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精神的特質》研討會之主題演講

《中國文化精神的特質》研討會之主題演講

徐治道:下面,進行第二項議程,請世界儒學研究傑出人物、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暨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學院院長、湖北省文史館館員郭齊勇教授就其新著《中國文化精神的特質》一書作主題演講,大家歡迎!

《中國文化精神的特質》研討會之主題演講

(照片來自互聯網)

郭齊勇:

主持人徐治道先生、各位專家、新老朋友,

老師們、同學們,

女士們、先生們:

謝謝各位!我今天與大家一道切磋一下中國文化的特點與根本精神的若干問題。我們要認識中國文化自身的價值與意義。我們的文化底蘊是我們實現理想的土壤,這就需要"文化認同"、"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

一、重新發現中國文化

我們需要重新發現、重新認識中國與中國文化。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中國文化多元一體。中華歷史、民族、文化是在多樣化的發展中逐漸統一的,在五千多年甚至更長時期,中華多民族融合,多文化融合。從文明比較的角度來看,世界幾大古文明,中國文明一以貫之,延續至今,基本上沒有斷裂,沒有在外來文化的衝擊下發生大的變異。雅斯貝斯所說的軸心文明時代(指公元前8世紀到公元前2世紀),世界原典文明勃興,最有代表性的文化典範人物誕生。但從彼時至今,從人種與文化兩方面來看,中華人種與中華文化一以貫之地延續下來了,沒有中斷。其中有什麼道理呢?其機理是:"和而不同",保留差異,多樣統一。中國文化以"人文"為中心,在自身文化的基礎上,消化、吸收外來的、不同的民族、宗教、文化,豐富、壯大自己,形成新的文化。中華文化的消化力、融攝力很強。中華各民族文化長期融合形成了相對可以兼容的心理、思想與行為方式、價值取向、民族性格,形成了中華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共同的信仰信念,這是維繫協調各民族的潤滑劑,自強不息的源動力。五千年中華文明孕育了中國文化精神,使中國精神具有深厚的歷史基礎和文化分量。

在器物層面的文明上,過去說中國古代有四大發明(指南針、火藥、造紙、印刷術),這是不錯的,但這是沿襲培根的說法。四大發明很了不起,還有一些重要的發明:漆器、青銅器、絲綢、瓷器等,其精湛高超的製造工藝,無一不體現了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此外還有茶葉、算盤等等。中國古代諸多科技發明,至少有二百多種偉大發明,都是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曾經貢獻給全人類,起著改變世界的作用。據考古學家們確證,我國有一萬年的水稻的栽培史。早在漢代的時候,就有絲綢之路連接了東西方,中國的瓷器、絲織品、漆器陸續傳往歐洲並大受歡迎,冶鐵、穿井、養蠶、繅絲、絲織、造紙等技術也相繼西傳。到宋元時期,我國的陶瓷通過海上交通風靡全球。我們還需要深入探究古代天、地、數、醫、農學與工匠之奧秘,這裡面有中國古人的偉大貢獻。

在社會層面的文明上,中國古代社會大而政府小,有很多自治組織,士紳階層的作用很大,社會基本自治。傳統中國是儒家式的社會,社會管道、中間組織很多,例如以宗族、家族、鄉約、義莊、幫會、行會(到近代轉化為商、農、工會)等為載體,以民間禮儀、節日與婚喪祭祀活動,村社活動,學校、書院講學活動,士農工商的交往等為契機,在一定意義上就是社會自治、地方自治。傳統中國絕非由政府包打天下,而主要靠血緣性的自然團體及其擴大化的社會各團體來治理社會,這些團體自身就是民間力量,它們也保護了民間社會與民間力量,包含家庭及私人空間。它們往往與政權力量相抗衡又相協調,在平衡政權力量的同時,又起到政權力量所起不到的多重作用,如抑制豪強,協調貧富,保障小民生存權,教化民眾,化民成俗,安頓社會人心等,又起到慈善機構的作用,扶助、救濟貧弱,以"學田"等形式支持並資助農家、平民子弟接受教育、走上仕途等,乃至對抗專制政府的惡法與法家以國家權力破壞親情及私人領域的若干做法。

