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五,《中國好聲音》播出第4期,導師各持有的6個黃金席位已全部滿員,比賽正式進入“搶位”階段。也就是說,雖然導師依舊可以轉身爭奪學員,但接下來上場的所有選手都將面臨Battle局面,雙方清唱60秒後由導師決定去留。
節目開播時,冷眼君就在《中國好聲音》VS《中國新說唱》,選秀節目的首播為什麼越來越像?一文中指出,魔鏡、導師點歌、學員Battle是這一季製作升級的三個創新點。
可以看到,節目組為了抑制觀眾的審美疲勞確實花了不少心思,走到第七季的《中國好聲音》已經從版權走向創作。雖然魔鏡設置很雞肋,稍顯形式主義,但微調的賽制試圖在競爭的懸念感與公平性上做文章,穿插的備採與人物群像畫面,也在力求突破以往的敘事剪輯。
應該說,盲選新增的搶位賽制增強了競爭的激烈程度,名額“滾動”模式讓導師戰隊呈現了更“精兵制”的人員配組,今天冷眼君就來說說節目升級後在盲選階段的新看點。
新增滾動搶位賽制
剪輯邏輯更具網感
梳理《中國好聲音》的內容核心,依然主打優質學員與音樂品質,初選賽制是“盲選”,新一季節目相較過去在內容看點與剪輯方式上都大為不同。
內容看點上,前幾季節目更趨於電視端傳統的表達方式,盲選時一位位參賽者輪番上陣隨後導師轉身,爆點集中在學員演唱及自身故事講述上,導師對實力選手的花式爭搶也是這一階段的看點邏輯。
新一季節目採用了《中國有嘻哈》的操作模式,選手被集中在同一候場區域內,出場順序由導師根據歌單隨機產生。導師點歌后,鏡頭會記錄選手或震驚或激動的神情,以及現場的應援情況,強調比賽的臨場感。
首期時導師戰隊的黃金席位還有剩餘,隨著後續各隊的滿員,看點逐漸豐富起來。首先人物邏輯的關聯屬性增強,比如過去也存在好友一同參加比賽的情況,但兄弟淘汰出局後另一人只是在上場前的獨白段落,表述自己會帶著彼此願望繼續前行,未形成邏輯看點。
但搶位賽制卻增強了競爭的火藥味,廖穎軒Battle後成功擠掉邢凱翔進入謝霆鋒戰隊,李佳丹上場後贏得導師4轉,於是挑選廖穎軒為兄弟“報仇”。新增的PK對決讓盲選時原本平行鋪陳的人物關係有了聯結,內邏輯產生了外化表現,看點更加豐富。
同時,搶位讓選手對抗展現更多可能性,使賽制更加公平。過去盲選一首歌定輸贏,沒有對該選手其他曲目駕馭能力的考核,而搶位賽制卻讓選手實力有了更全方位的展示。比如宿雨涵與鄧紫簫Battle時,就沒有了第一場的娃娃音,展現了更成熟的英文唱腔。可以說,為贏得導師青睞,選手會極盡所學地展現多方技能,嗓音的變化、曲風的調整等都會帶來反差看點。
剪輯方式上,新一季節目在比賽過程中穿插了導師備採與候場人物群像畫面,敘事更活潑也更具網感。比如針對場上搶人現象,後期會補充導師心理,讓盲選剪輯畫面更豐富,邏輯敘事更完整。
再比如塑造重點人物時,原本只有單一的賽前VCR講述,現在新增了選手在候場區的表現,人物性格描述會更加生動。清華博士就是一個典型人物案例,剪輯提取了他按概率學解說比賽情況的畫面,立住了他“最強大腦”的人設,記憶點更強。
可以說,雖然仍能看到節目組刻意埋下的內容看點,比如第四期臺灣樂壇教父陳彼得的登場,但選手的獨特性與音樂性依然是節目出彩的核心要素。節目走到第七季繼續內容創新,新增的滾動搶位制豐富了人物邏輯,剪輯上更具網感,值得肯定。
導師換帥
“175 Club”團綜上線
《中國好聲音》幾乎每一季都會在導師邀請上有所調整,新一季啟動了全男陣容。謝霆鋒、周杰倫、庾澄慶、李健四位官方身高175cm、年齡相加175歲,節目播出4期以後,粉絲呼籲播出導師精簡版cut,於是愛奇藝集合導師話題性提煉了“175 Club”概念,推出了《175s’talk show》團綜。
節目每週三更新,目前只有三段,每段5至10分鐘,會融合正片亮點和花絮內容,並配以綜藝感的花字和視效呈現。
作為針對《中國好聲音》IP的二次創作,節目抓住每期亮點,針對網友熱評高的段落升級剪輯。比如,謝霆鋒的“廚師梗”,“傲嬌”的周杰倫,“挑事”的庾澄慶,“文人”李健,都會在cut裡得到放大。
可以說,《175s’talk show》是在粉絲經濟的市場環境下愛奇藝結合綜藝IP的花式玩法,是以粉絲審美訴求為出發點,依靠熱點內容串聯推出的粉絲定製產品,更是視頻平臺瞄準年輕受眾娛樂需求,將IP價值延展至最大化的綜藝表達,是一種內容創新。
冷眼君認為,《中國好聲音》已經走到第七季了,足以跨越一代人的娛樂記憶,但審美疲勞與話題熱度的下降是不可迴避的現象。新一季節目在規則設置與剪輯方式上嘗試創新,導師點歌增強了比賽臨場感,新增的滾動搶位制豐富了人物邏輯,讓選手展現更多可能性,使比賽更趨公平,導師對陣容的調整,呈現了更“精兵制”的人員配組,剪輯方式上試圖把網綜的創意點運用到臺播綜藝裡,創作思路值得肯定。
閱讀更多 冷眼看電視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