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智慧:从伍子胥的经历看打工者的成败!

第一次了解伍子胥还是初中的时候读白话版本的史记,那个时候对很多事情的认识还处于懵懂阶段,读史记里的人物,对伍子胥的印象最为深刻。

先简单的复述《史记—伍子胥列传》。

历史智慧:从伍子胥的经历看打工者的成败!

伍子胥,楚国人,名员。父亲和兄长因楚平王听信奸臣费无忌谗言而死,伍子胥逃亡借他国之兵,杀回楚国报父兄之仇。他辗转经宋国、郑国无法得志,继而过昭关,渡大江沿路行乞,历经艰险终于到达吴国。伍子胥面见吴王僚,请求借兵伐楚。吴王僚本人是愿意的,无奈公子光从中搞破坏,劝吴王僚不要因为伍子胥一人而大动干戈。

伍子胥因此知道公子光有野心,他举荐勇士专诸,帮助公子光刺杀王僚,公子光即位为吴王阖闾。伍子胥又帮助吴王阖庐策划了用要离刺杀公子庆忌。伍子胥由此得到吴王阖庐的重用,经过几年的准备之后,阖闾令孙武为将,与伍子胥、伯噽率军伐楚。经历五次战斗,杀入楚国国都,当时楚平王已死,其子昭王出逃。伍子胥与伯噽于是掘了楚平王之墓,鞭尸三百以泄心头之恨。

楚臣申包胥哭秦庭七日,秦哀公感其至忠,发兵救楚,吴兵退。

楚国国力大损,对吴国不再有威胁,阖闾将目标对准越国。阖闾率军攻越,受伤而死,嘱托儿子夫差务必复仇。夫差即位,立志报仇,终于击溃越军。越王勾践委托大臣文种贿赂伯噽以求讲和,吴王不顾伍子胥反对,听取伯噽建议答应越国请求,没有杀勾践。勾践忍辱负重,蓄养国力,伺机报仇。

历史智慧:从伍子胥的经历看打工者的成败!

夫差野心变大,一心想称霸中原。正好鲁国子贡来游说其发兵伐齐救鲁,夫差不顾伍子胥提出的先灭越国再进兵中原的正确建议,率兵伐齐。得胜而归后,大臣都来庆贺,伍子胥不来。吴王不悦,问伍子胥为何不来庆贺,伍子胥实言相告,仍以为越国才是吴国最大威胁,现在小胜齐国,却忽略心腹大患,这是舍本逐末的做法。夫差大怒,更加疏远伍子胥。

夫差决定再次进军中原,伍子胥仍旧建议先灭越国,但伯噽因收了越国好处,与伍子胥针锋相对。夫差最终不听伍子胥建议,一意孤行决定再次伐齐,并派伍子胥前往齐国下战书。伍子胥心知吴国必亡,于是把自己儿子也带到齐国,并托付给自己的好友。伯噽抓住把柄,进谗言诬陷伍子胥意图叛国,夫差于是赐宝剑给伍子胥令其自杀。伍子胥十分悲愤,令亲信挖出自己眼睛挂在东国门,要亲眼见越兵灭吴,并在墓旁种下梓木,诅咒夫差死后用此梓木为棺。伍子胥死后九年,越灭楚,吴王夫差悔不听伍子胥之言。

太史公司马迁对伍子胥忍辱负重、弃小义雪大耻的行为给了极高的赞誉和认同,一句“隐忍就功名”,也道出了太史公的价值观。

如果伍子胥跟随他的父亲伍奢一起赴死,那么又与蝼蚁何异?不过是遂了昏君奸臣之意!千百年后,历史上对这个人,可能只是寥寥几笔,一代而过,或者根本不会留下任何痕迹。

历史智慧:从伍子胥的经历看打工者的成败!