在制度層面的文明上,中國古代的行政、司法制度,土地、賦稅等經濟制度,徵辟詮選制度(薦舉、考試),文官制度,教育制度,開放教育,平民子弟通過接受教育參與政治甚至最高政治,荒政、賑災的制度,優待老人與弱勢群體的制度,這些制度文明中有不少實質公正的內涵與制度設計的智慧,對人類文明的貢獻極大。我國漢代的文官政治、文治政府,相對於羅馬的武人專政不知要文明多少倍。由儒家推動、建構的君相制、三省六部制,一直到諫議制、監察制、迴避制等,至今仍有意義。中國古代的官制是十分豐富的寶藏,不乏對權力的制衡與監督等制度建構。儒家通過天神崇拜、天命論與革命論、民間輿論的震懾,特別是文治政府及其制度,來批評、監督、限制君權。西方的文官制度主要來自英國,而英國的文官制度是以中國科舉制度為榜樣建立起來的。這是中國的制度文明對世界的貢獻。

在觀念與價值層面的文明上,儒家"仁愛忠恕",墨家"兼愛非攻",道家"道法自然",佛家"慈悲為懷",宋明理學家"民胞物與"等理念,成聖人賢人,成真人至人,成菩薩佛陀的理想人格追求,一系列修養工夫論等,都是了不起的調節身心的安身立命之道,也是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例如,儒家思想在歐洲啟蒙時代起過重要作用,深刻影響了萊布尼茨、沃爾夫、伏爾泰、魁奈及百科全書派的狄德羅和霍爾巴赫等。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思想經伏爾泰的推崇,被寫入人權宣言等政治性文件,深刻地影響了西方的人權與倫理思想。法國1789年由制憲會議通過的《人權和公民權宣言》是人類歷史上第一部正式的人權宣言,其中即引用了孔子的這一理念。孔子的精神在美國1776年的《獨立宣言》中也有所體現。《獨立宣言》第二條為:"人人獲得天賦的若干規定而不可移的權利。"傑弗遜解釋說:"此段之精神得自孔子"。1946年,羅斯福總統的夫人領導的聯合國人權委員會在起草《世界人權宣言》的過程中,人權委員會副主席、中國代表張彭春先生把儒學的原則、孔子的智慧貢獻給這一《宣言》,並促成了《宣言》的形成與被通過。1993年在美國芝加哥召開的世界宗教會議上,來自幾乎所有宗教派別的6500名宗教領袖通過了由孔漢斯先生起草的《世界倫理宣言》,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作為全球倫理的基石,是所謂"金規則"。由此可見中國的精神文明對世界的貢獻。這足以駁斥西方政治家撒切爾夫人、克林頓夫人所謂中國人沒有向世界貢獻價值觀的妄言。

二、中國文化精神的特點

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與特色,學界見仁見智。中國文化博大、豐富,我們任何概括都難免掛一漏萬。

錢穆先生認為,中國人文精神的特點是包含了宗教信仰,重視歷史、重視教育和重視融和合一的精神。

錢先生認為,中國傳統人文精神源於五經。周公把遠古宗教轉移到人生實務上來,主要是政治運用上;孔子進而完成了一種重人文的學術思想體系,並把周公的那一套政治和教育思想顛倒過來,根據理想的教育來建立理想的政治。經周、孔的改造,五經成為中國政(政治)教(教育)之本。經學精神偏重在人文實務,同時保留了古代相傳的宗教信仰之最高一層,即關於天和上帝的信仰。中國人文精神是人與人、族與族、文與文相接相處的精神,是"天下一家"的崇高文化理想。傳統禮樂教化代替了宗教的功能,但不與宗教相敵對,因此不妨稱之為"人文教"。中國文化精神,要言之,只是一種人文主義的道德精神。

