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未來過東方,但今天中國人卻可從他曲中感受到東方的韻律和味道

田園交響:細膩動人、樸實無華,深刻反映出他熔鑄內心的田園情致

——貝多芬管絃樂《F大調第六交響曲》(“田園”)美學分析

向陽光

一、創作背景

貝多芬1792年從波恩來到維也納,在這裡生活了35年,直到1827年去世,他的全部重要作品幾乎都在這裡寫成。在值得紀念的貝多芬生活遺蹟中,有一處是著名的“貝多芬小路”,這條小道之所以聞名,不僅是因為貝多芬常在這裡散步,他的《第六交響曲》就是在這裡產生靈感並構思的。“貝多芬小路”位於維也納郊外的海利根斯泰特,這個地名對於貝多芬來說非同尋常,1802年他住在這裡時寫下了“海利根斯泰特遺書”,當時他欲自殺。1808年貝多芬再次在這裡賃屋隱居,寫下了他的“第六號交響曲”。

從未來過東方,但今天中國人卻可從他曲中感受到東方的韻律和味道

《F大調第六交響曲》與貝多芬著名的《第五交響曲“命運”》作於同時,但內容卻大不一樣。貝多芬不僅熱愛人民、熱愛生活,並且天生熱愛大自然。他曾花盡大半時間踏遍郊野,經常獨自漫步在維也納郊外,呼吸新鮮的空氣和欣賞大自然美妙的景色。他頻繁地離開維也納,為的是到偏遠的鄉郊工作。即在與大自然的親切融合中獲得靈感,有時躺在樹林中的草地上,有時站在小河旁的榆樹下,記錄他的構思。他在1808年夏天的書信中說:“我在灌木、大樹、草坪和岩石間行走的時候,是多麼快樂啊!因為樹叢、花草和岩石,都能給人以共鳴。”人們在他1803年的筆記本中找到了這樣的話:“河愈大,調愈沉”,說明他通過觀察自然汲取靈感。

從未來過東方,但今天中國人卻可從他曲中感受到東方的韻律和味道

貝多芬曾經對他的朋友辛德勒說過:“周圍樹上的金翅鳥、鶉鳥、夜鶯和杜鵑是和我在一塊作曲的。”貝多芬最早的傳記作者辛德勒說:他和貝多芬在其住處附近一條溪旁的小路上散步,貝多芬曾對他說:“我就是在這裡寫下那個‘溪旁景色’樂章(即“田園”的第二樂章)的。”可見正是由於貝多芬對大自然和鄉村生活的熱愛,才使他寫下了以“田園”為標題的交響樂作品。

《田園交響曲》就是根據貝多芬在海利根斯泰特的體驗寫成的。他並不是首位以交響樂描述大自然的作曲家,之前的約瑟夫·海頓曾於1802年就首演了清唱劇《四季》。然而他的技巧而要更高一籌,使得全曲充滿了對自然的敏感捕捉和對心境的出色描摹。

從未來過東方,但今天中國人卻可從他曲中感受到東方的韻律和味道

二、作品簡介

《F大調第六交響曲》(Symphony No. 6 in F major,Op. 68),又名“田園交響曲”,德國作曲家貝多芬的代表作之一,並親自命名為《田園》。這部交響樂創作於1807-1808年,是他少數的各樂章均有標題的作品之一,也是貝多芬九首交響樂作品中標題性最為明確的一部。此時的貝多芬雙耳已經完全失聰,這部作品正表現了他在這種情況下對大自然的依戀之情,是一部體現回憶的作品。這部作品於1808年底在維也納首演,由貝多芬親自指揮。《第六交響曲》中的旋律充滿著輕盈的跳動感和內在的搏動。樂曲中很多小節僅是對音樂短小片段的簡單重複,並且在樂章結構上有意擴充篇幅,減低不同主題之間的對比度。

在配器方面,作曲家盡力削減音響的力度和厚度,使得音樂聽來更加單純、柔和。貝多芬在此曲創作的最後階段,擁有一種明確的意向,即希望音樂在總體結構和內部細節上傾向一種內在的深刻性和同一性,用純粹的音響和“呼吸”的起伏抒發和描摹心中懷有的田園,而這恰恰同東方藝術中經常談及的“氣韻”和“情境”不謀而合。作曲家通過音樂表現出的這種深層的呼吸,巧妙傳達了其內心深處豐滿、綿延的田園情致,以及對寧靜、淳樸、歡悅、和諧等情感狀態的追求。雖然貝多芬從沒來過東方,也對東方文化缺少了解,但今天的中國人卻可以從他的音樂中感受到東方的韻律和味道。整部作品細膩動人、樸實無華,展示出歡暢、安寧、心情愉悅的表現特徵,深刻反映出作曲家熔鑄內心的田園情致。與貝多芬的《c小調第五交響曲》同為世界上最受歡迎的交響曲之一。

