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为父兄报仇,掘墓鞭尸,这样做是快意恩仇还是小人行径

陈毅元帅曾在《梅岭三章》中写过这样一句: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其中第二句,就是借用了伍子胥和吴王夫差的故事。

当初吴王被西施美色所动,不信伍子胥的劝诫一意孤行,后伍子胥被奸臣所害自尽而亡,他在死前交代后人,一定要把他的头颅悬挂在城门,他要亲眼看吴国是如何被越国所灭的。知道了伍子胥的遗言,吴王夫差暴怒,命人把伍子胥尸首丢进钱塘江,后来吴国人爱惜伍子胥爱国之情,为他在江上立祠堂,叫做“胥山”。后来吴国果然被越国所灭,夫差自感死后没脸见伍子胥,就自毁双目而亡,关于伍子胥的故事有很多,这是后话,今天我们只讲的就是伍子胥为父兄复仇的故事。

伍子胥:为父兄报仇,掘墓鞭尸,这样做是快意恩仇还是小人行径

伍子胥

沦为逃犯

都说将门虎子,伍子胥的父亲伍奢是个很正直的人,是当时太子的老师,那时楚国的国君是楚平王,当时的太子老师还有一个,叫做:费无忌,这个费无忌可是一个小人。他心怀不轨,多次和楚平王讲太子的坏话,离间他们的关系,而伍奢却一直为太子直言不讳,后来因为楚平王听了太多费无忌的谗言,决心杀了太子,太子闻风逃跑,而伍奢却被抓入狱,费无忌又进言要斩草除根,应该杀了伍奢的两个儿子。伍奢有两个儿子:大儿子伍尚和小儿子伍员(伍子胥),他们俩都很有才能,伍尚知父亲被抓,楚平王召见必是有去无回,却也甘心陪父赴死,无论伍子胥如何劝他,他都不愿意走,还对伍子胥说:你逃走吧,我知道你会为父亲报仇,我死而无憾。就这样,伍子胥自己逃走了。

伍子胥:为父兄报仇,掘墓鞭尸,这样做是快意恩仇还是小人行径

能文能武伍子胥

识时务者伍子胥

伍子胥其实在逃跑这一路受尽了苦难,这更加重了他对于楚国的仇恨。伍子胥是一个有能力、会筹谋的人,要想复仇,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后台,他选择了吴国。刚到吴国的时候,吴王僚刚即为,恰巧这时候楚国和吴国的两个养蚕女因为争执大打出手,闹到了兵戎相见的地步,吴王就派了公子光(吴王僚的堂兄)出征,大胜,这时候伍子胥根据军情进言吴王僚说可再次攻破楚国,可是公子光对吴王僚说:伍子胥和楚国有家仇,不可信其言。其实伍子胥早就看穿了,这个公子光可不是池中之物,他伺机杀害吴王僚自立为王,见时局混乱,伍子胥就索性回家种地去了。其实这一切,都被公子光看在眼里。

韬光养晦,厚积薄发

果然不出伍子胥所料,后来楚平王死了,吴王僚以为灭楚时机到了,派了两位公子带着吴国主力军就去攻打楚国了,结果大军被困在楚国,公子光趁机杀了吴王僚,自立为王了,公子光便是吴王阖闾。公子光虽然为了野心杀了吴王僚,但是他是个有能力也会任人唯贤的君主。他重新召回在家务农的伍子胥,大为重用!

一举灭楚

伍子胥重新回归吴国朝政,公元前509年,楚昭王派人进攻吴国,伍子胥带兵迎击,并一举歼灭楚军。

掘墓鞭尸

虽然伍子胥的父兄是被楚平王所害,但是他死的早,伍子胥一心想找当时的楚国君王楚昭王复仇,因为:父仇子报、父债子偿。可是楚昭王逃跑了,活不见人,伍子胥心中怒气无可消除,便命人掘了楚平王的坟墓,把尸体挖出来用鞭子抽打,以消自己的恨意。可以说伍子胥的行为是前无古人的,伍子胥曾经的朋友申包胥捎信对他说:你报仇的手段过于极端,你曾经也是楚王的臣民,这是不是太违背人伦天理了呢?伍子胥回答说:吾日暮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意思就是:我的父兄被害仇深似海,我报仇之心急切,就像天要黑了,可是我还在离目标很远的地方赶路,既然找不到楚昭王,那没有办法,我只好不择手段了。

伍子胥:为父兄报仇,掘墓鞭尸,这样做是快意恩仇还是小人行径

伍子胥

这就是伍子胥掘墓鞭尸的因由。可能每个人的出发点不同,所以看待的角度也会有所差异,有人认为伍子胥过于极端或者说做法太小人,有人觉得父兄之处不共戴天,怎么样都不为过。在春秋混战的时期,人命如草芥,被冤枉致死如伍子胥父兄之流,也确实令人惋惜。时代不同,但是从情感角度,伍子胥的遭遇还是值得同情的。很庆幸,我们生于盛世,那些曾经发生在春秋战国的悲哀与不平不会再次发生,观历史,有些功过可能真的很难评判,但评判又能如何,不如以史为鉴,砥砺前行。感谢大家的阅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