錢先生得出中國歷史文化的指導精神即為儒家精神的結論,是有其可靠的根據的。整個說來,諸子學標誌春秋以來平民階級意識的覺醒,是學術下移民間的產物。中國人最看重學校與教育,並將其置於政治與宗教之上。他們已不再講君主與上帝的合一,而只講師道與君道的合一。他們只講一種天下太平、世界大同的人生人道,這就是人道或平民道。在孔孟仁學體系的浸潤下,儒家完成了政治與宗教的人道化,使宗教性與神道性的禮變成了教育性與人道性的禮。

我綜合張岱年先生、胡秋原先生等前輩的論述,提出中國文化精神的六大特點:

第一,和而不同,厚德載物。重視人與自然之間,各族群、民族之間,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統一的關係。所謂"天人合一"是經過區分天人、物我之後,重新肯定的人與自然的統一,強調的是順應自然而不是片面征服自然。在觀念上形成了"協合萬邦""天下一家"的文化理想,既重視各民族及其文化、宗教的分別性、獨特性,又重視和合性、統一性。在人與人的關係問題上,善於化解與超越分別與對立,主張仁愛、和為貴與協調性,有民胞物與的理想,厚德載物,兼容幷包,愛好和平,從不侵略別人,反對以力服人,主張"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

第二,剛健自強,生生不息。中國文化凸現了積極有為、自強不息的精神,強調"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創造進取。所謂"發憤忘食,樂以忘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就是指人要向天地學習,以"剛毅"的精神,生生不息,奮鬥不止,絕不懈怠。中國人因此而創造了世界上獨特的文明,而且是世界上唯一未中斷的文明。無數的仁人志士奮發前行,不屈服惡劣的環境、勢力與外來侵略者的凌辱壓迫,剛健堅毅精神代代相傳。

第三,仁義至上,人格獨立。我們以仁義為最高價值,崇尚君子人格,肯定"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弘揚至大至剛的正氣,捨我其誰的抱負,乃至"不識一個字,亦須還我堂堂的做個人",強調人人都有內在的價值與不隨波逐流的獨立意志,以"知其不可而為之"的氣概,守正不阿,氣節凜然,甚至殺身成仁,捨生取義。

第四,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強調"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民之所欲,天必從之","人無於水監,當於民監","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民本主義肯定人民是主體;人君之居位,必須得到人民的同意;保民、養民是人君的最大職務。

第五,整體把握,辯證思維。中國古代不缺乏抽象思維,有明確的概念、範疇。古代辯證思維發達,這屬於理論思維,包含了抽象過程。中國思維有兩大特徵,一是整體觀,二是陰陽觀。前者從整體上把握世界或對象的全體及內在諸因素的聯繫性、系統性,反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後者重視事物內在矛盾中陰陽、一兩關係的對立與平衡。

第六,經世務實,戒奢以儉。我國有現世與實務精神,強調知行合一,踐形儘性,經國濟民,兼重文事武備,明理致用,反對空談高調。又有尊重勞動的精神,倡導勤儉節約,力戒驕奢淫逸,鄙視不勞而獲。

綜上所述,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特質是:和而不同,厚德載物;剛健自強,生生不息;仁義至上,人格獨立;民為邦本,本固邦寧;整體把握,辯證思維;經世務實,戒奢以儉。我看以上六條可以成為中國夢的文化底蘊,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文化基礎。

三、道家和佛家的智慧

前面我重點說的是以儒家為主體的中國文化的特色,包括了道、佛兩家,但說得不夠。我這裡再略補充說說。

1、道家的智慧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40章)道家的道體具有超越性、絕對性、普遍性、無限性、圓滿性、空靈性。道家之"無"在哲學上具有無限的意義。道家之"道"是有與無、神虛與形實的整合。"有"指的是有形、有限的東西,指的是現實性、相對性、多樣性;而"無"則是指的無形、無限的東西,指的是理想性、絕對性、統一性。"有"是多,"無"是一;"有"是實有,"無"是空靈;"有"是變,"無"是不變;"有"是內在性,"無"是超越性。