從未來過東方,但今天中國人卻可從他曲中感受到東方的韻律和味道

《F大調第六交響曲》(田園)是一部以大自然為題材的抒情性作品,作品使用了嚴謹、邏輯性較強且充滿矛盾衝突的古典奏鳴曲式寫成。貝多芬親自在譜頁上註明:“《田園》交響曲不是繪畫,而是表達鄉間的樂趣在人心裡所引起的感受。”他運用“田園”這一特定標題,以景寄情,通過對大自然及農村生活景象的描寫,不僅勾畫出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田園風景畫,更表達了人與大自然交往的心靈感受。這部交響曲由五個樂章構成,其中第三樂章到第五樂章連續演奏。

從未來過東方,但今天中國人卻可從他曲中感受到東方的韻律和味道

三、美學分析

《F大調第六交響曲》中的每個樂章各有一個小標題。但是貝多芬在原譜的首頁上寫著:“感情的表現多於‘音畫’”,並且,在初演時的節目單上還有著“以田園生活的回憶為標題的交響曲(F 大調)”的大標題。此標題充分說明:貝多芬希望我們不要僅僅從標題出發去圖解音樂,而應從人們進入自然界中所產生的種種感受來理解這部音樂的內涵。

從未來過東方,但今天中國人卻可從他曲中感受到東方的韻律和味道

第一樂章鄉村時的愉快心情

這一樂章是不太快的快板,F大調,2/4拍子,奏鳴曲式。該樂章的音樂清新、和諧、明朗、淳樸、愉快,把人們引進鳥語花香的境界。樂章一開始就是主部主題的呈示,由小提琴奏出明亮的主部主題,這個主題充滿著生機和活力、濃郁而清新的鄉間氣氛,使人們感受到貝多芬投身到大自然後的喜悅心情。濃厚的鄉村風味使人沉浸在春天的原野中,溫柔的輕唱又渲染出無限的歡樂。音樂在平靜安寧的氣氛中進行,由主屬音構成的五度持續低音襯托著:

03 46 |543 25 |12 343 |2 - |

| 17 121 |7 - |

5 - |5 - |5 - |5 - |

1 - |1 - |1 - |5 - |

從未來過東方,但今天中國人卻可從他曲中感受到東方的韻律和味道

接著,以第二小節的音型 ××× ×× 所構成的持續屬和絃的琶音進行,不斷反覆、向上移位,終於又導致主部主題的多次出現:先是長笛主奏,再是雙簧管與單簧管主奏,然後是樂隊全奏。音樂由弱到強,把氣氛引向一個高潮點。

主部主題之後是呈示部的連接部,由單簧管、大管及圓號反覆奏出的連續三連音音型,它以輕弱的力度奏出,猶如林間小溪的流水聲,給人以舒適、清新的感受。

副部主題是主部主題形象的補充和繼續,它建立在由F 大調轉C 大調上,使人感受到更加清新、歡愉。旋律為分解和絃式,流暢、恬靜,富有流動性,充滿了人與大自然的和諧氣氛。接著是絃樂與木管先後奏出的副部主題:

54 27 |52 75 |65 31 |53 15 |65 42 |54 25 |65 31 |53 15 |

5 - |5 - |1 - |1 - |7 7 |7 27 | 1 1 | 1 3 1 |

從未來過東方,但今天中國人卻可從他曲中感受到東方的韻律和味道

主部主題和副部主題反覆交替,作者並不在主題上加以他善長的發揮手法,只是樸實地重複,形成恬靜清新的自然美景,音樂自然流動,沒有強烈的力度變化,表現出人在大自然的懷抱中得到的精神安寧。

接著是副部主題的第二部分,由絃樂與木管先後奏出,彷彿一問一答,構成一幅自然和諧、令人神往的畫面:

(譜例略)

其間圓號吹奏的三連音不時出現,並不斷蔓延發展為增加有中提琴、大提琴、倍大提琴演奏的主持續音111 1 |1 - |111 1 |1 - |,猶如溪水奔流;木管八度齊奏1 5 |5 - |

