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情人节”并非七夕,原来你一直都过错了,快来长知识

传说,每一年的农历七月初七,成群的喜鹊在天上搭成了一座桥,天地两隔的牛郎和织女便在这座桥梁上久别重逢,互道相思之苦。借助这个美丽的传说,很多中国人尤其是年轻的情侣们都把这一天当成了自己的节日,这似乎无可厚非,可事实上,根据古人的传统,这合乎情理吗?

中国“情人节”并非七夕,原来你一直都过错了,快来长知识

小编先来介绍一下“七夕节”在古代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早在中国汉代,七夕节已成为中国的传统节日,它又被称为“乞巧节”。传说天上的织女不仅精通刺绣,而且善于裁剪衣裳。每年到了农历的七月初七,皇宫中的女子们就会提前准备好针线,等到月亮升起的时候,她们就举起手来以月亮为背景来穿针引线,如果能够顺利将线穿过去就意味着获得到了织女的祈福,从而成为一名心灵手巧的才女。那么古代的书生们则在乞巧节的白天晾晒书籍,以求获得文韵。到了宋代,乞巧节过得更加隆重,人们在桌子上摆上瓜果贡品,通宵达旦,歌舞狂欢。大街上更是车水马龙,人流如潮,那热闹场面丝毫不亚于春节。以此同时,便随着古人对天文知识的不断掌握与了解,天上的牛郎和织女二星也被揉进了这个节日里面。许多文人墨客对这一天的盛况挥笔泼墨,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其中也不乏对牛郎与织女二星的描述,抒发二者的相思之苦。然而历史上却从来不曾提过在这一天月下幽会、男女定情之场面。所以说在中国古代,七夕节与情人无关。

中国“情人节”并非七夕,原来你一直都过错了,快来长知识

那么,既然西方有情人节,那我们泱泱中华难道就没有自己的情人节吗?大家先不要着急,且听我慢慢说来。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过下面的几句话呢?有道是:”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这句话的意境大家应该可以想象得到,当月亮升起的时候,人们便相约走到一起。这是一幅怎样的良辰美景啊!而后面紧跟着又来那么一句:“众里寻他千百度”可谓一语破天机!这般浪漫的描写,非“情人节”莫属。那么亲爱的朋友们,在中国古代,哪个节日有这么迷人的月亮呢?又是哪个节日可以让大家一起走出来如约而至共度良宵呢?

中国“情人节”并非七夕,原来你一直都过错了,快来长知识

我们大家都知道,封建社会的中国女子们都讲究三从四德,一般情况下那些大家闺秀们都是不会出来活动的,她们独居深闺很少外出。那么只有一个节日打破了这种世俗的笼囿,这一天晚上街上人头攒动,天上明月高悬,地上灯火通明。来自四面八方的靓男美女们聚集在一起,大家猜谜赏灯,热闹非凡。同时,在这个美好的夜晚,许多俊男美女借助赏灯的机会来物色自己的另一半,很多人就是利用这个机会令“有情人终成眷属”。——这就是我们大家熟知的“元宵节”,又名“上元节”。

中国“情人节”并非七夕,原来你一直都过错了,快来长知识

这天晚上,不论是天上的明月还是人间的美食都代表着团圆,街头锣鼓喧天,夜空烟花烂漫,各种花灯灯光璀璨。年轻的男女缱绻痴缠,很多女子借此故意丢下荷包或手帕作为定情信物,使得很多男女在这一天摆脱了单身找到了心仪的另一半。也就是在这一天,“男女授受不亲”的封建戒律被临时打破。它成了广大青年男女的联欢晚会。由此可见,我们中国古代的情人节应该是元宵节。这,才是情人们的纪念日。大家觉得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