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必須反思的10點反向思維,特別是中國家長

十幾年前,我遇到了一個美國朋友,見到他3歲的孩子實在是太聰明可愛了,我就問他是怎麼教育出來的,他沒對我多說什麼,僅告訴了我當時還鮮為人知的“大腦三分之二理論”(就是嬰兒在出生時的大腦重量已有三分之一,0-3歲就長到了三分之二,這意味著0-3歲是孩子的黃金教育期)。

這個理論今天很多人已經知道了,但在十幾年前基本是天方夜譚,我當時驚出一身冷汗地意識到中國的孩子3歲前幾乎全部交由老人來帶了,或送回老家與父母不見面了,而年輕的父母呢,只顧忙於自己的工作,錯過了孩子一生成長的黃金教育期。

那時的我對小孩該怎麼教育一無所知,但外國人的提醒使我感覺到小孩教育是一個很容易被家長搞壞的事,並使我隱隱約約地開始考慮一個較大的困惑,那就是為什麼中國教育總難培養出牛頓、愛因斯坦白、柴可夫斯基、卓別林那樣眾多的能成大器的人才。

我絕不是那種硬要把孩子逼迫成偉人的變態教育者,可也不甘心孩子將來就是個拿到大學畢業證的普通人。外國人的話使我感覺到每一個新生的嬰兒都有可能是偉人的苗子,但究竟是什麼力量這麼強大,抑制了這麼多孩子的成長,使中國人整體上變得那麼普通?

如今十幾年已經過去了,我覺得自己已經搞懂了好多教育的困惑,中國孩子在教育上的整體平庸,主要有兩大原因,一是全社會普遍忽視了孩子“懂事”前的黃金教育期(特別是0-3歲,中國文化慣性裡一般認為孩子懂事了才開始教育,而懂事的孩子,一般都超過3歲了),二是一代一代的大人們和整個社會的教育環境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總是討厭地扮演著勞累的干擾者的角色,強行地干擾、扭曲、綁架、踐踏了孩子的成長,才使得十幾億人的中國,出像樣人才的比例越來越少。

中國也出過像樣的人才,如古時候的李白蘇東坡,和上世紀初的嚴復、梁啟超等一大批世紀偉人,他們之所以成為大人才,依我看主要是因為家庭貧窮和社會動盪等原因使他們擺脫了以上兩大原因,從而使他們得以自然、自由地成長起來,將人的浩大潛能釋放了出來。

而今天中國的教育條件好起來了,孩子們反而變得平庸了。因此每一箇中國孩子的家長,都有責任要考慮如何使自己的孩子跳出社會的慣性教育而避免被埋沒掉,這個事情不能都推給學校和教育部,也是家長的責無旁貸的己任。

我發現在現今的中國社會環境中,教育是一個很容易從眾並滑向平庸的事,似乎每個家長和老師的不假思索的從眾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態度都對孩子的自然成長構成致命的威脅。自然成長!自然成長!這是一個這麼簡單卻這麼讓人望塵莫及的事!

正因為有這樣的危機感和反省意識,我每見到即將為人父母的人,都忍不住要多說幾句,囑咐別人“一定要儘量反向思考孩子的教育問題”,一定要有“教育突圍”的意識.

對於即將為人之母的你,我能與你分享點什麼呢,0-3歲的黃金教育期大家一般都知道了,但大家不見得知道在孩子0-3歲時應該注意哪些教育事項,怎樣從這一時期開始就做到“教育突圍”。我相信你一定已經看了不少這方面的書了,一定已積累了不少常識,那我就不說公知的常識了,僅說幾條一般家長不容易想到的“反向思維”,起個名字叫“準父母應該具備的十大反向教育思維”,不在系統,不在全面,不在詳細,甚至不在正確,僅是幫你提個醒,激發你從起點上就考慮孩子教育的突圍問題,這裡的反向思維,指不同於常識性思考和習慣性思考。

反向思維一:具有大學學歷的人,他的教育認識不僅有可能是零,還有可能是負數。

把一個孩子猛然推向你身邊,讓你評價他的表現如何,你很容易就能滔滔不絕地給他歸納出幾條來,哪做得好,哪做得不好,哪需要改進,可你有可能從來沒考慮過教育的問題,怎麼一上來就能評價得頭頭是道?這就是可怕的“教育基因的慣性遺傳”。

