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樂淼:一個金融區塊鏈技術團隊的踩坑掃雷之路

8月18-19日,BCCon全球區塊鏈生態技術大會2018在北京舉辦。會上,恆生電子首席架構師章樂淼以“一個金融區塊鏈技術團隊的踩坑掃雷之路”為題,帶來了演講。

以下為精彩內容摘編,由巴比特整理。

2015年股災的時候,我們被罰了4個億。因為我們把一個原來機構用的資產管理系統,搬到了雲上配資,就是HOMS。當時我們也和今天各位幣圈程序員的想法一樣,覺得自己只是做菜刀的,但事實證明,這刀如果被別人用來幹了壞事,一樣要負責的。

2016年,我們成立了恆生研究院區塊鏈專家工作室,開始正式研究這項技術,下圖是我們交的作業。

章樂淼:一個金融區塊鏈技術團隊的踩坑掃雷之路

兩年過去了,我想把技術實踐過程中的6點思考,分享給大家。

1、一種稱不上“優雅”的技術

為什麼說區塊鏈技術不優雅呢?主要從三個方面體現。

一是性能,區塊鏈要求各個節點保持數據一致,成百上千的機器模擬一臺機器,整體處理能力存在硬上限

二是分佈式,同傳統架構上的分佈式系統不同,區塊鏈上分佈的越多,問題越大,包括對於帶寬的要求、處理時間的要求。所以說別人家的分佈式是解決性能問題的,咱家是帶來性能問題。

三是可用性,技術快速發展,經常能聽到睡搭建起來了一個平臺,但是真正跑起來的時候,會發現其中存在很多小問題。但是對於金融產品,關鍵應用中一定要能處理小概率事件

2、一種“降成本、提效率”的技術?

一種創新的技術,一定是要有明顯的效果,比如工業革命時的技術、互聯網中的計算機技術。區塊鏈技術在實際應用時究竟對業務有沒有明顯的改進?從技術性價比上看,它目前不是一個明顯降成本、提效率的技術。2015年看到IPFS的時候感覺很厲害,說是要取代HTTP,除此之外還有去中心化的淘寶,但是到今天呢,都搞不下去了。

還有就是業務上真真假假,你說區塊鏈去中心、去信任,但是在金融領域內,就是需要一些金融機構的背書。比如你不會說做防偽,而是說溯源,因為防不了偽。還有現在各種自稱的挖礦,其實還是以前那套積分、用戶成長體系,包裝一下就成了挖礦。假挖礦就是掙積分,真挖礦是記賬。有的公司來找我們,說能不能把原來的系統搬到區塊鏈上然後發幣,覺得這很容易。我就說,你先別考慮區塊鏈,就想想要做一個資金系統,設計一個用戶承擔體系,成本是多少?

3、被神化的“智能合約”

以太坊因為智能合約而被炒的很熱。什麼樣的業務邏輯應該寫在智能合約裡?智能合約依賴的Oracle(神諭)服務的可靠性、可信任保障。區塊鏈是不可篡改的代碼、自動執行的代碼,但是不可篡改就意味著沒有BUG嗎?很多人對自動執行也有誤區,說自動執行是不是意味著我完全不需要去管它了,那當然也不是,自動執行也是需要有某一個事件來觸動它,而不是無緣無故的就自動執行了。那你在設計這個構架的時候就要去考慮把什麼放上去,然後讓它跑一跑測試下,有人就說,能不能把所有東西都放上去?你看著數據差不多,其實成本非常高。

4、“安全、隱私”其實可以和區塊鏈沒什麼關係

金融領域的應用有一定的特殊性,我們知道比特幣這樣的公鏈,它是匿名、公開的,但是在金融領域,很多時候是要求實名、隱私的。

還有,在做聯盟鏈的時候,有時候搞得很複雜,說某份數據,這兩個節點能看到,另外兩個節點則不行,我們認為只要是在同一個智能合約裡,應該是對等的執行機制,要麼信任、要麼放棄。

在金融應用中,其實還是用傳統手段滿足“安全、隱私”需求,為區塊鏈隔離複雜性。

5、被忽略的“整體可用性”

很多金融類的應用在設計時沒有考慮長遠運營的整體可用性,對系統變更考慮不周,在軟件升級、節點變動、聯盟組織變動時就措手不及。

聯盟鏈是一個相對鬆散、開放的協作平臺,不要拿“聯盟協議”做擋箭牌。聯盟鏈是個“偽命題”,整體可用性設計應該向公有鏈靠攏。

6、金融聯盟鏈中的Token

在金融聯盟中用的“token”需要脫敏的,賬戶模型與UXTO模型下的“Token”,一個去中心化的雲平臺也是要收費的,所以它還是需要一種計費機制、相關參與方的激勵機制。

我們可以看到進入2018年,數字貨幣市值慢慢下滑。但是全球企業級聯盟鏈開始陸續推出商用原型案例,雖然企業級聯盟鏈還存在各種問題……我們不經發問:

如果區塊鏈技術被證偽,我們留下了什麼?

我認為有三點:

1、 高信息價值密度的跨機構業務協作平臺; 2、 從BaaS到去中心化PaaS 平臺; 3、 推動高質量行業應用軟件工程技術的發展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