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義務教育不花錢、中職教育沒負擔、普通高中不發愁、考上大學不擔心——教育扶貧繪就銅川美好願景

陝西:義務教育不花錢、中職教育沒負擔、普通高中不發愁、考上大學不擔心——教育扶貧繪就銅川美好願景

2015年農曆春節來臨前夕,總書記來到陝西省銅川市耀州區照金鎮考察。今年“六一”兒童節來臨之際,總書記給照金北梁紅軍小學的學生回信,勉勵他們用實際行動把紅色基因一代代傳下去,做對國家對人民對社會有用的人。

銅川市地處陝西省中部、關中盆地和陝北高原的連接地帶,這裡曾是藥王孫思邈故里、大唐王朝的避暑行宮所在地。上世紀30年代初,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勳等老一輩革命家在這裡英勇開展革命活動,創建了以照金為中心的陝甘邊革命根據地。

昔日易守難攻的天然屏障阻礙了現代化進程的發展。銅川市所轄的三區一縣,有三個是國貧縣,全市7個深度貧困村,其中6個在照金鎮。

3年多來,總書記對老區人民的深情厚誼和殷切囑託,鼓舞和激勵著當地幹部群眾弘揚革命傳統,聚焦教育扶貧,扶志扶智拔窮根,努力把這塊曾孕育革命火種的土地,真正建設成為“日照錦衣,遍地似金”的美好家園。

陝西:義務教育不花錢、中職教育沒負擔、普通高中不發愁、考上大學不擔心——教育扶貧繪就銅川美好願景

紅色基因代代傳

照金鎮位於耀州區西北部,是陝甘邊革命根據地的中心,擁有薛家寨、紅軍洞、陳家坡會議舊址等眾多紅色革命遺址,是全國為數不多的擁有兩所紅軍小學的鎮區。

1933年8月14日,在陝甘邊特委書記秦武山和陝甘邊軍委書記習仲勳主持下,中共陝甘邊特委在陳家坡召開黨政軍聯席會議,史稱“陳家坡會議”。這是在陝甘邊革命鬥爭連續遭受嚴重挫折的危急關頭,召開的一次具有歷史意義的重要會議,也被譽為“陝甘邊革命鬥爭史上的遵義會議”。

此後,陝甘邊革命根據地不斷髮展壯大、與陝北根據地連成一片,形成了陝甘根據地,成為土地革命時期全國各塊根據地紛紛陷落的情況下碩果僅存的一塊根據地,為黨中央和中央紅軍長征提供了落腳點,為八路軍出師抗日提供了出發點。

創建於1955年的照金鎮北梁小學,就位於北梁村陳家坡會議舊址。2000年6月,習仲勳的夫人齊心來照金革命老區視察時,看到北梁小學校舍破舊不堪,全家捐款15萬元,鎮村籌資5萬元對北梁小學進行了遷址重建。社會各界也紛紛伸出援手,北梁小學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17年,北梁小學被命名為“中國工農紅軍照金北梁紅軍小學”。

如今學校佔地6668平方米,建築面積1840平方米,教學樓、綜合樓寬敞明亮,現代化教學設施設備一應俱全。在2008年教育佈局調整中,學校保留了一至三年級,現有9名教師,4個教學班105名學生。

今年5月,由照金北梁紅軍小學三年級學生王天嬌執筆,學校二、三年級的51名小學生集體給習近平總書記寫信,彙報他們學習革命歷史的體會和學校發展變化的情況,表達了感恩奮進、早日成才的決心。

“沒想到習爺爺會給我們回信,我認真看了好多遍,幾乎能背下來了!”提起習近平總書記的回信,時隔兩個多月,王天嬌仍掩不住內心的興奮,她說:“我要牢記習爺爺的囑託,好好學習,長大後做對社會有用的人。”

紅旗、紅瓦、紅牆,“紅色”的標語和展示櫥窗。青山環抱中的北梁紅軍小學,處處洋溢著紅色文化的氣息。學校把紅色教育融入日常教育教學各個方面,通過每天播放紅色歌曲、每週開設一節紅色教育課、每月播放一場紅色教育電影、每學期組織開展一次講紅色故事或唱紅色歌曲比賽等多種形式的活動,對學生進行革命歷史教育,將紅色基因深深植根師生血脈,並代代傳承下去。