我們長成父母的樣子,是因為我們遺傳了父母的基因。但千萬不能忽視的是,我們生長在中國,我們的血液裡也不知不覺地自動遺傳了教育的認識,這就是教育基因的慣性遺傳。由於教育基因有慣性遺傳,每個家長几乎不需要有任何認真考慮就可以立即拿出一套頭頭是道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態度,從而一生只做孩子教育的執行者,而很少做孩子教育的思考者。你對孩子的教育中總能找到你父母對你的教育,總能找到你周圍人對孩子的教育,這使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教育狀況,在整體上總難跳出相同相似的大圈子。

教育本身並不難事,不過是使一個孩子更聰明而已,而絕對地跳出民族社會的教育基因遺傳,找到更適合於自己孩子的個性化教育方案,卻是件很難的事。

因此為人父母,不管你是什麼學歷,都不可太自信地直截了當地對孩子進行不假思索的教育,而要耐心地、謙虛地從頭學習和研究你孩子的個性化的教育問題,要思考如何擺脫自己對教育的片面認識和不自覺繼承而實現“教育突圍”。

以上道理乍一聽好像大而空,但慢慢想下去你會發現非常值得思考。中國孩子目前整體上教育結果不理想,歸根結底的最主要責任人就是父母,中國父母因懶於思考、慣於盲從和過於自信,因而疏於謙虛地從零做起研究教育問題,因而給個性化的孩子們施加了太多的同一化的化肥,使孩子們樹長得不像樹,草長得不像草,一眼望去都大致相同相似。

反向思維二:孩子雖然是你的,但他有他自己獨立的“成長權”。

任何一個法律也不會規定孩子的成長權是什麼,但為人父母卻必須思考孩子的成長權是什麼。如果孩子是一棵樹,而你讓他長成了草,你就是侵犯了孩子的成長權。且不要以為為人父母,給人衣食,你就是問心無愧的父母了,如果不瞭解自己的孩子,用盲目的、不合適的教育干擾或踐踏了孩子成長權,這是為人父母最大的失職。

每一個孩子都是一顆神奇的種子,人類之所以從遠古社會走到今天的文明時代,就是因為“少數”的人類的種子得到發芽成長,成長了劃時代的精英人類,才帶領著其他平庸的人類走到了今天。可為什麼只有少數種子發芽?如何讓每個孩子都能有權利發芽成長成參天大樹而避免被平平庸庸的教育抑制和耗費掉呢?這是天下每個孩子的父母都應該想的問題。提出孩子“成長權”的概念,是為了提高父母對孩子的敬畏心,從而更加重視思考成為合格父母的問題。

反向思維三:別看你是孩子的父母,你有可能“不懂”孩子。

我前面幾次提到了“教育突圍”和找到“適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從瞭解自己的孩子做起。

很多家長自信地說,孩子是我生我養的,我還能對他不瞭解?而事實上睜眼瞎、不瞭解自己孩子的家長比比皆是。有的“全職”家長別看天天和孩子在一起,其實完全是孩子面前的陌生人。懂孩子是有一定技術難度的,甚至需要點天份,你沒看很多人都養小貓小狗嗎,可養起來大不一樣,有的人可以達到和自己家的寵物“說話”的程度,有的人就是在傻養。懂孩子也和懂寵物一樣,需要你用心觀察思考才能懂。俗話說,知彼知己,百戰百勝,不懂你的孩子,你何談良好地教育他,何談讓他長成參天大樹。為了懂孩子,父母們一定要學會一門外語——孩子的語言,特別是學會不會講話的0-3歲的孩子的形體語言,這隻能靠觀察與思考來學習,但這門語言值得下功夫去學,哪位家長這門外語學得好,他的孩子就一定錯不了。

最可怕的是家長看到三歲之前的孩子不會講話,就以為孩子什麼都不想,什麼都不懂,因此就先餵飽穿暖逗樂算了,交流不交流的事,長大點再說吧,這種不懂孩子父母大有人在。

反向思維四:忽視孩子,是阻礙家長教育好孩子的最大挑戰。

別看天下所有的父母都會把孩子當心尖,但我還是要提醒一下,現代社會里人們的一切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都是在儘量把父母從孩子們身邊拉開,對孩子養而不管的現象很普遍。就算你每天下班都和孩子在一起,你也大大地離開了你的孩子,這嚴重地阻礙了你去關注孩子瞭解孩子,因而總難成為合格的家長。

西方歷史上出現了那麼多的大科學家,中國古代的私家教育培育出了那麼多了不起的文人,都和孩子從小就和父母形影不離有關。我說這話倒不是勸說家長們從此都不上班在家看孩子了,而是要家長們意識到忽視的嚴重性,這樣你就可以開動腦筋想方設法彌補忽視給孩子帶來的影響,比如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候,你就要更用心地觀察和了解孩子,而不是下班後只顧著逗孩子開心,逗你自己高興。

