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州驛道考筆記29:送險亭打兒岩大廟山吉陽鋪(作者:李戴)

時間:2014年8月23日15:30-18:13

人員:鍋鏟先生、九天飛凰、二哥、上潼人、高庭貴、李戴

一.送險亭到打兒巖

“馬嘶人語亂斜陽,漠漠連阡水稻香。送險亭邊一回首,萬峰飛舞下陳倉。”張問陶出棧,我們入棧。

過水觀音送險亭(海拔608米),兩棵大柏樹挺立後門之外,左邊有公路通龍進溝及山下,前為民居。人言驛路從現房屋中穿過,後與現G108路合。

行300米許到七曲山旅遊環山路路口。左側為新開路,走新修崇文門、望水亭等,右側路通七曲大廟,為古道所在,為翠雲廊自然保護區核心地帶的開始,第一棵柏樹編號NO.01285,古柏或獨木成林、或連綴成行、或三兩斷續,有行道樹古柏引路,古道路徑大體在現路或稍左坎下,皆上行緩坡。

路左臨坎,右依陡峭蒼翠的鳳凰山,縣誌記:“鳳凰山,縣東十里,群山起伏,狀如飛鳳。”行1裡半到敕法臺路口,敕法臺居鳳凰山頂(774米),為著名道教場所。此程古柏樹樹圍均為3米多,多位於現路左側,右側兩三棵,均砌石坎保護。路上多瀚山商貿城的 “魁星點鬥,金榜題名”、“千載文昌,福澤天下” 廣告標牌,有工程施工隊為臨坎地段加裝護欄,2路公交車、轎車、電瓶車、步行者來往於翠雲廊中。

敕法臺路口稍前,路右側基本是黃板石,當長80米、高丈許的砂岩出現在眼前時,鄉人介紹此為打兒巖。打兒巖原名千佛巖,為什麼在文昌故里還興刻佛教造像呢?參梓潼縣誌《曲山新開三伯佛記》和仇昌仲《杜知縣雕佛打兒巖》得知,此石刻為宋嘉定年間梓潼縣令杜強(仲牛)以佛像朝聖文昌帝君的寓意而倡造。七曲大廟南里許,有岩石名神印。在杜縣令倡導下,經過兩年多努力,在高三丈,長九丈六尺的石壁上,面北雕成一丈六尺大佛三尊,協侍小佛像十一尊,面南雕成千佛小石像,共九層,一三五七九為奇數層,各108個佛龕,每龕九寸見方,寓意陽卦之極數,二四六九為偶數層,每層116個佛龕,每龕六寸見方,寓意陰卦之極數。全石壁有1004尊小佛,寓意千佛朝聖,故名千佛巖。梓潼人覺得神印千佛巖,奇數層小佛合陽數佔乾,主男,偶數層小佛合陰數佔坤,主女。遷之於人口生育,想兒,石子投單數層龕,想女,投偶數層龕。因不少偶合,此千佛巖名氣大增,便成了打兒巖。修川陝路初損,破四舊中全毀,今剩巖壁和地名。

二.至“七曲山”碑

又行1裡許,見兩古柏隔路彼此靠攏生長,枝繁葉茂,在路上成蔭成景。行至石場坪附近,路左右離巖離龕,地勢漸開闊。左有文昌聖境民俗文化體念村,村未建成,收購雕花柱礎等構件不知有幾百。

過石坪場,即為停車場(750米許)。到此,不但路上有大柏樹,右側山中,左側停車場上也有更多的古柏,原來將到七曲山大廟。滿山翠柏中,多為尺許大樹徑,古柏樹徑以路旁為大,一般在米許,測量大者,樹圍3.4米、3.5米,見一高碑,旁立一樹,十來分叉,樹冠30來米。