纵观伍子胥一生,他父兄含冤而死,自己忍辱负重,凭借自己的才华和智谋,协助公子光立为吴王,此后阖闾对伍子胥的计谋可谓言听计从,伍子胥也不负重托,他辅佐阖闾西破强楚,以报家仇,又发兵北威齐、晋,南服越人,让阖闾成为春秋时期的又一霸主!

伍子胥快意恩仇,又建功立业,不可谓不成功!

夫差初立,怀着为父报仇的志向,对伍子胥也十分依仗,依靠伍子胥的军事才能,击败越国,报了父仇。之后,伍子胥三次进谏灭掉越国,夫差只要采纳一次,吴国都能稳住霸业。可是夫差非但对三次进谏不予采纳,反而与伍子胥越来越疏远,最终伍子胥被赐死,尸首被投入大江,下场不可谓不凄惨!

我们回顾这段历史,不禁为伍子胥扼腕叹息。伍子胥的一生到底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我们当今的工作和生活又能从这段历史中受到什么启发?

一个打工仔,到底怎样才能成功?首先,这个人应该是有一定才华的。那伍子胥有什么过人之处呢?

历史智慧:从伍子胥的经历看打工者的成败!

他对事物的分析判断能力很强。从他能冷静的分析出楚平王想要诓骗他们兄弟回国一同处死,并且敢于摒弃世俗可能会给他扣上“不孝”的骂名,毅然决然的选择逃亡,就可见一斑。这也反应出了他的自信,他相信自己有能力报仇。

他具有一流的策划和执行能力。专诸刺王僚,要离刺庆忌,都是大手笔,而幕后策划者却都是伍子胥。

他还是一个意志坚定,目标感极强的人,为了实现目标,他愿意付出任何代价。他的逃亡之路不可谓不艰险,走到最后已经沦为行乞度日。面对艰难困苦,若没有坚强的意志,谁能坚持下来?王僚、庆忌与他没有仇怨,专诸,要离更是他的好友,可为了报仇大业,他们都成了伍子胥的棋子。因为,报仇,是他最大的目标,如果让他自己一死而能报仇的的话,他肯定也会毫不犹豫慷慨赴死!

他更是具有非凡的军事才能。指挥千军万马,南征北战,无往而不利,使得吴国称霸一时。

试问一个人,在春秋这个战火纷飞、弱肉强食的时代,拥有伍子胥这样的能力,是否就一定能够功成名就、宠荣不衰?答案是不一定,他还缺一个好平台。

什么是好平台?国力强大、富有、国际威望高……楚国当时也有霸主地位,伍子胥父亲伍奢是太子建的老师,兄长被封为棠公,家族地位在楚国也算占有一席之地,在楚国政坛也有一定的影响力,这个平台不可谓不好。但是伍子胥却惨遭灭门之祸。

阖闾继位背景是弑君夺权,国人并不全都心服,这算是内忧;王僚还有三个儿子逃亡在外,并不安分,时刻想要杀回来报仇,这算是外患。一个内忧外患的的国家,实在不能算好平台吧?但伍子胥却在这个平台上真正施展了自己的报复,将自己的才华展现的淋漓尽致。

历史智慧:从伍子胥的经历看打工者的成败!

而同样又是在吴国这个平台上,夫差击败勾践之后,吴国可谓一时天下无敌,当时的大国诸如楚国、齐国、晋国都要给吴国面子,夫差也代表吴国第一次登上中原诸侯的政治舞台,国际形势一片大好。并且,这大好局势有伍子胥的汗马功劳!但即使如此,伍子胥还是落得个身首异处,尸体葬身鱼腹的下场,重蹈了他父亲的覆辙!

