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林:三大股指同創新低,外部原因還是管理失誤?

李志林:三大股指同創新低,外部原因還是管理失誤?

08.17李志林—忠言周評:三大股指同創調整新低,外部原因還是管理失誤?

本週,A股在沒有新的重大利空情況下,連續大跌5天,上證50、滬深300、上證綜指、深成指、中小板綜、創業板指,大跌5.15%、5.15%、4.48%、5.17%、4.63%、5.09%。三大股指均創出了股災以來的新低。

人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在中國經濟穩中向好,上市公司業績穩步增長,股市估值處於歷史低位的情況下,為何A股在熊冠全球10年之後,依然領跌全球?

1、三組數據表明救市和管理失敗。

第一組:今年以來,各大指數的跌幅:

上證50從2860點—2374點,跌幅17%;滬深300從4030點—3229點,跌幅20%;上證指數從3307點—2668點,跌幅19.3%;深成指從11040點—8357點,跌幅24.3%;中小板從11340點—8589點,跌幅24.25%;創業板從1752點—1434點,跌幅18.2%。

第二組:從今年最高點以來的各大指數的跌幅:

上證50從3202點—2374點,跌幅25.75%;滬深300從4403點—3229點,跌幅26.6%;上證指數從3587點—2668點,跌幅25.6%;深成指從11633點—8357點,跌幅27.5%;中小板從11634點—8589點,跌幅26.2%;創業板從1918點—1434點,跌幅25.3%。

這兩組數據表明:權威媒體和管理層把今年A股的大跌,歸結為受“毛衣”等外部原因的衝擊,是站不住腳的。因為同樣“殺敵一千、自損800”的美國股市,不跌反而大漲,尤其是週四夜美股因中美高層又將恢復談判而大漲,但是週五A股6大指數繼續暴跌創新低。

另外,同樣受到美國挑起“毛衣”衝擊的歐洲各國股市、日本股市,繼續上漲,而經濟抗擊打能力比它們要強得多的中國股市,卻一跌再跌、搖搖欲墜。可見,A股暴跌不止的根本原因,是股市內部機制和管理上出了問題。

第三組數據:2016年2月20日,新證監會主席上任以來,各大股指的跌幅:上證指數從2860點—2668點,跌幅6.7%;深成指從10162點—8357點,

跌幅15.5%;中小板從10703點—8589點,跌幅19.8%;創業板從2211點—1434點,跌幅35.1%。

可見,以拯救股災為使命而上任的A股新主席,兩年半來的種種救災“努力”,前功盡棄,遭到了沉重的失敗;越救越低、屢創新低。也表明,他推行一系列的治理股市的方針和政策,毫無政績可言,經兩年多來的實踐檢驗,被證明是錯誤的、無能的、無效的。這應該引起市場的方方面面的高度關注。

那麼,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

李志林:三大股指同創新低,外部原因還是管理失誤?

2、管理失誤之一:違背市場規律,盲目搞擴容大躍進。

這要追溯到2012年。時任證監會主席(現任銀保監會主席),就喊過“中國股市規模沒有理由不居世界第一”的口號。2015年春,在上海陸家嘴論壇上,證監會兩個副主席姚剛和張育軍,也高調宣稱“中國股市規模沒有理由不世界第一”,“2020年A股上市公司要達到10000家”,這也是導致股災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這種大躍進思想指導下,今年各地方政府紛紛跟進,提出3—5年“上市公司倍增計劃”。如湖北省政府發文稱:“要從目前99家變成200家”,浙江政府稱:“到2020年要從425家變成700家”;江西省政府稱:“到2020年要從39家變成120家”;安徽省政府稱:“2020年從目前104家變成200家”。此外,北京、貴州、內蒙古、廣東省政府,分別用財政撥給擬上市企業300萬—1200萬不等的資金補貼。

在如此“獅子大開口”式的上市“倍增計劃”之下,證監會放棄了質量標準的底線,一味屈從地方政府的圈錢衝動,加快上市步伐,將一批假冒偽劣上市公司火速上市。還心血來潮,讓在海外上市已久、股價炒到頂部、已過了成長期、只能靠擴張才能維持的大盤股獨角獸,到A股大量圈錢,無不高開低走,業績不達預期,非但沒能給A股投資者獲利,反而成為做空大盤的“殺手”!

3、管理失誤之二:不切實際地過早消滅IPO“堰塞湖”。

2015年中國股市發生了罕見股災,黨中央國務院下了很大的決心,動用了數萬億資金強力救市,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將股市從2638點拉回到3000點上方企穩,制止了系統性金融風險的蔓延。

就像一個受了重傷的病人,需要靜心臥床、補充營養、療養肌體、慢慢恢復,而不能做劇烈運動一樣,照理,股災之後的A股,首要任務是療傷、停止抽血,休養生息,引進新增資金,逐步恢復投資者的信心。

但是,管理層卻背棄了救災時作出的“4000點以下不發新股”,“4500點以下救市資金不退出”的承諾,還沒恢復到3000點,就迫不及待地恢復發新股,還叫出了“2年之內消滅IPO堰塞湖”的目標,以每週發10—12只新股的罕見速度,於2年內發行了670只新股。權威媒體還跌跌不休地發文,強詞奪理地稱:“這種IPO新常態完全合情合理”,“新股加快擴容與指數下跌無關”。