反向思維五:人類的大腦一出生就足以令人敬畏。

中國傳統文化裡誤認為剛出生的孩子什麼都不懂,孩子的大腦是空的,需要大人一點一點地去教育,其實“教育”二字有點貶義,有灌輸的意思,是把被教育者看得什麼都不懂,高高在上地往別人的腦子裡塞東西。

其實這個世界上最偉大的奇蹟就要算人的大腦了,它強大的自學能力、觀察能力、認識能力、存儲能力是任何教育都望塵莫及的。

而且每一個新出生的孩子的大腦都不是空的,而是一個個等待點燃的智慧火把,等待發芽長大的種子,等待噴發的智慧火山。父母所做的教育不應該是在這些火山口上蓋幾個不起眼的小房子、栽幾顆不起眼的小樹來炫耀一下火山口的美麗,比如讓孩子死記硬背幾首唐詩來顯示一下孩子的聰明,而是應該小心地看護、疏通、和激發這些火山的爆發,然後躲到一邊去觀看遠比自己想象得壯烈的火山噴發。

我深深地相信,每個教育成功的孩子,都應該遠遠地超過他們的父母的成就,就象我們知道大科學家和大藝術家而不知道他們的父母一樣。

父母切不要自以為是地大包大攬地“教”孩子去成長,孩子完全可能是比你強百倍的人類,被你去教,豈不是耽誤了他。

反向思維六:世界上本沒有大學問和小學問,只要是世界上存在的事情,就都應該帶孩子去體驗。

既要讓孩子的智慧火山噴發,又不能擋了孩子的路,那麼父母的教育究竟可做些什麼事呢?——象一個橋樑那樣,引見孩子去感受世界上的每一樣東西和每一件事情,這就足夠了,至於孩子感受了這些東西后會怎麼樣,你不要去管,也不要去想,因為你想不明白。

具體說一下0-3歲的孩子,0-3歲的孩子沒有什麼推理的能力,他只是個強大的拷貝機,因為先要有存儲才能有智慧,所以0-3歲的孩子基本上只做存儲,談不上智慧。需要注意的是,0-3歲孩子的大腦的存儲能力簡直是瘋狂的,貪婪的,一生中最強大的,簡直是“掠奪式存儲”。他們的大腦就象高速運轉的複印機一樣,一瞬間就把所看所聞的東西強行地掠奪到腦子裡,並死死地記住,而此時他們的對外表現僅僅是死死地盯住一個東西不放。這個時期是往孩子的腦子裡裝東西的最好時期了,這時期的父母應該做孩子的“幫兇”,幫助孩子滿世界去“搶”東西,具體做法就是把各種東西都搬到孩子的眼前(或把孩子搬到各種東西的前面),讓他去死死地盯個夠、看個夠、摸個夠、玩個夠!

那麼應該讓孩子看到些什麼呢?這個範圍可就太大了,此時的父母千萬不要把世界上的東西分個三六九等,認為數理化就是上等的知識,螞蟻搬家就是不重要的,其實大千世界裡的一切都東西,不管是巍巍崑崙還是一粒塵沙,在孩子眼裡都是平等的奇觀,不管是列車滾滾還是老鼠打架,在孩子的眼裡都是平等的奇蹟。體驗本身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沒有三六九等,讓孩子靜靜地看一看農民工搬磚蓋房子,對孩子的智力好處簡直難以言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裡,都有取之不盡的事情讓孩子去體驗,只需家長有心去尋找和發現。

反向思維七:演戲,是引導孩子對一個事物感興趣的最好方法。

誠實,一般是父母教導孩子的基本品德,但假戲真做,卻是教育孩子的良方。0-3歲的孩子眼裡,父母恐怕是他們出鏡率最高的演員了,因此他們的一切觀察式掠奪學習的目標,也基本上都隨著父母的行動走,父母手中把玩的一樣東西,會成為孩子最感興趣要掠奪的第一類目標,因此如果父母在孩子面前故做喜歡地對一件東西感興趣,是把孩子“騙”進那個領域的最好方法。

孩子就是孩子,他就是看不穿的大人的這點鬼把戲,但也正因此就為大人的假戲真做提供了可行的條件,父母一定要在孩子0-3歲的時間裡學會演戲,要裝做好象對世界上的一切事情都感興趣,這樣就可以趁孩子不明白把好多事情稀裡糊塗地“拷”進了孩子的腦袋裡。

其實在孩子面前假裝對一個東西感興趣是可以一舉兩得的,因為這世界上的每一樣東西和事物原本都是很有意思的,而你過去完全有可能忽視了它們,現在在愛孩子的動力驅使下去真正觀察這些東西,你能發現曾被你熟視無睹的世界原來這麼有意思,因此很多人有了孩子後更加懂生活和愛生活。