“習近平總書記的回信讓我們深感振奮和激動,同時感到肩上的擔子更重了。”北梁紅軍小學校長何新春說,近年來學校發展日新月異,政府補貼配備了校車,選派青年骨幹教師任教,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提高,學生數逐年增加。今年9月,學校將恢復完全小學,計劃投資2000多萬元,擴建成一所辦學條件一流的標準化小學。

習近平總書記在照金鎮考察時,曾囑咐當地幹部要把鄉親們的事情辦好,祝福老區人民生活越來越好。

3年多來,照金以紅色旅遊為依託,大力弘揚照金精神,不斷改善老區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全鎮建成9個村民安置點,解決了350戶1600多人的住房問題,107戶430人順利脫貧。2017年,照金紅色旅遊接待遊客超200萬人次。鎮區村民人均純收入從2012年的5410元,增加到2017年底的18600元。作為全國首批特色小鎮之一,照金髮展模式正成為陝西省小城鎮發展的樣本。

精準扶貧斷窮根

“家庭困難寄宿生補助1250元、營養餐800元,加上其他資助2000餘元,上學家裡基本不花錢。”阿莊中小學七年級學生肖樂樂,給記者粗略算了筆賬,每年學校發的補助扣除自己上學各種花費,“還有剩餘的錢給家裡買化肥”。

銅川市現有各級各類學校233所,在校學生9萬餘名。其中,像肖樂樂這樣的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6169人。2016年以來,全市累計下達各類經費補助1.4億元,惠及學生1.6萬人次。實現義務教育階段適齡兒童入學、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依據所需開展職教幫扶三個全覆蓋,並確保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優先頂格享受各類資助,讓貧困家庭學生“義務教育不花錢、中職教育沒負擔、普通高中不發愁、考上大學不擔心”。

為確保控輟保學不落一生,精準資助不漏一人,銅川市各級教育部門、所有中小學全部成立教育精準扶貧工作領導小組,設立教育脫貧專項辦公室。全市教育系統18個責任部門、47名科級以上領導、175名幹部包聯全市所有學校、幼兒園。構建起縣(區)長—鎮長—村長—家長和教育局長—校長—教師—家長“雙線控輟保學”責任網。同時,建立全市3至15週歲殘疾兒童少年信息臺賬,為中、重度殘疾特殊兒童少年送教上門。全市小學學齡人口入學率100%,義務教育鞏固率99.8%。

銅川市教育系統廣泛開展“幸福成長愛滿教育”教育脫貧系列活動,幫助貧困生健康成長,上好學。黨員幹部帶頭,全市4200名教師與4144名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結成幫扶對子,深入開展“三關注”“五個一”幫扶活動。目前,參與教師8000餘人次,開展各類結對幫扶活動1萬餘次。

為了讓貧困家庭都能掌握致富的一技之長,“脫貧不返貧”,銅川市實施自強行動,列支180萬元專項資金用於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建設,把貧困家庭學生培養成技能型人才,2016年以來共開展包括致富帶頭人培訓和貧困人口農技培訓在內的各種職業技能培訓62813人次。

“我們真是趕上了好時候,孩子上學不收學費、住宿費,還能享受國家、社會各種補助和資助,經濟壓力小了,我供倆娃上學的信心都足了。”北梁紅軍小學學生牛鑫樂的爸爸說,山上交通不便,種地收入低,一家五口主要靠他打零工生活,家裡窮得連圍牆都沒有。如今趕上國家的好政策,一雙兒女“零負擔”上學,他還被安排到學校保衛處上班,日子一下有了奔頭。

“村裡這兩三年的變化超過了過去二三十年,路平了、燈明瞭、水通了、村美了,村民的精氣神也提升了。”近日,銅川市印臺區王石凹村村委會自發給陝西科技大學送來錦旗和感謝信。該村是陝西科技大學定點幫扶村,2014年以來,學校先後選派4批8名幹部擔任村第一書記及駐村工作隊隊員,籌措各類項目資金近1300萬元,在當地改善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中草藥、核桃、花椒、山羊、生豬、土雞等特色產業,村民的腰包漸漸鼓起來,脫貧致富的信心更足了。昔日偏僻落後的小山村,變為銅川市美麗鄉村建設示範村。

