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溫告老還鄉,遇到于謙的爺爺,留下11個字,果然應驗!

朱元璋率領一幫猛人打下江山,若論功勞,上陣殺敵的徐達等人肯定功不可沒,但有一人雖然沒有親臨前線,但他智計百出,堪稱明初的“張良”,為朱元璋提供了非常大的幕後幫助,此人就是劉基(劉伯溫)。洪武元年,劉基見明朝已經赫然而立,於是請求隱退,朱元璋不同意。直到7年後,劉基病重,再次請求回鄉修養,朱元璋才同意。此次回鄉,劉伯溫遇到一戶人家,並用11個字,成功預言了老頭的孫子的一生。

劉伯溫告老還鄉,遇到于謙的爺爺,留下11個字,果然應驗!

劉伯溫老家位於浙江青田,從南京回青田,必經之路是錢塘(今杭州),還沒到錢塘的時候,劉伯溫就已經開始咳血,兒子劉鏈一路擔心,就在錢塘住了兩天歇歇腳,找當地的大夫先調理一下。錢塘有個讀書學子,名叫於文明,當年曾進京趕考,但是沒有考中,回家繼續攻讀。聽聞劉伯溫路過此地,便來拜會。不曾想,劉伯溫病情加重,不方便見外人,直到5日之後,病情稍顯緩和,劉鏈準備帶父親啟程,於文明才有幸短暫地見到劉伯溫。劉伯溫見此書生舉止不凡,又問了他家祖籍和住址,臨行前對他說了11個字:汝三代之內,必出救世之人。其實這11個字只是半句話,後面的話,劉伯溫欲言又止。

劉伯溫告老還鄉,遇到于謙的爺爺,留下11個字,果然應驗!

這個於文明,聽到劉伯溫之言後,發奮讀書,終於中了進士,後來任工部主事,他的兒子於彥昭沒有考上舉人,但是他的孫子于謙,卻在朱棣時期,考上了進士。到了朱棣的重孫朱祁鎮繼位後,“三楊”時期,于謙因他清廉、為民請命的特徵,得到了三楊的普遍認可,他屢次升遷,最後回京任兵部侍郎。

劉伯溫告老還鄉,遇到于謙的爺爺,留下11個字,果然應驗!

公元1449年,那年于謙52歲,年輕的明英宗禁不住太監王振的忽悠,親自帶兵征討瓦刺,不料在土木堡發生慘劇,明朝皇帝被俘。瓦刺軍一鼓作氣,直接攻打京城。當時太子年幼,負責監國的王爺朱祁鈺也不知如何是好,百官一片譁然,都在秘密安排家人逃跑,很多人甚至認為,自朱元璋建立大明,不到100年時間,明朝馬上就要滅亡。這時,于謙站了出來,他成功的說服了朱祁鈺,不僅擁立朱祁鈺為帝,而且動用一切可以調用的力量,全線保衛京師,經過7個多月的苦戰,終於擊退敵軍,並且瓦刺求和,自願放回明英宗。自此,于謙成為英雄,劉伯溫預言的救世之人果然應驗。

劉伯溫告老還鄉,遇到于謙的爺爺,留下11個字,果然應驗!

8年後,被弟弟囚禁8年的朱祁鎮,利用舊部的力量,成功奪門,大明江山又回到了朱祁鎮手中,對於朱祁鈺的部下於謙,朱祁鎮沒有留情,縱然他知道于謙是個好官,還是果斷把他殺掉。明英宗之所以會這麼做,至少有兩點原因:第一,英宗身陷敵營時,于謙沒有發兵去救他,而是擁立他的弟弟為帝。第二,若不殺掉于謙,朱祁鈺就有可能死灰復燃,在皇位面前,忠奸已經不能放在首位。所以,明朝的這位英雄,就這樣身首異處了。

劉伯溫告老還鄉,遇到于謙的爺爺,留下11個字,果然應驗!

劉伯溫的預言是正確的?但他只說了半句,後面半句是他知道于謙功成名就會後會被冤殺,不忍說出,還是怕洩漏天機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