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顺的最美医生邹笑春是笑如春风图大爱

近期,根据抚顺市传染病院最美医生邹笑春事迹改编的电影《黄玫瑰》,在抚顺的夜色中“杀青”。这部电影将在全国公映。影片《黄玫瑰》由曾拍摄过《毛丰美》、《郭明义》等主旋律电影的北方联合影视集团投资拍摄,由著名导演宁敬武执导。主演姜宏波用自己最真诚的演绎致敬最美医生邹笑春。

邹笑春是抚顺市传染病医院艾滋病治疗与关爱中心原主任,长期坚守在艾滋病防治工作第一线,为爱滋病患者这一特殊群体构建一个心手相牵的关爱之家,在身患重病的情况下她仍坚守岗位,后因医治无效不幸去世,年仅44岁。电影《黄玫瑰》讲述了邹笑春医生的先进事迹,以及艾滋病患者和一线医护人员最真实隐秘的生存状态和生命哲思,通过艺术升华,完美展现了邹笑春这位最美医生的光辉形象。

天女木兰

2006年,抚顺市传染病医院应形势需要,受命组建专业的艾滋病治疗科室,院领导在物色人选时,时任院预防保健科副科长的邹笑春主动找到院领导请缨说:“我觉得预防保健与防治艾滋病沾边,我对艾滋病知识能比大家多了解一些,我又是一名党员,如果医院觉得我适合牵头这项工作,那就让我来吧。”

邹笑春,1972年4月20日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受当编辑的爸爸、当小学老师的妈妈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加上雷锋事迹的耳濡目染,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热爱生活、憧憬理想成了邹笑春生命的底色。她的名字,就像她的面容一样,始终洋溢着春风般温暖的笑意。

抚顺的最美医生邹笑春是笑如春风图大爱

抚顺最美医生邹笑春 照片来自网络

1992年,20岁的邹笑春卫校毕业。

“无论到了什么地方,也无论需诊治的病人是男是女、是自由民是奴婢,对他们我一视同仁,为他们谋福祉是我唯一的目的。”

1993年5月,邹笑春成为抚顺市传染病医院的一名正式职工。一起来的同学,因医院设施和环境简陋,效益不好,有的想办法调离到别的医院,有的闯世界另谋发展。邹笑春在心里一遍遍对自己说: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到彩虹;不经历艰苦与磨难,怎能到达到理想的彼岸。

1996年,24岁的邹笑春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并发誓:“我要为党的伟大事业奉献我的青春和热血!”

2003年12月17日,邹笑春加入中国共产党。

2006年11月,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诊室迎来第一个来就诊的患者叫,他曾无数次遭白眼、被嫌弃、冷淡、鄙夷,这次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一声“你好”把自己迎进诊室,一双主动伸过来的温暖之手把担心化解的无影无踪。

邹笑春为患者检查眼睛、口腔时,没有戴手套,她要用行动消除了患者心底的顾虑,告诉他病情和征兆都在医生掌控之中。

给患者采血时,护士由于紧张,针管里的血液溅到桌面上。现场气氛一下紧张起来,邹笑春马上走过去,说没事,我来处理。她戴好防护手套,用专业设施,按照程序把血液清理干净,大家这才松了一口气。

天女木兰是生长在悬崖峭壁上的野生木兰科植物,不惧危险、默默坚守。院党委书记梁松波说:“传染病院是看不见硝烟的战场,白衣天使面对疫情时,每一个都像冲锋陷阵、不畏牺牲的战士。”

爱心之家

由于人们对艾滋病缺乏了解,往往对艾滋病患者存在偏见,不敢与患者面对面交谈,不敢用患者用过的东西。这些偏见与歧视往往会导致患者情绪低落、自卑、恐惧,甚至对生活失去信心。他们大多不敢结婚、生子,甚至不敢出门、遛弯儿、买菜。

“我要给他们建一个‘家’,一个能够接纳他们、给他们勇气、让他们依赖的‘爱心之家’,我就是他们的亲人。”

有个患者叫小兰,在生产时发现小宝贝被自己传染了艾滋病毒,如何面对婆婆、丈夫、孩子?小兰产生了自杀的念头,可当看见天真无邪的宝贝,她的心又软了下来。小兰抱着宝贝走进了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诊室。

小兰一进“爱心之家”,小宝贝就被邹笑春接了过来。小兰强忍住泪水说:“邹主任,我求求你,帮帮我和宝贝吧!我希望她也能像别的孩子一样健康快乐的活着!”

提前守候在“家”的病友、志愿者围上来,有的拉着小兰的手,有的抢着抱孩子。小兰含在眼底的泪终于夺眶而出,她说:“这里才是我和宝贝最亲的家啊!”

我在采访时,有一位患者这样对我说:“我的一生注定是个悲剧,因为艾滋病这个词,始终带着一种挥之不去的耻辱,但当我遇到她之后,一切都改变了,我的生命还有活着的意义”

对艾滋病患者来说,比药物治疗更为重要的是心理抚慰。就像邹笑春生前所说,要给艾滋病患者做治疗,必须先打开他们的“心结”。用理解包容的心态去解决患者的心理问题,用自己的言行与努力解决他们面临的社会问题,这才是医务工作者“治病救人”的真正含义。

有一天,一个曾经幸福美满的三口之家,丈夫被查出染上了艾滋病毒,妻子无论如何都接受不了,哭着吼着要离婚。邹笑春一边疏导患者的烦躁情绪,一边去做他妻子的思想工作。邹笑春对患者妻子说,你爱人也是被动得病,他自己恼火都不想活,你再离婚,不是逼他去死吗。再说,你们原来感情就很好,要信任他,理解他,艾滋病没那么可怕,及时治疗是可以控制的,这个时候你不帮他,他就有可能破罐子破摔,对人生、家庭、社会绝望,做出想象不到的事情来。