正是在這種“極左”思維的指導下,國家隊與廣大機構集中火力炒作的大藍籌和白馬股,將上證50和滬深300指數一路拉高,今年初,製造了11連陽加7連陽的誘多走勢,把上證綜指推高到3587點,掩護了國家隊的大部隊,以及21家券商救市聯盟獲利了結,全勝而退。

2年後,IPO“堰塞湖”確實是消除了,但股市卻跌到了比股災更低的位置,置機構和廣大投資者於水深火熱之中。這就是盲目大躍進所必然遭到的經濟規律和市場規律的報復。人們強烈呼籲,高位退出的國家隊,應重新返回市場。

4、失誤之三:只考慮新股能增加市值,而不顧總市值的大幅縮水。

誠然,加大直接融資比例,為實體經濟服務,是股市一個重要功能。

但是,股市還有另兩個功能——投資盈利功能和優化資源配置功能。

然而,這兩年來,管理層只顧發行670多隻新股,有一半是對國民經濟可有可無的企業,以彰顯政績。

儘管新股首發融資了5000多億元,上市後也陸續新增了市值1萬億左右。可是,由於新股上市前股權結構不合理,剩餘四分之三的大小非,在1--3年後大量變現,增加的市值就迅速縮水。加上監管層嚴厲抑制併購重組,斷絕了新增資金增加市值的重要途徑,導致了A股始終是存量資金的博弈。

這樣,不僅將新股增加的1萬億市值滅殺殆盡,而且把早先上市的高價次新股,紛紛變成了中價股,將絕大多數老股、尤其是國有股,變成了低價股,把市場的價值中樞大幅度地往下拉。只要從大盤30倍左右平均市盈率降到了如今的12.4倍,就可推算出,A股從最高時的近70萬億總市值,至少蒸發了一半,加上新上市的股,現只剩30多萬億市值,又居於日本股市之下,導致了國有資產和民有資產的嚴重流失。

顯然,打著“加大直接融資比例”的旗號、加快新股擴容的行為,是隻會算小帳,而不會算大帳的愚蠢行為。反觀美國股市,搞了200年,也只有3千多家上市公司,市值不斷地做強做大。而只有20多年曆史的A股,卻已有了3750家公司,因供嚴重大於求,導致股價不斷下跌,市值卻越來越小。

李志林:三大股指同創新低,外部原因還是管理失誤?

5、失誤之四:放棄了市值管理和價值中樞的堅守。

列數全球各國股市,從來都是該國經濟的晴雨表。只要經濟向上,股市的規模也就同步向上。成熟股市的管理者歷來是在乎股指的漲跌、市值的漲跌,以及股市估值的高低。

因此,作為股市的投資者,除了關注估值總體估值水平和價值投資標的以外,還密切關注涉及國家的經濟狀況和重大經濟政策的熱點,進行價值投資和成長性投資。

比如,在A股估值不到20倍市盈率情況下,這兩年人們相繼關注政府高層推出的一帶一路、振興東北、國資改革、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千年大計雄安、自主可控的核心技術、粵港澳大灣區、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芯片半導體、軟件集成電路、5G等一系列重大政策性熱點。

但是,炒到後來發現,這些政策熱點只打雷不下雨,被下面的利益集團陽奉陰違、消極抵抗了,到頭來都是一場空。這些熱點的個股越跌越低。就連大機構公認的價值投資標的股——喝酒吃藥、家電、大消費、保險等白馬股,最近也風雲突變。市場變得“不問業績優,不顧市盈率低,不管中報大幅增長,不講投資價值”,凡是股價高高在上的、這兩年沒跌過的股,都一概遭到了恐慌性殺跌,一週跌20%—30%也如“家常便飯”。

以至於目前A股市場到了“沒有穩定的價值中樞,沒有價值標準,沒有市值管理,漲有人管制、跌無人問津”的恐慌性、無序性、群體性、非理性殺跌的地步。

請問,市場管理層者的崗位責任心到哪裡去了?還要不要維護穩定健康發展?還要不要切實保護廣大投資者的利益?國家隊該不該再次挺身而出?

越來越多的理想投資者、中長線投資者對管理層的股市執政能力,表示了擔憂、失望和強烈的質疑,甚至有越來越多的人因A故的極差表現,在“毛衣”中,傾向於“特不靠譜”那一邊。這是十分令人遺憾的!

6、面對歷史大底,要保持淡定,不宜恐慌殺敵。

雖然近期市場大資金繼續謹慎,日成交量持續收縮到2600億左右,反彈行情反覆無常,頗多波折,但是,目前2700點以下的股市,估值已到了歷史大底位置,可以說“遍地是黃金”,越跌,機會就越大。大盤整體下行空間已經不大。

主要是前兩年大漲的白馬股、喝酒吃藥股、家電股、白馬股在補跌。各種利空基本上已被市場反映,恐慌情緒還在起作用。

我認為,有自主可控的核心技術的信息產業高科技公司,基建類公司,納入雙百行動的400家低價的央企和地方國企股,以及底部右側開始放量的低價股,很可能是未來大資金重點流入的對象。也是投資者用個股跑贏大盤的主要標的。

只是,投資者信心的恢復需要時間,投資需有耐心。在控制好倉位的前提下,人們需要關注的是:3700億養老基金有沒有建倉動作?8月底、9月初第二批MSCI165億美元、1200億人民幣的新增資金,何時來A股抄底、生產自救?(5月底他們在3100點抄底買入的84億美元、600億人民幣的股票,已被深度套牢);國家隊為代表的大資金有沒有新動作?政策面和消息面上有沒有實質性利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