3 1 |1 - |,好像是百鳥在合唱。在這樣的背景襯托下,小提琴奏著一個跳躍的音型32|

132 164 |5 065 |354 232 |1,情緒是那麼活躍,充滿活力,構成了一幅美麗生動的畫面,呈示部至此結束。

從未來過東方,但今天中國人卻可從他曲中感受到東方的韻律和味道

經過四小節的過渡後,進入了展開部。首先是主部主題動機的發展(見下例):

(譜例略)

接著在bB 調上連續出現了 154 31 這個來自主部主題的動機。並通過各種樂器的演奏和調性變化,使之大幅度地衍展:

(譜例略)

在展開部裡,貝多芬只運用了主部主題中的少量音型為素材進行發展,他以精湛的技藝,創造性地運用色彩性的移調手法,通過調性和力度對比,描繪出一幅遼闊無邊、充滿生機的田野風光,盪漾著鄉村生活的歡樂。

再現部與呈示部沒有多大差別,但木管樂器的運用更加巧妙,使田園風味更加濃郁。

從未來過東方,但今天中國人卻可從他曲中感受到東方的韻律和味道

結尾部分又發展了主題材料,將結束部主題的下半句變成三連音進行,增強了怡然自得的情緒。最後,由強到弱,氣氛安詳地結束在主和絃上。

第二樂章 溪旁景色

該樂章為稍快的行板,情緒非常激動。降B大調,12/8拍子,奏鳴曲式。

這是一個描寫“溪邊小景”靜觀默想的樂章。法國著名作曲家柏遼茲說:“無疑地,作曲家創作這個美妙的慢板時,是躺在草地上:他仰望著天空,聽著風聲,陶醉於周圍光和音的柔和的反射中;同時,還注視著、傾聽著微細的白浪,當它們閃爍著,打著岸上的石子,發出喃喃私語的時候,這真美極了。”

從未來過東方,但今天中國人卻可從他曲中感受到東方的韻律和味道

呈示部的開始,由形如小溪潺潺流水的第二小提琴、中提琴與大提琴在降B 大調上奏出四小節連續的八分音符,旋律稍有起伏,好像溪水在慢慢流動。之後,是連續的十六分音符。在這伴奏背景下,第一小提琴呈現出斷續進行的主部主題顯得悠揚而且明亮、清澈。音樂宛如清澈的溪流,舒緩平靜,偶有薰風微拂,水面上蕩起輕微的漣漪,扭動了水面上倒映的白雲樹影。遠處的樹林好像在做著深呼吸,音樂的律動微微開合,暗示著一種生命的韻律涵養在博大廖廓的大自然裡。曲調是多麼的柔美動聽:

(譜例略)

從未來過東方,但今天中國人卻可從他曲中感受到東方的韻律和味道

副部主題轉入F 大調,這個旋律先由大管奏出,旋律具有歌唱性,伴奏的節奏輕鬆。後由中提琴和大提琴加入。這個流暢的主題好似溪邊美景中又傳來牧人的笛聲和鄉民的歌唱,表現出清新抒情的氣息:

(譜例略)

當它第二次出現時,提高了兩個八度,由長笛和第一小提琴演奏,跳躍的伴奏音型有了發展,情緒顯得更加愉快。呈示部的小結尾,由三個不同的樂句組成(見下例①②③):

(譜例略)

第一小提琴、大管、長笛齊奏的連續跳音,好像是鳥兒在枝頭跳躍(上例①處);接著是抒情柔和的樂句(上例②處);最後是單簧管和大管的雙二重奏(上例③處),它來自主部主題的對題,這裡作為主旋律出現,是溪水的象徵。

從未來過東方,但今天中國人卻可從他曲中感受到東方的韻律和味道

展開部由一個強烈的不協和和絃開始,著重發展主部主題的素材,調性的變化及各種樂器色彩的變化,使主部素材得以充分展開。

再現部,主部主題繼續進行著,但是其間增加了大管、單簧管的分解和絃式的上行琵音和雙簧管的連續三連音,將潺潺的流水聲描繪得更加鮮明,更加生動。

尾聲十分著名,在降B 大調上出現了由木管樂器奏出的三種鳥叫的音調:貝多芬用長笛模仿“夜鶯”,雙簧管模仿“鵪鶉”,單簧管模仿“布穀鳥”的鳴叫聲,這組木管樂器摹仿的鳥鳴打破了寧靜,描繪出一幅陽光和煦、鳥語花香的動人畫面,使音樂更加充滿了詩情畫意:

(譜例略)

從未來過東方,但今天中國人卻可從他曲中感受到東方的韻律和味道

第三樂章 鄉民歡樂集會

快板,F大調,3/4拍子,諧謔曲,三部曲式結構。

這個樂章的音樂歡快而有舞蹈性,主題是如牧笛風格的旋律,單純活潑,表現了鄉民在節日裡熱烈歡騰的情緒:歡笑的鄉民來自四面八方,並跳起了快樂的舞蹈。音樂取材於民間旋律,描寫一個形象鮮明的風俗性鄉里村民興高采烈的集會場面,活躍而喧鬧,質樸而粗獷,像一幅色彩鮮明線條粗豪的民間風俗畫。當歡樂的場面達到頂點的時候,音樂出現了一些不安並很快變成遠處的雷聲,歡樂的集會被打斷。

第一部分開始是一段三拍子舞曲,曲調輕快急速,在F 調上先由絃樂弱奏出具有動力性的簡單曲調(見下例①處),好象是從遠處趕來參加舞會人們的急促腳步聲,曲調迴旋下行,是個問句。緊接著木管奏起一個答句(見下例②處),由d 小調轉入同名D大調,旋律是連貫起伏的:

(譜例略)

這一主題在多次反覆發展中,力度不斷加強,最後在強烈的全奏之後,由雙簧管在F 大調上吹奏出了牧歌風的優美如歌而富有生活氣息的第二部分主題。這一淳樸、優美,富有生活氣息的如歌旋律,充滿著節日歌舞的情趣:

(譜例略)

從未來過東方,但今天中國人卻可從他曲中感受到東方的韻律和味道

這時除了小提琴伴以輕快的節奏外,還有大管在句尾吹奏的簡單音調陪襯著這支旋律,好像是一支鄉村民間樂隊在演奏,而其中有位鄉村老農,拿著一件古老的民間風笛也到場助興,他只能吹出主、屬兩個音,但卻吹得那麼認真、起勁。當樂隊轉調時他只好停下,到樂隊轉回原調他又響起來。

這一旋律經過單簧管和圓號在不同調性上反覆之後,樂曲更加熱烈歡快。接著進入樂曲中段,此段是源自奧地利的二拍子農民舞曲,它粗獷活潑,帶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好像穿著笨重木履的農民們的到來:

121 567 |121 5 |4567 112. |551. 4 |

從未來過東方,但今天中國人卻可從他曲中感受到東方的韻律和味道

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再現,對這段音樂柏遼茲也曾有過繪聲繪色的寫照:“……音樂重又回到前面的三拍子的舞蹈中來;但是這一回比以前更加熱鬧和喧囂,一切似乎都處於狂亂之中:女人們的頭髮都散開來披在肩上,村民們帶著一種半醉的狂喜的情緒用力鼓掌、喊叫、吵鬧、東奔西跑——一切都到達毫無節制的地步……但是突然從遠處傳來了一聲雷鳴,這場狂歡的集會被打斷了,所有的人們都倉惶走散……”。

第四樂章 暴風雨

此樂章為快板,f小調,4/4拍子,自由曲式。

在這一樂章中,音樂充滿著緊張、恐怖的氣氛,貝多芬以他天才的寫作技巧,運用了大量的不協和和絃、頻繁的轉調、富有色彩的配器、形象化的旋律等手法,刻畫出一幅電閃雷鳴、風雨交加的生動畫面:狂風呼嘯,裹挾著雷電排山倒海般襲來,轉瞬間便籠罩了一切。整個樂隊都在急速飛旋,絃樂奏著互相沖突的不同節奏,好似颳起一陣陣旋風:第二小提琴以快速的跳弓奏著翻滾的旋律,像帶著雨點的狂風在咆哮;第一小提琴奏著具有刺激性的上行減五度的旋律,在旋律的反向進行基礎上,引出了不協和的減七和絃的長音,像是烏雲在上升,飛快地佈滿了陰沉的天空,一場暴風雨在孕育著並即將到來;低音提琴混沌的呼號好像是遠處傳來的雷聲,發出沉重的怒號;短笛淒厲的尖叫宛如狂風的呼哨,更增添了恐怖的氣氛,一場驚駭的狂風暴雨已來臨;銅管樂器和定音鼓的霹靂聲爆發出強大的聲勢,令大地顫動,顯示出大自然的巨大力量;包含樂隊全部音域的半音下滑彷彿風暴在橫掃一切,想把整個世界帶入地獄一般,一切都處於緊張、不安的氣氛之中。