此碑因刻寫“七曲山”三大字,暫稱七曲山碑吧。其通高4.1米,全寬2米,厚0.4米,高大罕見,由碑座、碑身和寶頂組成。碑座長方新砌,2.73*1.76*0.67米規格,寶頂山形,碑身內寬1.62米,高3.35米,中豎刻“七曲山”三個大字,字徑0.62*0.8米,左刻“首事白啟明、楊遇鴻立”,右刻“光緒乙巳(1905年)三月夔州彭聚星書”。字體方圓皆備,結構舒朗,作者彭聚星為清末民初書畫家,雲陽張飛廟“江上風清”四字是其得意之作。鍋鏟先生介紹,此碑已成文保單位。

問吉陽鋪和文昌聖境坊遺址在何處?蒲定金(60歲)介紹,原來有兩座牌坊,一座在停車場,叫下牌坊,一座在虎兒包下,叫上牌坊,吉陽鋪就在大廟百尺樓前的售票處附近。蒲大爺介紹,江油平武的路叫陰道,而經過梓潼的路叫陽道。梓潼縣令張香海集紳商士民於咸豐八年(1859年)修建文昌聖境坊,並撰寫《七曲山大廟新建南北石坊碑記》和《七曲山文昌廟新建南北石坊記》:因“左右木坊不足觀瞻”,於“南北衝衢建石坊二座,其式仿文廟五嶽朝天坊之形,工堅料實,匠作平安。”

三.七曲山大廟(摘錄整理)

過停車場,G108完全掩映在古柏之中,林中古柏也愈加多。鍋鏟先生介紹,梓潼自古以來注重對古柏的保護,縣令任免交接時,還要點對古柏的數量。

路從古柏蔭中轉,樓向雲峰缺處開。到G108-2040里程標記時,大廟在望,有柏樹位於道路中間,後面也將遇到這樣的樹,謂通木樹。七曲山大廟在梓潼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梓潼縣誌古蹟文苑等部分,七曲大廟篇幅近半。

七曲山,主峰海拔851米,驛路海拔超800米,路七折名七曲山,朝九折潼江謂九曲山,文昌帝君在焉,名大廟山,“地聯秦關,路當蜀扼”,“千里天府,此為屏障”, 翠柏森,路徑幽,山風吹過,綠浪滾滾,林濤呼嘯,偉奇壯觀,為翠雲廊西線重要節點。梓潼八景中,其佔三景:七曲曉嵐、晉柏穿雲、飛霞仙洞。 古往今來,以文昌七曲等為題詠歎者,難計其數。

七曲村1組蒲定金(60歲)介紹,吉陽鋪的位置在魁星樓前、售票處附近(海拔810米許)。七曲山大廟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佔地1.3萬多平方米,建築面積達0.6萬多平方米,保護區面積21.3萬多平方米,有元明清三代古建築23處,是研究古代寺廟建築的重要實物標本,有“古建博物館”之稱。因處於古蜀道之上,歷受兵燹影響,寺廟毀了又建,建了又毀。

考吉陽之名,西晉元康八年(298年),已有“百頃鄉吉陽裡”之稱,以後各代基本有吉陽裡建制。

G108路穿廟而過,把大廟一分為二。廟以明代建築為主體。盤陀殿為元代建築,桂香殿、天尊殿、風洞樓、百特殿、家慶堂、啟聖宮、關帝廟、望水亭、觀象臺、晉柏石欄等10處為明代建築,百尺樓和文昌正殿原為明代建築,清代重建,其餘建築為清代和民國建築。梁思成評價:“四川梓潼縣西北七曲山,山頂柏林中文昌宮,殿堂多座,為明代所建。其中天尊殿在院內最高處……殿營建年代文獻無徵,其結構樣式,當為明初或明中葉所構也。”

整個建築群以魁星樓(百尺樓)、文昌正殿和桂香殿三大主體建築物為依託,坐東向西,其它建築依山取勢,不講對稱。右側南面有風洞樓、家慶堂、天尊殿、觀象臺等,左側北面有關帝廟,由山門、拜廳、正殿組成一個封閉的院中之院。隔路西側有元代磐陀石殿、明代應夢仙台、晉柏石欄等。在整個建築群中,魁星樓雄偉,文昌正殿威嚴、桂香殿典雅、天尊殿精巧、盤陀殿古樸,既像人間王府,又似天上宮闕。

