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不了几个暑假,我们就毕业了;等不了几个明天,我们就老了

等不了几个暑假,我们就毕业了;等不了几个明天,我们就老了

01

学校的公众号推送了一篇文章“又是一年暑假,又到了立flag的时候”。

看到这个标题,不禁一笑,因为我自己就是这样的人,我身边有太多这样的人。

“这个暑假要把下学期的专业书看完”、“这个暑假结束就去考雅思托福”、“这个暑假就要减肥到xx斤”……

我们从学校背回了一摞摞书,制定了许多宏大的计划,但等到暑假结束的时候,却发现哪一项都没有实现。

我们常常把假期、把大段的空余时间当成一种保底,当成一种对平时不努力的弥补。

殊不知,做事不能等放假、等“闲下来”,功夫永远要下在平时。

02

我一位同学,业余爱好音乐。

曾经,他只不过是喜欢听听歌、唱唱歌而已。没想到有一天他突然对我说,他想要作曲。

大家都是工科生,平时做的事大多是读读万用表,看看示波器,泡泡实验室。

跨专业整这些艺术类的东西,而且没什么基础,怕是不靠谱——我心想。

可这位同学把能上的音乐选修课报了个遍,作曲四大件的书买了一套,趁着每天半夜,挤出些时间读它几页,然后就在电脑上去实践。

最初的“成果”不出所料,简直是让人耳不忍闻,像是一只猴子在琴键上乱按。

可是不出半年,他写作的旋律居然有模有样。

现在不到两年过去,虽然和专业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但至少已经写起来洋洋洒洒,奏出来的效果也可谓恢弘大气。

这位同学如今在学校里,也算是小有名气了。

03

由于在学生会工作的关系,我曾经采访过几位获得国家奖学金的学长学姐。

同样是一天24小时,同样是一年一个寒假一个暑假,他们做出的成果却几倍于普通学生,获得的奖励让人艳羡。

我问道:“我们的空闲时间只有周末和寒暑假,请问学长学姐是怎样在这么少的空闲时间里做完这些研究的?”

其中一位学长的回答让我特别印象深刻:

“平时小段的空闲时间,也是空闲时间啊!比如我,每天晚上都去实验室一直到关门,自然就多了很多接触科研的时间。”

想想我们大多数同学,每天晚上大多是在闲聊、刷手机中度过,直到寒暑假才想起找导师、进实验室,仅仅从时间投入上来讲,就比学长少了一大截。

04

清华大学精仪系81班2008级本科生马冬晗,上学期间三年学分绩班级第一,连续两年素质测评第一,于2011年获得清华大学本科生特等奖学金。

要知道,每年的清华本科生,只有5人能够获此殊荣。

不仅成绩突出,她还是精仪系学生会近些年来第一位女主席,并历任精仪系乒乓球队、排球队、羽毛球队队长,可谓各方面全面发展。

而我们看看她那张密密麻麻的作息时间安排表就会知道,成绩的取得不会无缘无故。

很多人感叹:“比国家领导人还忙”、“深刻感觉自己连呼吸都在浪费时间”。

正是她有效利用了一切空闲时间,使得她在人才济济的清华脱颖而出。

等不了几个暑假,我们就毕业了;等不了几个明天,我们就老了

05

当我们想要学习一些技能或做些什么“大工程”时,总是想找一段足够长的空闲时间。

这当然是人之常情,谁都不愿在日常生活的焦头烂额中再加上些什么工作,“闲下来了再去做吧”,很多时候成为了我们首先的想法。

在想象中,等闲了下来,每天早睡早起,专心致志地做这一件事,哪怕留出休息娱乐的时间,也颇有富余。

可是,或许是到头来又有了别的事情,抑或是自身的惰性使进度慢了几分,自然是“克终者盖寡”。

鲁迅讲,哪里有天才,自己不过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工作上。

我们需要的是减少“喝咖啡”这样的休闲,抓住每天的空闲提升自己,而不是等真正“闲下来”之后,再去做本应在平时就做好的事。

不会利用平时,只想着暑假的人,也利用不好暑假,“等放假”只是他们麻醉自己的借口。

真正想做事,不要等暑假,不要等明天,从现在开始。

因为,等不了几个暑假,我们就毕业了,等不了几个明天,我们就老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