從未來過東方,但今天中國人卻可從他曲中感受到東方的韻律和味道

木管、銅管和定音鼓,突然停止了長音,在強拍上用力猛擊,第一小提琴從低音猛越到高音區……這是炫目的閃電,轟響的雷鳴,把大地震動了。音樂不斷重複、變化、發展,閃電和雷鳴繼續不斷,緊張的氣氛漸漸地走向高潮。

傾盆大雨潑來了,第一小提琴(後加大提琴)奏出了急速下行、漸強的半音階。這是最高潮的段落,雖然以後的音樂還有些使人緊張,但再也沒有像前面那樣驚心動魄。最後,漸漸地平靜下來,“卷地風來忽吹散”,一場猛烈的暴風雨很快就過去了。木管樂器在C 大調上吹奏出溫柔明朗的旋律,像是遠處又傳來悠揚的牧笛聲——田園牧歌。

從未來過東方,但今天中國人卻可從他曲中感受到東方的韻律和味道

第五樂章 牧人的歌

小快板,“牧歌,暴風雨過後的歡樂和感激的心情”,F大調,6/8拍子,迴旋奏鳴曲式結構。

本樂章是緊接第四樂章連續演奏的,平靜而優美的雙簧管和活潑的長笛聲,在C 大調上襯托出由單簧管和圓號主奏的牧歌風格的引子樂句:

(譜例略)

暴風雨過後,陽光又重新普照大地,大地恢復了寧靜,天上架起了彩虹,到處是一片清新的景色,鳥兒又在枝頭上跳躍、歌唱,牧人們牽著牛羊回到田野,又吹起那悠揚的牧笛。

這一牧歌風格的迴旋曲引子之後,開始在F 大調上由第一小提琴奏出了主部主題,這是一支具有阿爾卑斯山區牧歌風格的旋律,它表現了鄉民們愉快、幸福的生活和對美好未來的熱望:

(譜例略)

從未來過東方,但今天中國人卻可從他曲中感受到東方的韻律和味道

這一主題,經過兩次簡單的變奏,引出第一插部的主題。這個歡快的主題動機構成一個展開性的段落,很快回到主部主題上。第二插部由單簧管和大管奏出。鄉民們的舞蹈越來越熱情強烈,如同節日的歡慶。第三次出現的主部主題非常流暢,充分表現了鄉民們喜悅的心情。然後經過稍為激動的第一插部再回到主部主題的尾聲。

主題呈示時,伴奏是長節奏的和聲式的襯托,大提琴輕輕地撥奏著強拍;然後由第二小提琴低八度演奏主題,但伴奏起了明顯的變化,使得這段音樂具有更愉快的情緒。主題再次出現時,是除了定音鼓外的全樂隊強奏:

(譜例略)

以上旋律,是由主題的結尾音型發展而成,這個兩小節的短句的不斷重複和發展,使音樂充滿了生氣。接著一個更加活潑的副部主題,在它的屬調(C 大調)上出現了:

(譜例略)

它是由一個動機,運用重複、模進、加花等手法加以發展的,接著樂曲又重複了主部主題,呈示部結束。

從未來過東方,但今天中國人卻可從他曲中感受到東方的韻律和味道

展開部包括兩部分,先是由單簧管和大管主奏出由第一主題演化而成的民歌風格的曲調,隨之而來的是大提琴和低音提琴演奏的來自呈示部的四度跳進的音調:

(譜例略)

然後是主部主題的展開,這個旋律始終有123454 654321 |712343 543217 |,這樣一個音型由小提琴演奏,襯托著它。

在再現部中,第一主題是變化再現,被加花裝飾得非常輕盈、流暢、愉快、優美的曲調,由第一小提琴演奏(見下例①處),從主題的主要動機變化而來的音型(見下例②處),由第二小提琴撥奏。這兩個旋律是用復對位的手法寫成的,當這段音樂重複出現時,主題降低八度由第二小提琴演奏,對題提高八度由第一小提琴拉奏。當第三次出現時,主題再降低八度由中提琴和大提琴拉奏,對題由圓號吹奏。在這兩次重複中,樂曲的情緒,是越來越熱烈歡快的:

(譜例略)

這一樂章的尾聲長達一百小節,具有相當的獨立性,它把主部主題進一步重複、變化,發展了主部主題,把暴風雨過後人們愉快的心情和對幸福生活的憧憬,表現得十分真切、動人。

從未來過東方,但今天中國人卻可從他曲中感受到東方的韻律和味道

本樂章的主題恬靜開闊,像牧人在田野中歌唱,表現了雨過天晴之後的美景。雨後復斜陽,大地恢復平靜,草地發出清新的馨香,牧歌傳達著對大自然的感激心情,這種喜悅、安寧、欣慰的情緒一直貫穿這個樂章,整部交響樂在這樣的氣氛中收束。

柏遼茲在其對貝多芬交響曲的分析論文中對《F大調第六交響曲》作出了極高的評價:“這一令人驚歎的圖景,應該由普桑設計,由米開朗基羅執筆……那些偉大、崇高而美麗的古代詩篇,在這一音樂的奇蹟面前也變得蒼白!……把臉藏起來吧,可憐的古董詩人們,可憐的凡人;你們中規中矩的語言,儘管純淨和諧,卻也比不過聲響之藝術。……是的,偉大而可敬的詩人們,你們被打敗了。”

從未來過東方,但今天中國人卻可從他曲中感受到東方的韻律和味道

柏遼茲的《幻想交響曲》(尤其是第三樂章)深受《F大調第六交響曲》的影響。貝多芬自己的《槌子鍵琴奏鳴曲》的諧謔曲樂章與《F大調第六交響曲》結構類似。狄奧多·阿多諾認為布魯克納交響曲中的諧謔曲樂章,就是以《F大調第六交響曲》為樣板。

《F大調第六交響曲》第二樂章結尾處,有三種木管樂器模仿了小溪邊的鳥鳴。這一幾乎是自然主義的樂段,在當時引起了相當大的爭議。囿於古典樂派的傳統觀念,人們認為如此粗糙、未經處理的聲響,根本不適宜用在交響曲中,甚至不能被稱為音樂。但柏遼茲對貝多芬進行了辯護,認為他的手法相當高明,有著相當的感染力。並稱如果“鳥鳴聲是幼稚的模仿”,那對“風暴中的電閃雷鳴、風起雲湧”又該作何評價,更稱這時貝多芬已幾乎耳聾,這些鳥鳴聲可以說是對於聲響世界的回憶和緬懷。

向陽光簡介

從未來過東方,但今天中國人卻可從他曲中感受到東方的韻律和味道

中學音樂高級教師,國際作者作曲者聯合會(CISAC)會員、國際音樂教育學會(ISME)會員、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中國教育學會音樂教育分會會員、中國二胡學會會員、中國民族管絃樂學會會員、湖南省音樂評論家協會理事,“世界文化名人成就獎”獲得者。《音樂教育與創作》專欄作家,先後在國內外發表文藝作品、音教論文800餘首(篇) 。《沁園春·國慶感懷》《西江月·祖國六旬贊》《清平樂·黨誕九秩感賦》《鷓古天·頌十八大》《搗練子·盛世召開十八大》等40餘首詩詞、15條語錄榮獲全球華人聯合會(HRA)、世界華人作家協會金獎、特等獎;《美麗臨湘·組詩》(26首)榮獲中國紀實文學研究會最佳獎;《中華輝煌》等2首歌詞獲湖南省文聯一等獎;作品榮入《全球優秀華人詩歌頌典》《古今中外名家語錄精編》等6部詩歌銘言集。《獻給老師的禮物》等8件作品參加了中國國際名人研究院舉辦的藝術界名人作品展示會系列大展並獲銅鼎獎;《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賞析》等2篇美學論文榮膺“世界學術貢獻獎”金獎;《摭論素質教育中的器樂教學》等10餘篇論文被中宣部、教育部、中央教科所、中國教育學會評為一、二、三等獎; 8篇論文蟬聯湖南省教科院一等獎; 4首歌曲獲全國徵歌大賽金、銀獎;《我的中華》《我們擁抱春天》等30餘首歌曲入選《全國教師作曲家歌曲集》《中國當代優秀校園歌曲》等多部歌集。著有《音樂文化與素質教育》《中國音教十家優秀歌曲專集》等10餘部。藝術成就簡介及代表作入選《湖南文藝六十年(1953-2013)·音樂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