由此可见超强的个人能力和强大的平台,也不能保证一个人肯定会成功

因为平台就像一艘船,船再大,硬件设施再完美齐全,水手,大副们个个专业技术过硬,也还是不能保证不出事故。因为这艘船最重要的是掌舵者,掌舵者的思维模式和性格抵得上船上所有人对这艘船的影响。楚平王、楚昭王、王僚、阖闾、夫差,勾践都是一艘船的掌控者。

同一个人能不能驾驭好不同的船,这个不好说。但不同的人驾驭同一条船,效果却大相径庭。王僚、阖闾、夫差三个人都掌控过吴国这艘船,并且他们的生涯内都与伍子胥有着密切联系。他们都是掌舵者,由于他们对伍子胥的重视程度、信任程度不同,造成的结果完全不同。伍子胥的个人命运也正是由于掌舵者的态度,起起伏伏!

古往今来但凡盛世,无一不是明君能臣的黄金搭档,君臣际会成就一番佳话而名垂青史。那到底是要先有明君后有能臣,还是先有能臣后有明君?这个问题小编现在还看不透,写不明。个人认为,既然是君臣际会,两者所占比重应当差不多吧,两者稍微也要有点“知音”的意思吧!

怎么知道彼此是不是知音呢?知音,最重要的是志趣相投,思维模式在一个方向上。我们再来看伍子胥列传中那些知音们的故事。楚平王和费无忌是知音;伍子胥和阖闾是知音;伯噽是夫差的知音;伍子胥是勾践的知音。其他的不解释,最后一个“伍子胥是勾践的知音”,有没有搞错呢?

历史智慧:从伍子胥的经历看打工者的成败!

当然没有,看伍子胥分析勾践的为人,志向,目的,可谓对勾践的心思了然于胸。他为什么这么了然?因为他看到勾践就像看到自己,那样的坚忍、刚毅和报复心理,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他明白只要给这种人一线机会,他就会把天反过来,他太知道这种人的可怕!

有人会说,知音是相互的,伍子胥知勾践,勾践知伍子胥吗?当然知道,勾践几乎贿赂了吴国全部的大臣,却不敢招惹伍子胥,因为他知道伍子胥为人正直,尽心为国。由此可知,伍子胥和勾践是真的知音。原来知音之间,不一定是高山流水,也有可能是想致对方于死地啊!这不是他们有多大仇怨,在其位谋其政而已!

又有人会说,既然他们是知音,伍子胥又料知吴国必被越国所灭,为什么伍子胥不投奔越国?我想,假如伍子胥要投奔越国或者其他的国家,但凡想有一番作为的君主,必定会夹道相迎,委以国政吧!

但这个事不像现在跳槽那么简单。那个时代的人,心里都有一个“忠”字。伍子胥最终还是走上了他父亲的老路,因为忠义,而被国君杀害!

历史智慧:从伍子胥的经历看打工者的成败!

那伍子胥到底忠不忠呢?说他不忠,他弃楚奔吴,发吴兵伐楚,差点灭了自己的祖国。为了报一家之仇,不管祖国的千万家,这样的作为,可谓不忠极矣!说他忠,他明知夫差不听诤言,仍旧逆鳞直谏,明知吴国必亡,仍不愿离开吴国,死也要死在吴国,此可谓尽忠极矣!忠与不忠在一个人身上,竟有如此极端的两种体现,足以让后世人争论不休!

我们不去详细解析他的忠与不忠,只想说明,有时候我们明明知道自己的最佳选择,可仍旧不能执行那个最佳选择,伍子胥有他的苦衷,每个人又怎能没有自己的苦衷呢?我们每个人的每次选择,虽说都是为了更好的证明自己的价值,但都能做到那么洒脱自在吗?

无疑,当今社会比伍子胥所处的时代要好的多,每个人的选择要自由的多,肩负的责任要少的多,人生价值的体现更多样化,我们想要有一番作为要容易的多。但从伍子胥一生看来,个人能力、平台、好的领导人这三个因素,在当今社会,也是十分重要的!

伍子胥的一生,有太多值得深思的地方,今天笔者站在打工仔的角度在这里浅谈一二。伍子胥才华横溢却不得善终,除了复仇,他的命运却总是隐约操控在别人的手中,让人可悲可叹。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仁”即为君子,“义”即为丈夫,伍子胥堪称真君子、大丈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