在銅川市三區一縣,活躍著5所像陝西科技大學這樣的高校,他們按照陝西省委高教工委、省教育廳和省扶貧辦聯合實施的“百所高校結對幫扶百個貧困縣”工作安排,在城鄉規劃、產業佈局、生態保護、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各顯其能,助力脫貧攻堅。僅2017年,各高校同幫扶區縣商定幫扶意向8個,簽訂建設生源基地協議兩個,建立結對幫扶共建基地一個,開展教師培訓、職教培訓等活動20餘場,捐贈助學金60餘萬元。

家門口學校上好學

去年夏天,王洋欣從銅川市區一所民辦初中轉回阿莊中小學就讀,原來上學每學期至少花費5000元,現在有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補助,一學期1000元都用不了。關鍵是“離家近,教學質量一點也不差”。

銅川市委、市政府努力辦好群眾家門口學校,補齊鄉村教育短板,阻斷貧困代際傳遞。2016至2017年,全市財政累計投入教育資金39.08億元。2017年,全市所有區縣通過國家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和陝西省“雙高雙普”(即高質量、高水平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普及學前教育、普通高中階段教育)驗收。全面實施學前一年、小學6年、中學6年的13年免費教育,中小學基本實現劃片就近入學。

走進印臺區九年制學校阿莊中小學,幾株合圍粗的大柳樹隨風搖曳。綠樹環繞的教學樓上,“辦好家門口學校,教好每一個學生”的大字分外醒目。在國家“改薄”項目建設和中國金幣總公司等社會力量資助下,這所建於1954年的山區老校煥發新顏。原來的土操場、土圍牆、大通鋪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塑膠操場、文化牆,宿舍樓寬敞明亮,教室裝了一體機、風扇,教師人均一臺電腦。

“得益於辦學條件的改善和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兩年多來學校新增了230多名學生。”校長郗軍民說,原來每年有近一半小學畢業生流失到市、區學校上學。2015年以來,學校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紮實開展教師家訪和“一對一”幫扶活動,教育教學質量大幅提升,學生不斷迴流。去年中考由原來的倒數躍居全區第三,其他年級教學質量總評居全區第二。

為保障和提升鄉村教育質量,銅川市源源不斷向貧困落後地區學校輸送新鮮血液。2016年以來,共為3個貧困區縣招募特崗教師475名。2017年,面向革命老區、貧困地區派遣支教教師51人,交流輪崗骨幹校長教師247人。培訓中小學教師校長,貧困地區教師校長佔總數的88.5%。

“教書14年了,能在學校住上一套廚衛設施齊全的房子,以前想都沒想過。”耀州區小丘鎮白瓜中心小學教師袁小利和同事們開心地住進了教師週轉房。住宿條件改善了,山區教師的心也穩住了。

銅川市鄉村學校佔總數的64.2%,如何讓優秀教師“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除了在職稱評定、送教送培等方面向鄉村教師傾斜外,銅川市先後投入9443萬元,在全市46所農村中小學建成教師週轉房942套,實現永久保留的完全小學以上農村中小學教師週轉房全覆蓋,讓教師們安居樂教。

銅川市教育局還和江蘇省鹽城市簽署協議,開展教育協作幫扶“雙十百千”工程,即10所學校結對共建、10名優秀青年校長到鹽城掛職學習;100名骨幹教師培訓、100名志願者到銅川支教;1000名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子女讀書資助、1000萬元教育扶貧資金投入,通過教師到鹽城培訓、幫扶學校基礎設施建設、實現名師網絡交互課堂、開展面向貧困家庭子女職業教育等項目,實現兩地優質教育資源共享,促進教育事業發展。

“今年秋季開學,全市185所中小學(幼兒園)學生將全部喝上直飲水,寄宿制中小學學生全部能洗上熱水澡。”銅川市教育工委書記、市教育局局長王曉宏說,2018—2020年,銅川還將新建、擴建中小學幼兒園95所,進一步提高城鄉辦學條件和辦學水平,推動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為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貢獻教育力量。

(原載於《中國教育報》2018年07月28日第1版)(中國教育報記者 馮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