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山头”时代,还在炒作名山无异于犯浑

后“山头”时代,供求关系陷于滞胀,名山茶增长乏力,以往“靠山吃山”的茶企被迫转型,更多高位被“套”的名山茶藏家,恐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时令已到初秋,普洱茶厂商一年的收成基本定型。迫于生计,眼见不少有点名气的品牌茶企,要么继续向柑普茶发力,要么转去福建开发白茶资源——名山普洱茶在品牌层面的没落,已是显而易见的事实。

2007年茶市崩盘以来,山头茶经历了以老班章为首的炒作高潮,原料价格不断拉升,更多二、三线山头及非知名山头竞相跟进,“山头热”一时出尽了风头。

普洱茶“山头热”,折射出民间游资对炒作题材的渴望,而非真实的市场供求关系。这样的背景之下,一些山头推手出于各种目的,大肆鼓吹所谓名山、贡茶概念,人为拉高原料价格,寄望于坐收渔翁之利。

山头推手导致的直接后果便是,名山原料价格急速膨胀,个别山头价格畸高,厂商每年产出的新茶与往年的老茶价格倒挂,以至于出现了有些山头新茶无法定价的尴尬局面。

从2018年上半年珠三角几场较有代表性的茶博会来看,具有一定规模的品牌厂商已极少主推名山概念,而是将重心放在拼配、熟茶及能够反映品牌调性的个性产品上面。看似利润可观的山头茶,由于成本透明化,竞争同质化,用料泛滥化,作假低劣化,对于追求规模效益的品牌茶企来说,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干脆还是不碰为妙。

后“山头”时代,还在炒作名山无异于犯浑

老班章一户茶农家,上门收茶的散客现场监督炒茶

普洱茶作为资源型产品,没有一家茶企可以做到对某个名山头的完全垄断。既然大家都可以做,竞争就难以避免。竞争越激烈,就越接近于自由竞争市场,所谓名山茶的价格就应该越接近于其自身价值。

当山头原料价格被拉升至多数人都无法忍受的高点,品牌茶企收手观望,更多杂牌外围山头仿冒的“名山茶”充斥市场,便是山头茶走向滑落的开始。这个自由落体运动,其实从2014年下半年已经开始,而且在不断加速。

多数处于终端的茶客,所见无非“茶王树”暴涨的零星资讯,对于行业的基本面走向一无所知。后“山头”时代,供求关系陷于滞胀,名山茶增长乏力,以往“靠山吃山”的茶企被迫转型,更多高位被“套”的名山茶藏家,恐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普洱茶终端消费已进入用户主导阶段,主流消费渠道显然非名山茶主导。尽管名山茶可以标出高价,但在市场基本面中所占比重之小,可能超乎很多人的想象。这个时候,一些厂家还在不惜人力物力炒作名山概念,无异于犯浑。

名山的风口已经过了。

多年的市场铺垫,内地茶客成熟了很多。不了解用户真实需求,这样的厂商是难有大出息的。

是时候想想明年的收成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