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车春风吹 喜看侗乡变

动车开通后

昔日的贫困山村林溪镇冠洞村冠小屯

如今成为热门的旅游胜地

曾经“养在深闺人未识”的三江春茶

也从深山走上全国各地百姓的茶几

过去在各地辗转打工的农民画家

现今回归故里将侗族农民画传向世界……

近日,笔者因工作需要,再次走进三江,感受动车给侗乡带来的变化。

三江仔对路的不堪回忆

动车春风吹 喜看侗乡变

来源三江扶贫

在去往三江的动车上,笔者与邻座的莫先生闲聊起来。莫先生的老家在三江老堡乡,从高中毕业后一直在外学习、工作,对三江20年来的交通发展有着切身体会。“对于每个在外的三江人来说,以前回家都是痛苦的记忆。”回忆起动车开通前后的变化,他打开了话匣子。

1991年高考之后,莫先生接到一所大学的电话通知,要求他到柳州去面试。当时,他先是通过轮渡过河,在对岸的火车站乘坐“站站停”的慢车,摇摇晃晃五六个小时才到达柳州。后来,他被广西师范大学录取,开学前乘汽车去桂林报到,一路的盘山公路,从三江到融安就花了2个小时,“在爬上坡顶时,因摩擦太厉害,一个车胎起火了,全车人都跑下来。”大学前两年寒暑假回家路上,他还目睹过数次交通事故。此后,他更不愿意乘汽车出入三江,宁愿多走一倍的路程到柳州通过火车转乘。

大学毕业后,莫先生到南宁工作。有一次他和哥哥自驾回老家,尽管当时柳南高速公路已通车,还是花了8个小时才到三江县城。“正是因为交通不便,难进难出,每个从三江‘逃出大山’的人都不想再回老家。”莫先生说,恶劣的交通条件制约了三江的发展,以至于当地的学校想招本地籍贯的教师都变得十分艰难,“一个岗位等了两年都招不来人。”

2014年12月底,随着贵广高速铁路开通运营,三江的交通瓶颈彻底被打破。“从南宁到三江,坐动车只要3个多小时,桂林到三江也就半个小时。”莫先生说,动车开通后,三江迎来了全面发展,就拿房地产来说,几年前每平方米700元的房子涨到了五六千元。

侗寨“百家宴”铺开致富路

笔者犹记得那是2014年12月26日,贵广高速铁路开通运营,一群侗族妇女在三江南站唱起侗族大歌,喜迎动车到来。随着滚滚向前的车轮,一拨又一拨的游客搭着动车来到“世界桥楼之乡”,程阳八寨、侗乡鸟巢、三江鼓楼、丹洲岛等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景点成了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越来越多的贫困侗寨通过旅游增收致富。

动车春风吹 喜看侗乡变

贵广高铁三江南站通车仪式现场

动车春风吹 喜看侗乡变

再次走进侗寨的这一天,笔者见到40多岁的杨爱术正在厨房里忙活,再过两个小时,100多名广东游客会准时出现在寨子,体验侗族传统的“百家宴”饮食习俗,每家负责提供一桌饭菜。腊鱼、酸肉、烟熏牛排、自家种的小白菜……只见她有条不紊地准备着各种食材,每做好一道菜就放进箩筐里。一个小时后,12道菜全部做完。一切准备就绪,她换上崭新的侗族服饰,仔细整理戴在头上的银饰,挑着扁担出门,跟其他七八十名村民一起在鼓楼前唱起“拦路歌”,以最高礼仪迎接游客的到来。

“早上打理茶园,下午准备‘百家宴’和表演,一天下来差不多有200元的收入。”杨爱术说,动车开通后,从外地来三江的游客多了几倍,冠小屯的“百家宴”也打响了名声,几乎成了游客必须体验的旅游项目之一。与之相应的是,火爆的“百家宴”也成了村里的新产业,村民不用外出打工,在家门口就能就业,收入还不低。

三江“侗族百家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石繁成告诉笔者,早在2008年,“百家宴”就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因游客少,每个月也就举办五六场。不过,动车开通后,这种局面就得到显著改变——每个月不少于15场,每个周末都有旅游团队来。

“百家宴”给村民生活带来的变化,也是实实在在的。石繁成说,2017年的国庆“黄金周”,全屯140户人家,光是“百家宴”的分红,每户就近2000元,“今年争取每户人家实现全年增收一万元”。

