,确保如期实现全县整体脱贫的目标任务。(杨继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