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套路玩的深」谁把女硕士的1.3万元底薪变成了4千元?

社交媒体上,一则被标注为“ 底薪13000元变4000元”的话题被热议。一名叫杨斯涵的女硕士,在求职节目中和一家公司达成聘用意向,公司开出13000元的底薪给予杨斯涵销售运营总监助理的职位。可杨斯涵提前到公司去办入职体检时,公司人力总监却称工资有变动,底薪变为4000元,通过自己的努力最后月收入能达到13000元。

「职场套路玩的深」谁把女硕士的1.3万元底薪变成了4千元?

2018年4月3日讯在电视求职节目中,杨斯涵和一家公司达成聘用意向,公司开出13000元的底薪给予杨斯涵销售运营总监助理的职位,公司随后给杨斯涵发了入职通知的电子邮件。

可杨斯涵提前到公司去办入职体检时,公司人力资源总监称工资有变动,底薪变为4000元,通过自己努力最后月收入能达到13000元。栏目组协调后称杨斯涵可以正常入职,但杨斯涵拒绝了:这样的公司不能再相信。

让人感到遗憾的是,在公众舆论的喊打下,即便杨斯涵得到正义的结果,但她却不能继续选择在那家公司工作。这实际上并非赌气的结果,而是作为员工与企业的缘分,早已在撕破脸那一刻就已经荡然无存。从合作的角度讲,头就没开好,修补也是零落的下场。所以说,杨斯涵的决定“没毛病”,可她依旧是这场不守信败局里失意者。

面对这样的极度反差情形,不仅是女硕士感到了捉弄,就连我们也是连连质疑,这其中究竟发生了什么?是谁把女硕士的1.3万元底薪变成了4千元?有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套路?这样的电视求职,是不是更多的一场求职秀?

「职场套路玩的深」谁把女硕士的1.3万元底薪变成了4千元?

如杨斯涵这样的求职者,在面对失信企业,却能赢得公众舆论加持的事件,在实际生活中也仅能算作个例。而“违约企业”的认错,某种意义上只是为迎合公众舆论,保护自己的企业形象。至于,“违约企业”是不是真正的反思认错,相信公众也不会在意。

也许你会说,利用法律手段维权不行吗?当然可以,可是作为“职场小白”,时间成本耽误不起,同时也怕给自己留下“不好的名声”,因为整个社会都主张息事宁人。

我很佩服这位女硕士,坚决不再选择这家违背信用的公司。是金子放在哪里都会发光,明珠不会蒙尘。但是如此戏弄自己信誉、不把人才当回事的公司,终究做不了什么事业,也成就不了未来。

本来应该是一场双赢的结局,招到了人才,还做了广告,应该大大提升了自己的形象。可是最后因为在工资方面的违约,却丢了信誉和形象,就大大的不划算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