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到多瑙河的成吉思汗,为何战无不胜?

成吉思汗出身部落首领之子,后父亲被毒杀,铁木真也受到仇敌追杀,幼年时期的他同时经历过富贵与贫寒,这使得他对人生的意义比同龄孩子有更深的理解。对于武力的追求,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明显。成吉思汗不仅打下了自己的蒙古帝国,还不断扩张,最强盛时曾向西打到多瑙河,向南打到中东,北至北极圈附近,东至库页岛,如果不是由于台风阻碍,日本也难逃被屠的厄运。那么究竟凭借什么使得成吉思汗能够做成如此大的事业?

打到多瑙河的成吉思汗,为何战无不胜?

这和成吉思汗本人的性格、管理方式以及蒙古部队的特点有关。

首先,蒙古人是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日常放牧需要极大地体力消耗和技巧要求,这使得蒙古人体魄强壮,骑术精细。蒙古马体型相对矮小,腿短,这就决定了蒙古马跑不快,但蒙古马却有耐力强、抗逆性强的优点,适合长途奔袭,拉行军辎重。即使在水草不丰美的地方也照样生存,这是欧洲马所不能比的。可以说,蒙古帝国的版图无一不是蒙古马的铁蹄踏出来的。

打到多瑙河的成吉思汗,为何战无不胜?

其二,蒙古军队的组织。蒙古军队按10倍制组织军队,即最小的单位有10人,最大的有10000人,2万人即为一个军。可以根据需要在一个军中挑选出部分精锐部队,形成小而精的一股力量执行特种任务,在需要合力进军时,又可以随时组合,形成力量不同的部队以应对不同对手。在战争中抓到的战俘也被分散在各个不同部队,以避免其联合反叛。

打到多瑙河的成吉思汗,为何战无不胜?

其三。成吉思汗的性格。成吉思汗在父亲死后,族人散去,母亲诃额仑为抚养几个孩子艰难度日。他的童年更是在饥饿和被追杀中度过。这让铁木真形成了一种对力量极度崇拜的性格,也让他更加渴望尽快报仇。所以在后来的西征、东征中,成吉思汗对于闭门不战的城池一律采取屠城的策略,一开始他可能并未想到屠城带来的震慑效果,可能仅仅是心中的怒火无从发泄而导致的。后来,他发现屠城简直就是帝国版图扩大的加速器,很多城池闻声不敢不开门投降,其结果也可想而知。

打到多瑙河的成吉思汗,为何战无不胜?

其四,火器的运用。成吉思汗采纳部下的建议,攻城后非但不杀工匠,还给予其优质的生活,这使得成吉思汗短期内造出大量成熟的攻城火器,这些火器大多是采用抛射装置,欧洲的石头城墙根本不堪一击,越来越多城被攻破,骇人听闻的惨案不断发生,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越来越多城池不战而降,成吉思汗的铁骑将中国的版图扩大到历史最大。

打到多瑙河的成吉思汗,为何战无不胜?

成吉思汗时代是冷兵器时代中国武力的高峰,经过成吉思汗,火器在军事上的应用也传到了欧洲,这也为后来中国丧失版图埋下了种子。倘若成吉思汗能再活几年,也许就没有今天的日本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