动车春风吹 喜看侗乡变

百家宴

动车春风吹 喜看侗乡变

三江茶打开大销路

动车春风吹 喜看侗乡变

动车春风吹 喜看侗乡变

三江是广西有名的茶乡,三江春茶名声在外。然而,过去受制于交通不便,三江茶知名度不高,“养在深闺人未识”,销路不广。2014年年底,随着贵广高速铁路开通,涌入三江的游客逐年成倍增长,三江茶开始名声大噪,销路也一下子打开了。

莫保治是三江侗兴源农业发展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种植了160亩高山茶。此前,他开过工厂、做过宝石生意,2013年开始回到家乡种茶。几年来,他深刻感受到交通便利带来的商机:“高铁一开通,客户马上增长了三四成。”

正聊着,莫保治又接到一名福建茶商的订单,赶紧跑到茶场的仓库吩咐工人备货,“300公斤红茶,明天一早发货。”如今,他的客户已经遍布广东、福建、湖南、四川等地,春茶热销时节,订单源源不断。

2017年2月,三江茶城开门迎客,莫保治购买了一个铺面,用于产品展示和客商接待。不到一年时间,他的营业额已达到800万元,比2016年几乎翻了一番。莫保治的销售奇迹只是三江茶发展壮大的一个缩影。2016年,三江全县茶园面积近20万亩,年产干茶超过1.2万吨,产值逾12.5亿元。

站在海拔700多米高的侗寨茶山上,莫保治有更长远的打算。“茶叶种植面积准备增加到1200亩,然后在县城建一个绿茶加工厂,现在正在选址。”他说,长期以来三江茶的附加值低,以后要加强产品的深加工及包装,把每一片茶叶“吃干榨尽”。

此外,包括莫保治在内的不少茶农还把目光瞄准了“茶旅”产业,将高山茶园打造成景区,再建设相应配套的民宿和农家乐,让游客一边观光一边品茶,甚至在山里住上几天。“我们有全生态无污染的茶叶,旖旎的自然风光,极具特色的民族风情,对于外地游客来说,这些都有很大的吸引力。”他认为,不管是农家乐,还是特色旅游,这些都能让游客留下来。

动车春风吹 喜看侗乡变

侗族农民画撬开大市场

动车春风吹 喜看侗乡变

一对男女踢毽子、两只公鸡在斗戏、鼓楼坪里唱情歌、风雨桥上观斗牛、吊脚楼中醉酒人、打谷场上歌声欢……笔者来到三江县城风雨桥桥头的侗族农民画艺术馆,正好遇上几名德国游客被栩栩如生的展现侗乡民风民俗、田园山水的画作所吸引,站在画前挪不开脚步。最终,他们买走了《采茶》《八团桥斗牛》等4幅作品。

打理这个艺术馆的是30岁出头的侗族姑娘杨应溪。2016年5月,三江开通了直达广州的始发动车,每天出入三江的旅客将近3000人次,她从中嗅到了商机。3个月后,她从县城的一家事业单位辞职创业,将丈夫的茶馆一分为二,开了农民画艺术馆,火爆程度超出她的想象,“路过的游客都会进来看看,连大年初一都开门营业。”

杨应溪说,三江农民画历史悠久,早在清朝就出现侗布画,这些农民画构思独特、色彩斑斓、形象逼真、新颖别致,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不过,这些农民画作者大都是忙时耕作闲时绘画,没有形成文化产业。艺术馆成立后,迅速吸引了20多名画师,他们还将农民画从纸上、墙上移到簸箕等竹编上,成为畅销的旅游产品。

吴怀中是一名农民画师,有着30年的绘画经验。不过,2017年之前,他一直在桂林、柳州等地辗转打工,闲时才能提笔作画。如今,他成为艺术馆里的一名专业画师,一幅画卖到上千元。“上个月有5000多元收入,比打工好多了。”吴怀中说,这两年到三江的游客日益增多,如果想买一些作品还得提前订制。

笔者了解到,三江农民画已走向国内外市场,有2000多幅作品被文化部作为国礼送各国使馆收藏,500多幅画被各地博物馆收藏,近两万幅走进多个景区、酒店、宾馆成为装饰品。目前该县共有侗画画家600余人,2017年全县侗画产业总产值达180多万元,已成为侗乡农民居家创业增收的新兴文化产业。

不仅仅是三江享受到动车开通带来的实惠,据统计,2013年以来,广西陆续开通7条高速铁路,三江、阳朔、恭城、桂平等18个县级站首次通铁路或开行动车,极大压缩了县域地区与其他中心城市的时空距离,有效带动了广西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进程。

动车春风吹 喜看侗乡变

动车春风吹 喜看侗乡变

图文:广西日报

部分图片来:县源新闻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