"道"又被形象化地比喻為"谷"、"穀神"、"玄牝":"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6章)"道"如山谷一樣。山谷是空虛的,唯其如此,才能永遠存在並具有神妙莫測的功能。"牝"是雌性牲畜的生殖器,泛指雌性。玄牝,意為萬物最早的始祖,也即是"道"。"谷"、"牝"的門戶,是天地的發生、發源之地,綿綿不絕好像存在著,其作用無窮無盡。

"道"的展開,走向並落實到現實。"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42章)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40章)意思是,向相反的方向變化發展,是"道"的運動;柔弱,是"道"的作用。舉凡自然、社會、人生,各種事物現象,無不向相反的方向運行。既如此,柔弱往往會走向雄強,生命漸漸會走向死亡。老子看到事物相互依存、彼消此長的狀況。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48章)減損知、欲、有為,才能照見大道。"損",是修養的工夫,是一個過程。"損"就是做減法。我們面對一現象,要視之為表相;得到一真理,要視之為相對真理;再進而層層追尋真理的內在意蘊。宇宙、人生的真諦與奧秘,是剝落了層層偏見之後才能一步步見到的,最後豁然貫通在我們人的內在的精神生命中。"無為而無不為",即不特意去作某些事情,依事物的自然性,順其自然地去做。所以老子強調學習要做加法,求道則要做減法,減掉世俗看重的身份地位、功名利祿,減損又減損,一直到無為。無為不是不做事,而是不妄作妄為。

道家強調無用之用;儒家強調有用之用。儒家之"有""用",即建構人文世界,以人文化成天下;道家之"無""用",則要從人文世界中超越出來,迴歸到自然而然的自然境界。道家的逍遙無待之遊,是自我真實的自由人格之體現,以"適己性""與物化"為特徵;儒家的剛健自強之道,是自我真實的創造精神之體現,以"人文化成"為特徵。古代的智慧強調民族、文化的可大可久,講究空間的無限性與時間的延續性,強調對生態的保護。儒釋道三教都有關於生態保護的內涵。太過強勢,太過佔有,太多的有為,恰好是適得其反。老子的智慧和孔子的智慧是互補的。孔子為了理想,知其不可而為之,為了道德的理念,社會的理想而拼搏奮鬥。而老子可以洞見這個世界深邃的問題,減損自己的功名利祿,達到大有為而不是盲目有為的狀態,才能無所不為,才能洞悟道的本體。老子講無為而治,以正道治國。因為什麼都要政府管,是很難的,政府無窮大,也是有問題的。

道家之"無"在政治論、道德論、道德境界及超越境界的慧識是值得發掘的。在人生境界的追求上,道家破除、超脫有相的執著,盪滌雜染,消解聲色犬馬、功名利祿的繫縛。虛、無、靜、寂,凝聚內在生命的深度,除祛逐物之累,正是道家修養論的一個重要方面。這種"無為""無慾""無私""無爭",救治生命本能的盲目衝動,平衡由於人的自然本性和外物追逐引起的精神散亂,也是道家道德哲學的基本內容。而道家澄心凝思的玄觀,老子"滌除玄鑑"的空靈智慧意在啟發我們超越現實,透悟無窮,然後再去接納現實世界相依相待、遷流不息、瞬息萬變、複雜多樣的生活,以開放的心靈破除執著,創造生命。因此,他與孔子儒家相反相成,相得益彰。

道家莊子的真人、聖人、神人、至人、天人的理想人格,與儒家有別,其特性是:一任自然,遂性率真;與風情俗世、社會熱潮、政權架構、達官顯貴保持距離;獨善其身,白首松雲,超然物外,恬淡怡樂。這是莊子和道家的神韻情采。與儒家積極入世的現實品格相比較,道家凸顯的是超越和放達,即不是積極肯定、參與、改造現實,而是以保持距離的心態,否定、揚棄、超越現實。對於權力結構的壓制,儒家是積極地抗爭,道家則是消極地不合作。