反向思維八:小心,千萬別讓孩子成了完成家長精神夙願的犧牲品。

很多家長在小時候的成長中都一些未實現願望,都有一些想要而沒得到的東西,於是家長們很容易犯一個毛病,就是綁架自己的孩子去實現他們個人的夙願,說得不客氣些,是一種既愚蠢、又自私的行為,並且極有可能嚴重地侵犯和踐踏了孩子的成長權。

我遇到過一位家長,他拼命地拉著自己的兒子學提琴,並瘋狂地陪孩子一起學練琴,比孩子練得還賣力,就因為他小時候家庭條件不好,眼巴巴地看著小提琴買不起,連看到畫片裡有小提琴都要多看上幾眼,因此現在有錢後就一定要彌補自己的這個夙願,強拉著小孩學提琴,他對他兒子最常說的話就是訓斥他兒子:“爸爸小時候想學都學不著,你現在條件這麼好,還不趕緊學,真不懂事”,而他兒子呢,被他訓斥得搭拉個腦袋象死雞一樣蔫,對小提琴毫無興趣,就算他本來是塊拉提琴的料,也被這位綁架式的家長毀掉了。

父母引導孩子做的事,往往帶有父母的個人傾向性,商人想讓自己的孩子搞文化,文化人想讓自己的孩子學藝術,藝術人想讓自己的孩子搞工程……這些父母全都是在依據自己的感受來霸權地設計孩子的未來,這實際上是綁架了孩子的成長,干擾、影響、乃至踐踏了孩子的成長權,是教育的悲劇。

反向思維九:不要太輕信兒童心理學。

我倒不是反對心理科學,而是要強調一個幼兒的心理活動遠遠比人們想象得複雜,遠遠比人們想象得豐富。很多太自信的家長容易犯書呆子的毛病,覺得看了幾本心理學書就懂得自己的小孩了,就可以按照規律辦事了,這會耽誤你瞭解孩子。看一些幼兒心理常識書是可以的,但不要忘了你的孩子本身就是一本書,是比任何一本幼兒心理學書都複雜的書,這本書需要你自己來細心地讀,才能讀出很多特有的內容。

反向思維十:防止“糾錯式”的偏科教育。

教育應該教些什麼?從簡單的角度看是兩樣東西,一是教孩子該做些什麼,二是教孩子不該做些什麼。這一點,東西方文化有很大差別,西方文化側重的是前者,東方文化側重的是後者,而我認為應該兩者取中,但由於東方人本身就站在後者的立場上,有嚴重的後者傾向性,因此我對東方家長的建議是,多考慮讓孩子乾點什麼,少考慮讓孩子不幹點什麼。

我見到過一個剛會走路的孩子,他穿著鞋子踩了一下泥坑裡的髒水,他的媽媽就急著叫嚷起來“天哪,你怎麼能這麼幹,鞋溼了腳不是要受涼嗎?”,並上前拍了孩子一巴掌,把這小孩嚇哭了。

東方文化的教育觀念裡認為孩子的身上一定會有很多毛病,教育的最大責任就是要不斷地告誡甚至懲罰孩子身上出現的毛病,以防止小樹長歪。的確,小孩的成長中一定會出現一些大人必須出面糾正和干預的大毛病,但切不可因此就忽視和干擾了孩子強大的“自愈能力”的發育。

小樹長直了自然是好事,但如果小樹長歪了,他自己能發覺,並糾正自己長直了,那才是更可貴的自愈能力的培養。任何一輛汽車上都要有可轉動的方向盤,來調整車輛的走偏,任何一個人的成長中都要有強大的自愈能力,來糾正成長的失誤,讓大自然和社會來懲罰孩子的失誤,是對孩子自愈能力的最好培養,從這個意義上說,要給孩子一定數量的犯錯誤的機會,別阻礙了他的自愈能力發育。這樣的話,父母就可以把很多精力從“管教”當中解放出來,而投入到更重要的“啟發”當中去。

以上10點思維僅供參考,激發你去“反向思考”。

教育孩子看似很累,但其實處理好了幸福大大於勞累。孩子象一個希望一樣吸引你在這個世界上好奇下去、生活下去、奮鬥下去,使你拋開了很多不開心的感受,你雖然已經長大過一次了,但那一次是半懂不懂的,稀裡糊塗的,這次你要與你的孩子再長大一次了,這相當於一次重生,這一次請你學會用孩子的眼光細細地看一遍這個世界裡的更多東西吧,你會發現世界很美好,祝願你早日感受這種回到童年的“重活”的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