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新鄭最近的高鐵站:空鐵聯運五位一體15萬平方規模比肩鄭州東站

都說鄭州是一座火車拉來的城市,鄭州站、鄭州東站相繼建成完善,隨著我市城區規模的不斷擴大,今天上午市城鄉規劃局召開新聞發佈會,公佈鄭州南站規劃方案。

離新鄭最近的高鐵站:空鐵聯運五位一體15萬平方規模比肩鄭州東站

鄭州南站位於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中部,新鄭國際機場東南方向約6公里處,北距鄭州市中心城區約30公里,車站東側為豫州大道(萬三公路)、南側為展茂路、西側為會展路(物流三街)、北側為倉儲二街,均為城市主幹道。

離新鄭最近的高鐵站:空鐵聯運五位一體15萬平方規模比肩鄭州東站

離新鄭最近的高鐵站:空鐵聯運五位一體15萬平方規模比肩鄭州東站

鄭州南站是我省“米”字形高速鐵路網和中原城市群城際鐵路網的重要樞紐站,是中國鐵路總公司正在組織編制的鄭州鐵路樞紐總圖中規劃的四個主客站之一(四主客站分別為鄭州站、鄭州東站、鄭州南站和管城站--原小李莊站)。

離新鄭最近的高鐵站:空鐵聯運五位一體15萬平方規模比肩鄭州東站

該站近期引入鄭萬、鄭阜高鐵和機場至鄭州南站城際鐵路,預留南站至登封至洛陽、南站至開封(蘭考)城際等鐵路接入條件。軌道交通9號線、13號線在該站接駁換乘。鄭州南站集高鐵、城際、地鐵、公路客運、城市公交、城市出租等多種交通方式為一體,是立體佈置、有機銜接、便捷換乘的現代化大型綜合交通樞紐。

離新鄭最近的高鐵站:空鐵聯運五位一體15萬平方規模比肩鄭州東站

鄭州南站車場按照自東向西鄭萬場、鄭阜場、城際場橫列式佈置,車場總規模30座站臺(面)32條到發線(含正線),其中鄭萬場8座站臺(面)10條到發線,鄭阜場9座站臺(面)9條到發線,城際場13座站臺(面)13條到發線。鄭州南站站房客運用房面積為15萬平米(與鄭州東站規模相同)。

離新鄭最近的高鐵站:空鐵聯運五位一體15萬平方規模比肩鄭州東站

鄭州南站建成後,作為航空港區發展引擎,有利於帶動和促進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的發展,方便鄭州航空港區和周邊縣市區居民出行。鄭州南站與鄭州新鄭國際機場構成空鐵聯運、雙核驅動的樞紐格局,可以有效擴充鄭州航空港區腹地範圍,提升陸路支撐條件和客貨集散能力,更好地服務於中原經濟區建設。

離新鄭最近的高鐵站:空鐵聯運五位一體15萬平方規模比肩鄭州東站

鄭州南站設計方案由同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完成,注重節能環保、低碳減排設計,在解決站房功能的前提下,造型穩重大氣而又不失靈動,文化性、地域性較強。

離新鄭最近的高鐵站:空鐵聯運五位一體15萬平方規模比肩鄭州東站

上海同濟大學建築設計院負責人張少森介紹說,鄭州南站設計具有很多獨有特點。體現了空鐵聯運、五位一體;多維進站、便捷換乘;空間舒適、服務高質;綠色生態、智慧科技等。

一是佈局與造型。鄭州南站總體佈局取意天圓地方,東西廣場共同構成巨幅圓形構圖,方正的站房嵌於其中。

鄭州南站通過中國傳統建築與“蓮鶴方壺”地域文化的形式提取,正立面借鑑蓮鶴方壺和青銅尊構型,創造出與新鄭機場“龍躍中原”交相輝映的“鶴舞九州”的建築新形象,充分展現了高鐵時代的民族復興,彰顯了當代中國文化的高度自信。

二是功能延伸與設施銜接。鄭州南站採用以高鐵站房為核心,構建集空鐵換乘中心、高鐵物流中心、汽車客運中心和旅遊集散中心“五位於一體”現代綜合交通樞紐,在滿足高鐵站基本交通功能的同時,為旅客提供全方位的延伸服務。在站房西北角規劃設置空鐵換乘中心和南站至機場的捷運系統,使空鐵換乘更便捷高效;在站房西南角規劃設置高鐵物流中心,在站臺南端部設置物流專用通道,直達地面物流貨運區連接高鐵物流中心,最大限度實現高鐵物流高效運轉和便捷化;在車站東北角設置遊客集散中心,方便遊客集散、促進中原文化旅遊發展;在車站東南角設置汽車客運中心,方便鄭州南站周邊縣市區的旅客集散。

三是豎向空間佈局設計。鄭州南站採用6層佈置設計,其中地上、地下各三層。地面層為高鐵和城際鐵路旅客進出站廳及公交、長途、出租車、社會車輛(共享車輛)停車場;地上二層為高鐵和城際鐵路站臺層;地上三層為高鐵和城際鐵路站房層,佈置有旅客進站大廳、售票廳、設備用房等;地下一層為地鐵9號線和13號線換乘及進出站大廳層;地下二層為地鐵9號線站臺層;地下三層為地鐵13號線站臺層。

四是智慧車站。智慧車站包含了智慧服務、智慧安全、智慧管理、智慧商業、智慧網絡等。鄭州南站利用智能預判和高效響應,智能資源調度,藉助信息化技術手段提升車站管理和服務,實現高鐵站運行的最優效率。基於建立龐大的數字化信息平臺,廣泛收集旅客、運行、管理、服務信息,實現旅客和車站服務、管理的互動,實現從樓宇自控管理系統到智能樓宇自控管理的升級,為旅客提供更安全高效的服務。

五是與城市交通銜接。鄭州南站旅客進出站採用“上進下出、下進下出”兩種流線,即在站房地上三層利用高架匝道進站、地面出站和地面層進站、地面層出站兩種進出站方式,為旅客提供最便捷的乘車服務。高架匝道進站是通過設置南北兩側環線匝道,有效解決了同一方向高架快速進出站的問題。

六是內部空間優化。通過候車廳進站口後退擴大內部候車空間,解決了由於候車廳進站口占用候車大廳候車空間而影響候車大廳開敞通透性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