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一夜白头,别无精彩

春秋战国,诸侯争霸,英雄辈出,狼烟四起,潮起潮落。这一时期出现的历史名人,数倍于他朝,无论是儒家学说,还是军事兵法,正所谓:乱世出英雄。

伍子胥,公元前552年,出生在吴国一个贵族家庭,比生于鲁国的孔子大一岁。这个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公子哥,也同孔子一样,命运多舛。

公元前522年,伍子胥30岁,而立之年,正是大展宏图的美好时节,却家道突变,其父伍奢被佞臣费无忌谗害遭族灭。伍子胥侥幸逃脱,躲到东皋公家。在等待出城的几天里,恐惧和忧愁让他“一夜白头”。

伍子胥:一夜白头,别无精彩

逃到楚国的伍子胥,以其才华和忠厚很快就赢得了吴王阖闾的信任和重用,与著有《孙子兵法》的大军事家孙武辅佐吴王,吴国一时兴盛。

但吴国的强大与伍子胥何干?这又不是他的祖国,他似乎也没有孔子那样“天下大同”的理想。“从来没有笑容”的伍子胥脑海中只有一个念头:报仇,杀父之仇!“满头的白发”时时在提示他,必须灭掉楚国,杀了楚平王和费无忌。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这一个目的,兢兢业业,不择手段。

仇恨蒙蔽了伍子胥的眼睛。这时候,一位他生命中的“小人”走进了他的命运。他们有共同的仇人,仇恨让他们很快找到了共同语言、共同志向,这个人就是伯嚭(pi)。

伍子胥极力向吴王推荐这位同仇敌忾的老乡。伍子胥的好友劝阻他说:“你可不要轻信这个伯嚭呀,据我观察,这个人鹰视虎步,形貌含诈,其品性必贪婪奸佞,专擅功劳,任意杀人,切不可同他亲近。今日重用他,以后必为其所害。”伍子胥回答说:“古语说得好:同疾相怜,同忧相救,惊翔之鸟,相随而集。人还是善良的多,你先不要猜疑。”

有伍子胥的介绍和推举,吴王阖闾[hé lǘ]见伯嚭能说会道,并频频表示效忠尽命的决心和誓言,就收他在朝中,封为大夫,命他同伍子胥共佐朝政。

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兴兵伐楚,以孙武为大将,伍子胥与伯嚭为副,率军进攻楚国,吴国五战连胜,最后占据了楚国的都城——郢都。楚昭王弃国而逃,躲到隋国去了。

踏上楚国土地的伍子胥,以胜利者的姿态对楚平王鞭尸三百,仇人费无忌、鄢将师已为囊瓦处死,囊瓦也自刎于郑国。

大仇得报,伍子胥露出了绝无仅有的笑声。

吴王论功行赏,孙武为首,孙武却坚请退隐山林,不知所去,沿途将吴王所赠金银全部散给贫苦的百姓。古人之智慧,今日看来,依然高深莫测,令人膜拜。

孙武走了,伍子胥成为相国,伯嚭为太宰。功成名就的伍子胥,也到了物极必衰的一步。

伐楚之后,伯嚭已在吴国站稳了脚跟。羽翼渐丰,在吴国也是独当一面的人物。因此,他对伍子胥虽然恭敬,但毕竟不像以前那样,俨然同伍子胥有了分庭抗礼之势。伯嚭也暗暗生了取伍子胥而代之,独揽吴国朝政的阴谋。

骄傲的吴王以及心怀野心的伯嚭,终于把他逼到了绝路。

伍子胥:一夜白头,别无精彩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攻打越国,战乱中阖闾受伤身亡,死前命伍子胥辅佐少君,并让夫差勿忘杀父之仇。

夫差继任后,打败了勾践,勾践请和,夫差动了妇人之仁,并没有一举杀了勾践灭了越国,伍子胥力谏夫差。此时,伯嚭谗言说尽,夫差听信,赐死伍子胥。伍子胥死前留下遗言:“我死后把我的眼睛挖出来,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我要亲眼看着越国灭掉吴国!”。

历史的佳话就这样批量生产,吴王不听伍子胥之谏言,放过勾践,便有了“卧薪尝胆”,有了情圣范蠡,有了“兔死狗烹”,这一个个神话般的故事,成就了那个时代的另类辉煌。

伍子胥的“遗愿”并没有实现,他的眼睛并没有被悬挂在东门。公元前484年,六十八岁的伍子胥自刎而死。夫差听到其遗言,大怒,便命人把伍子胥的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

吴国亡了,被勾践的“三千铁甲”击败,不可不说是悲剧。但这一切又与伍子胥有什么相干呢?

想当初,孙武临走时,对前来劝导自己的伍子胥说:“您知道天道吗?暑往则寒来,春还则秋至。王恃其强盛,四境无忧,必生骄乐之心。功成而不退,将来必有后患。我不只是想保全自己,并且想保全您。”可惜这番具有远见的话,伍子胥并不以为然。

伍子胥收留伯嚭,重用伯嚭,伯嚭战败时,孙武欲行军令,“伯嚭为人矜功自任,久后必为吴国之患,不如乘此兵败,以军令斩之。”伍子胥求情,孙武说,日后必被其所害。伍子胥之“仁”,造就了一个历史上著名的“小人”伯嚭。

伍子胥,除了留下“一夜白头”的典故,让人感觉不出还有什么精彩。

伍子胥:一夜白头,别无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