莊子之真人、至人、神人、聖人,都是道的化身,與道同體,因而都具有超越、逍遙、放達、解脫的秉性,實際上是一種精神上的自由、無窮、無限的境界。這深刻地表達了人類崇高的理想追求與嚮往。這種自然無為、逍遙天放之境,看似玄秘莫測,但實際上並不是脫離實際生活的。每一時代的類的人、群體的人,尤其是個體的人,雖生活在俗世、現實之中,然總要追求一種超脫俗世和現實的理想勝境,即空靈淨潔的世界。任何現實的人都有理想,都有真、善、美的追求,而道家的理想境界,就是至真、至善、至美的合一之境。

2、佛禪的智慧

佛教的智慧,就是用否定、遮拔的方法,破除人們對宇宙人生一切表層世界或似是而非的知識系統的執著,獲得某種精神的解脫和自由。人們常說,佛教講"空"。其實,佛家既講"空",又講"有"。"空""有",不是這兩個字的表面意思,不能那樣去理解。"空""有"之論十分複雜。但起碼有這樣一條,此所謂"空",是啟迪人們空掉一切外在的追逐、攀援、偏執,破開自己的囚籠,直悟生命的本性或本真。佛教,特別是禪宗的返本歸極、明心見性、自識本心、見性成佛之論及一整套修行的方法,是要幫助自己或他人尋找心靈的家園,啟發人內在的自覺,培養一種偉大的人格。佛家的成菩薩成佛陀,與儒家的成聖人成賢人,道家的成至人成真人,都是一種道德人格的追求。

佛教啟發我們破除與生俱來的貪念,它用烘雲托月的方法,破除我們對宇宙人生表層世界的執著,它的智慧是一種解脫的自由,要我們尋找心靈的自由。

成佛陀、成聖賢,談何容易?佛家的智慧不是空談大道理,而是讓你學會暫時消解心靈上的執著與煩惱,讓你首先自知自己的限制,自虛其心,自空其說,以求容納別人。和傳統的儒家的"誠恕"之道,道家的"齊物"之論一樣,這不單單是個體修養身心的方法,也是一個社會共存互尊的必須。否則,各種紛爭、意見、利益衝突就會瓦解整個人類社會。佛教智慧啟發人們反觀自己心靈上的無明,擴闊自己的心靈,從種種狹隘的偏見中超脫出來,使自己日進於高明之境,而不為無明所繫縛。禪宗教人"了生死"。既然連生死都可以了,那麼,一切外在的執著都可以放下。人一旦消解了這種緊張、不安,他的創造性反而可以爆發出來。這樣,有限的生命便進入到無限的境界之中。

禪宗的悟道,並沒有特定的形式規範。例如,小和尚向老和尚請教"什麼是佛祖西來意?""如何是禪?"禪師的回答往往是一捧子打過去:"庭前柏樹子","西來本無意","一個棺材,兩個死漢",等等。問:"如何是佛?"答:"乾屎橛""麻三斤"。這是說,你本身就問錯了,所以要"棒喝",要扭你的鼻子,打你幾下,用肢體語言,讓你大吃一驚。這就是悟道的鑰匙。悟道,不必藉助於外在權威,完全靠你自己的內心、內在本性,靠個體的親身體驗。悟道,也不是要刻意去修行。"生來坐不臥,死去臥不坐,一具臭骨頭,何為立功課?"與常人一樣地坐臥思想,積累到一定地步,隨某種機緣,一點即破。