在“爱心之家”。邹笑春为空腹采血的患者准备了营养早餐、爱心汤;为服药患者准备了温热的饮用水、一次性纸杯、纸巾等用品。她还设置了留言簿,让患者对“爱心之家”做出评价,悉心听取患者的意见和建议。

为了让艾滋病患者更好地融入社会,邹笑春组建艾滋病志愿者小组。每年春夏,邹笑春都和患者一起,到医院后身的月牙山,开荒种地,洒水播种,植爱心树。通过干些体力活,缓解一下心理压力,树立起积极的人生态度。

希波克拉底说,医生的岗位就是在病人的床边,与病人一起与疾病做斗争。

双红丝带

邹笑春是个有文学情怀、憧憬理想、热爱生命,充满激情和创造性的人。她最初虽然只有中专学历,但她为能成为艾滋病病人最需要的“全科医生”,刻苦钻研业务知识,不断学习,考取了函授大学本科学历;为了与患者更好沟通,系统学习了心理学教程,取得了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她特别珍惜每一次到北京、上海等地进修充电的机会,就像一块永远吸不够水的海绵,不放过专家任何一个空隙,如饥似渴地拜师求教。专家们每一次看到胖胖的微笑着走过来的她,就都打趣说,又发现什么新情况、遇到什么新问题啦?并不厌其烦地给她解答。

学习丰满了她的羽翼,让她在工作中有如插上了翅膀。处置采血、快速检验、危机干预、营养调配等专业知识,驾轻就熟。

她撰写的两篇论文《抚顺地区艾滋病免费抗病毒治疗效果分析》、《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与相关依从性研究》获得市科技成果二、三等奖。

邹笑春负责防治艾滋病10年间,诊疗了数百个病例,其中年龄最大的84岁,年龄最小的只有2岁。有一次,市里组织为一例临产的艾滋病毒感染者会诊,邹笑春针对患者艾滋病毒抗体呈阳性、免疫细胞CD4已下降到治疗范围的情况,果断提出阻断母亲对胎儿的传播治疗方案。产妇经剖腹产产下一个体重8.2斤的健康男婴,新生儿半年后经监测显示未受到感染,成为省内唯一一例夫妇都是艾滋病病毒携带者,生产出健康婴儿的成功案例。

一贯不乏工作激情的邹笑春,几乎把全部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工作中。她手机24小时开机,随时为患者答疑解惑。就连家人们共度轻松美好时光的周六,都成了邹笑春雷打不动的工作日。10年时间里,她比别人多工作了500多天。

2011年11月,在邹笑春的建议筹划下,医院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诊室 “升级”为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与关爱中心,她担任中心主任。

邹笑春在10年防治艾滋病工作中,与红丝带结下了深厚的情缘。她对红丝带有独特的理解,想赋予红丝带更多内涵和意义。她像艺术家一样,苦思冥想,凭借良好的美术功底和聪明才智,灵动地设计出“双红丝带”。

“双红丝带”像两个人肩并肩、手拉手,像两颗心,紧紧连在一起;如同医生和患者永远在一起;人和人的平等永远在一起;友爱和互助永远在一起。

2014年,邹笑春作为基层医生代表,受邀参加了北京地坛医院举办的“第十五届贝利·马丁奖颁奖仪式”。会上,马丁基金会决定资助抚顺艾滋病治疗与关爱中心的志愿者活动。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邹笑春负责的艾滋病治疗与关爱中心在政策支持、药品数据管理、病人随访管理等多方面工作十分认可,认为 “专人、专职、专区域”的治疗与关怀管理模式值得全国推广。

2016年6月1日积劳成疾的邹笑春因抢救无效,离开了她发誓干一辈子的医疗岗位,离开了她牵肠挂肚的艾滋病患者,年仅44岁。5月20日,国家卫计委派人专程赴医院看望慰问邹笑春,李斌主任在慰问信中说,邹笑春同志作为一线基层防艾工作者的杰出代表,为广大艾滋病防治工作人员做出了表率,传递了正能量,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国家卫计委对其在艾滋病防治工作中作出的努力表示衷心的感谢。

邹笑春生前获得了抚顺市“雷锋式十大杰出青年”、“巾帼雷锋”、“诚信服务先进个人”,辽宁省“我最喜爱的健康卫士”等荣誉称号。去世后,省、市委分别追授她 “优秀共产党员”;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追授 她“辽宁好人·时代楷模”;省、市妇联追授予她 “三八红旗手标兵”;当选中央电视台 2016年度全国最美医生灯荣誉称号。

邹笑春很普通,普通得像我们身边的姐妹,邹笑春很平凡,平凡中体现出善良、仁爱的品格。

邹笑春去世后,市传染病院为她建立了事迹展览馆。睹物思人,端详从《共产党员》封面上放大的邹笑春画像,释放出她身体里满满的爱的能量。尤其是她自己创作的传神写真自画像:和善、温暖的面容,俊美、微笑的大眼睛,身上飘舞红丝带的翅膀。这就是邹笑春人生的真实写照啊!是她理想和梦境里向往的世界。

邹笑春,圣洁而又仁善的美丽天使,用如火的生命诠释爱的图腾。

张笃德,笔名竹马, 1964年10月生于抚顺。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抚顺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诗歌《一个人的生命能走多远》获“雷锋--道德的丰碑杯”全国诗歌大赛一等奖。著有诗集《竹马诗选》、《一个人的生命能走多远》、《最后的工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