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娘是军嫂 张彩英

俺娘是军嫂 张彩英

父母今年86高龄了,依然神清气爽,和蔼可亲。一直以来不知该用怎样一种方式来表达对母亲的感恩之情。 恰逢母亲节到来之际,谨以此文记下母亲俭朴、倔犟、平凡而感人的故事,送上女儿的感恩之情、报达之意!

部队是1958年冬从商丘第六步兵学校迁往青海的,在大山深处扎下营盘,为国防事业开始了两弹一星的研制、发射基地建设任务。

家属们则是于1963年才碌碌续续的搬入西沟,在高原、在大西北的部队大院安了家、立了足,开始了新奇的部队生话。

母亲抱着我领着两个哥哥,跟随着父亲来到了部队,那时我还不满周岁。

当时国民经济水平还很低,物资还很匱乏,生活环境异常艰苦。家属院还未建成,只有几排简陋的平房,安置着从祖国各地随军而来的家属孩子。吃水也得一桶桶的挑,口粮限量。

到部队不足一年,二哥就被突发的洪水吞噬。从此母亲一病不起,落下心病。只要一到黄昏时分,看不到哪一个孩子,就如热锅上的蚂蚁一般焦躁不安、坐卧不宁了。千呼万唤,山边河沿的满营区寻找,直至找到方可罢休。

俺娘是军嫂 张彩英

65年有了妹妹,67年有大弟弟,70年又有了小弟。家里人口多了,生活自然也就困难、紧张、捉襟见肘的日子也就不稀罕了。

那时妈妈的口粮28斤,孩子大的19斤,小的11斤。食用油、布票更是少的可怜,一大家子人仅靠父亲每月六、七十元的工资根本不够开销,不到月底,面桶就见了底。

父母要强,从不给任何人添麻烦,更不会找领导要救济。母亲找到领导,要求寻点活干,以补急需。于是瘦弱的母亲便赶上马车,在营区内拉起了垃圾。每天三四毛钱的收入,一月能挣十元左右的钱,倒也欣喜万分。(那时,一名战士的津贴也只有八元)。

口粮不够,母亲便找不要杂粮的人,买来人家杂面,和细面搭配做成花卷。用玉米面做成发糕,切成蛋糕样块状,让我们吃。现回味还口有余香啊!

两弟弟该上幼儿园了,父母买不起饼干、蛋糕,于是就自己动手做。和面、擀、切、炕、烙做出香甜酥脆的餅干,哄着弟弟们去幼儿园。

69年不足十六岁的哥哥离开家,坐火车去了遥远的乐都工作,母亲则连续又烧了三个冬季的锅炉。青海的冬天异常寒冷,一镐头下去只有一个白点,每天都需用炸药炸开煤堆,再一车一车的往锅炉房里拉。炽热的炉火熏烤的皮肤干裂,汗水和着煤灰在脸上、身上流淌出道道黑痕。寥寥几笔,岂能说出母亲的艰辛劳累。为的只是那每月三十多斤的粮食补助和那区区四十多元钱。

俺娘是军嫂 张彩英

母亲手巧,做的一手好针线活。每年春节母亲便会早早将我们的新衣做好,放在孩子们的枕下。母亲做的衣服合身得体,跟商场买的一样。记得我十一、二岁的时候,妈妈给我和妹妹每人做了两件假领子,粉红的领子上衬上齿状或花瓣状的花边,真漂亮!谁见谁夸。

母亲坚强,再大的压力从未弯过腰。记得1975年夏,小弟和一群孩子玩耍时,被人从小屋上推下,正磕在下面一孩子头上,顿时口中血流如注,舌头断掉三分之二,仅连边上一点点皮。小弟哭嚎着被送入家中,当即送医。母亲苦守九日,不敢丝毫懈怠。不曾想,早上小弟出院,中午大弟又被人从山上滚落的大石击中头部,拳头大的一块骨头凹陷,昏迷不醒。部队医院无法医治,随即转入第四陆军医院救治。父亲带弟弟住院,母亲留在家中照顾我姊妹三人,仍坚持上班(家属厂)。因为再苦、再难生活还得过下去,天大的事也得挺住,为了这个家,为了还未成年的孩子们。

81年底,我刚工作不足一月,就发生了严重的车祸,在我昏迷的那五、六天里,母亲以顽强的毅力支撑着自己,声声呼唤着毫无知觉的女儿,竞奇迹般的将我慢慢唤醒……

我们这个家,动荡不安、事事难料、灾难频发、命运多舛。可是母亲您啊!从未说过一句难,从未抱过一声怨,和父亲相互扶持走过坎坎坷坷、渡过道道难关。

妈妈呀!我多想对您说一句感谢的话,没有您,就没有这个家!妈妈呀!您辛苦了!岁月和磨难化为您一手老茧和满脸皱纹,不易啊!妈妈呀!您受罪了!动了三次大手术,仍毅然决然的为我们摭风挡雨,为儿女们坚守一个避风港湾、一个温暖的家。

妈妈呀!您和父亲风风雨雨六十多个春秋冬夏,如今枝繁叶茂,儿孙满堂,该歇歇了!该享享福了!别再累着了!

张彩英,一九六二年出生,河南商丘人,爱好文学,喜爱诗歌、散文,现己退休,愿广结良缘。

俺娘是军嫂 张彩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