禪宗認為,每個人,不管他的根器如何,也不管他是否犯過錯誤,其實他內在地具有佛性或真常心,要喚醒自家本有的佛性。人們只要化解執著,遂順自然,護持真我,那麼,行住坐臥,無一不是真如,無一不是解脫。保持這樣一種自然的平常心,那麼,我們所看到的,無一不是"道"。"道"不在人心之外,生活之外,就在人心之中,生活之中。"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禪宗啟發我們由迷到悟,轉識成智。而開悟也好,解脫也好,就是要你返歸平常,這全憑你自覺、自識、自悟、自了。禪宗公案中有許多機鋒、棒喝,用幾句摸不著頭腦的話或者肢體語言、身體動作,啟發人開悟。但僅僅是啟發而已,了悟則全靠各人自己。這一過程,任何人不能取代,正所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人生有許多許多的要求,有很多要求都是正常的、合理的,如飲食、男女的要求,如物質、財富、名譽、權力、地位、感情、知識、學說、成就、功業、利益等等。禪的智慧不是要抹殺每個人的慾望與追求,不是消解事功,而是讓你保持一顆未被汙染的"平常心"。也就是說,你仍然可以有你日常的生活、日常的事業和日常的欲求,你可以非常敬業地從政、經商,做你職份內的事,但你在參與各種社會活動的過程中所遇到的一切引起你心理上"緊張"或"不安"的東西,你都應該立即"放下",以免變成你的負擔或煩惱。放下,不是讓您放下工作與責任,而是讓您放下精神包袱。這就是要善於"空",善於"破",善於"消解",善於"遮撥",善於"排遣"。

禪宗主張不立文字,當下自識本心,強調自性是佛,平常即道。一旦見到自己的真性和本有心靈,人們就證悟了終極的實在和得到了菩提(智慧)。禪宗主張,在實際的人生中才有涅槃(自由),在涅槃中才有實際的人生。禪宗以自我覺悟的日常途徑或創造性的頓悟,或者藉助棒喝等等機鋒,一些方便善巧,來開悟人心,來提示人生的奧秘,化平淡為神奇,寓神奇於平淡。禪宗的偉大和不朽,就是以證悟自性後所流露的本有悲心、智慧方便來救助迷妄的眾生,撥開迷霧。這就是要啟迪我們每個人,不論智愚、賢不肖、窮達、高下,都要"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因此,禪宗的精神既是入世的,又是超世的,既是凡,又是聖,既積極參與社會活動,又善於解脫超拔出來。人之所以為人,不管有何種欲求,不管如何積極參與現實社會的各種活動,總需要一種終極的信念、信仰的支撐。作為一個真正的人,總需要有深度的開悟,從三際中解脫出來,超越一切,包括生死的束縛,得到自在的體驗。這樣的人才有大智大勇承擔一切的挑戰與痛苦,化煩惱為菩提,既而安身立命。有了終極承擔或終極獻身的精神,並且轉化成人格,才能有高品質的參與。從這種意義上說,每一個參與者實際上都應當具有一定的宗教信念與宗教情感,能以出世的精神幹入世的事業,才能有一種現今十分匱乏的敬業精神、奉獻精神。

中國的儒家是一種入世的人文的宗教,中國化的佛教把出世與入世結合了起來。人人皆可以為堯舜,途之人可以成禹,人人都可以成佛,是儒家與佛教的最高信仰。實際上,儒道佛都是要追求一種理想的高尚的社會,這就必先造成人們理想的高尚的內心世界。儒家、道家和禪宗儘管有很多差異,然其共同點都是培育理想的人格境界,使人們的人生實踐帶有中國式的宗教精神和宗教情懷。

儒家、道家與佛禪有不同的世間關懷,世間肯定,同時又有不同的超越的形而上的要求,即終極的最後的關懷。其"救民於水火"的信念目標和"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救世獻身熱忱,虔敬無欺的神聖感,"盡心知性"、"我心即佛"的安身立命之道,使命感、責任感、當擔精神、憂患意識和力行實踐的行為方式,特別是信仰上的終極承擔,都有其超越的理據。

四、古為今用 創造轉化

我們堅持古為今用,絕不主張食古不化。實際上,中國古代文化可以作創造性的現代轉化。

儒家主張滿足人民的基本公正合理的要求,強調民生,制民恆產,主張惠民、富民、教民,縮小貧富差距,對社會弱者、老弱病殘、鰥寡孤獨和災民予以保護。其推行的文官制度、教育制度,為平民、為農家子弟提供了受教育及參與政治的機會。其天下大同、天下為公的社會理想與社會正義觀、公私義利觀是歷代儒生的期盼,也是他們批判現實的武器。這一思想的前提是:一、人民是政治的主體;二、人君之居位,必須得到人民之同意;三、保民、養民、教民是人君的最大職務。

所謂"忠孝傳家久,詩書繼世長",兩千多年來,農家、平民子弟通過宗族祠堂與家庭教育(有言之教與無言之教,但更多的是無言之教)世世代代傳承的精神信念,其主流的價值仍然是友善、仁愛、孝慈、正直、良心、忠信、為人著想,堂堂正正地做人做事。老百姓接受的並影響他人的生活哲學,是帶有儒家文化密碼的忠臣義士的故事及蒙學讀物、鄉規族譜、家訓家書、治家格言、善書與民諺民謠中的仁慈善良,廉潔勤謹,忠於職守,與人為善,積善成德,"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例如《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詩》、《弟子規》和《四書》中的一些內容。這些價值通過唱戲的、說書的人之口,通過三老五更、家人鄉親口耳相傳,耳濡目染,逐漸在民間紮根。這在中國起的作用,如同基督宗教在西方的作用。

仁義禮智信等我國的傳統美德,至今仍是活著的,有生命力的價值理念。普通平凡的老百姓,例如蹬三輪捐錢給貧困生的白芳禮老人、奮不顧身救學生的最美女教師張麗莉、道德模範吳天祥、防治艾滋病的專家桂希恩、信義兄弟孫水林、孫東林,以及一些青年志願者朋友,仍然繼承並實踐著中華文明的精華,以一顆仁愛之心,誠樸信實,時時處處為他人著想,愛利他人,服務社會。

五四以來,強加給中國文化的有很多似是而非的東西,需要我們撥亂反正,正本清源。作為中國人的國民性的負面的或所謂醜陋的中國人等等的揭露,有些過頭,傷害了我們的民族性。爾虞我詐,內鬥內耗,我們出現過一些醜惡的現象(其實西方也有),但人們往往就會把賬算在國民性上,或要中國文化、儒家文化承擔責任。我們要把中華民族文化的真髓,養育、凝聚老百姓的真誠的理念,作為中華民族這樣一個多民族國家的族群認同、文化認同與倫理共識的仁愛思想,浩然正氣,正道直行,人格修養等等,大大地弘揚出來。我們要把這些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在民間留存的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等道德資源加以保護、拓展。

儒釋道與宋明理學可以救治現代人的危機,如前所述,它強調用物以"利用厚生",但不可能導致一種對自然的宰制、控御、破壞;它強調人文建構,批評迷信,但決不消解對於"天"的敬畏和人所具有的宗教精神、終極的信念與信仰。中國文化甚至主張人性、物性中均有神性,人必須尊重人、物(乃至草木、鳥獸、瓦石),乃至盡心--知性--知天,存心--養性--事天。至誠如神,體悟此心即天心,即可以達到一種精神的境界,這不會導致宗教迷狂、排他性與宗教戰爭,而又有安身立命的終極關懷。儒家並不脫離生活世界、日用倫常,相反,恰恰在庸常的俗世生活中追尋精神的超越。外王事功,社會政事,科技發展,恰恰是人之精神生命的開展。

因此,中國文化精神完全可以與西學、與現代文明相配合,它可以彌補宗教、科技及現代性的偏弊,與自然相和諧,因而求得人文與宗教、與科技、與自然調適上遂地健康發展。

徐治道:

感謝郭齊勇老師的精彩演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