“古柏森森是聖地,眾生芸芸仰文昌。”廟中塑像200餘軀,宋明鐵鑄像13軀。文昌帝君為梓潼特產,有關文昌諸神,主要供奉在“日”字形主體建築種。魁星樓三重簷歇山頂,有匾“帝鄉”,二樓有4米餘高的魁星,掌管科舉考試,赴考者或家長常祭拜之,清雍正四年(1726年)燒燬後重建。文昌正殿單簷歇山,明初蜀王朱椿撥銀萬兩敕建,清雍正十年重建(1732年),正位文昌,司人間祿籍,香火旺盛,像通高4.7米,由萬餘斤生鐵鑄造而成,文革中被“革命”而不得。另有鐵像8尊,像後均有鐵鑄銘文,系崇禎元年(1628年)鑄造。文昌兩旁有天聾地啞。桂香殿內有鐵鑄坐像文昌,像前鐵鼎為弘治十年(1497年)鑄造,另有2米高的鐵鑄鏤空花瓶、清代石刻和壁畫,柱有側角,一內柱鏤空盲雕佛像,殿前4株丹桂,相傳為明初所植。瘟祖殿為懸山式,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重建,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改建,文昌出行時,要抬瘟祖在前“開路掃蕩”。白特殿和風洞樓上下一體,明洪武八年(1375年)建,下為白特殿,殿中文昌騎馬頭、騾身、驢尾、牛蹄的白特神獸,此地常為汽車開光場所。上為風洞樓,內張獻忠像,為1987年重塑。家慶堂於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補建,內供文昌五世同堂閤家歡慶的塑像。天尊殿為最高處,為建築群中的佼佼者,梁思成曾詳評其殿,左三宵娘娘殿、藥王殿,右谷王殿、牛王殿,前院有八卦井,俗稱觀象臺。關聖殿,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重建,殿中關羽泥塑,高5米,為關羽造像佳品,拜殿系咸豐十年(1860年)重修。靈官樓橫跨川陝公路,1964年拆,2000年重建。磐陀石殿為元代建築,拜廳為道光二十年(1840年)重建。晉柏亭,萬曆修,道光年間重建。應夢仙台為清代重建,傳說唐玄宗在此石上小憩,夢“安史之亂已經平息”,待他到成都天回鎮,果然探馬報安史之亂已平息,玄宗回長安,追封張亞子為“左宰相”。望水亭為明代建築,傳說張亞子為救母借水淹許州,在此做法放水收水,今在環山路上新建有望水亭。雷神廟為重建廟,位於西北峰,晉代曾建有善板祠,將張亞子作雷神供奉。

考大廟歷史,初建於東晉(又說秦漢),原為雷神廟,初名善板祠,前秦姚萇擴建為張相公廟,後鄉人改為張亞子廟。唐玄宗封張為左宰相,唐僖宗封其為濟順王,敕廟名為七曲寺,宋亦封王,改名為靈應祠,以王宮格局重建,元仁宗封為文昌帝君,敕廟名為“文昌宮”,明末張獻忠在此大敗明軍,認文昌廟為家廟,改名“大廟”。張獻忠發銀五萬兩,夫數千,重立梓潼廟。今天所見的佈局和風格,仍然沒有改變張獻忠立為太廟時的格局。

四.經虎兒包到土匪站

靈官樓橫跨川陝路,自樓下過大廟土地埡後,路一直行於人少居住的山頂、山腰。遇七曲村1組蒲永貴(88歲)、蒲定金(60歲),他們介紹,七曲山有兩個牌坊(文昌聖境坊),下牌坊在老停車場(七曲山碑)附近,上牌坊在虎兒包下,吉陽鋪在大廟售票處附近,古代石板路過大廟後,在現路左側沿大廟圍牆走,到七曲山環山路口叫土匪站。

過土地埡,路行現路之左,左七曲山峰,上有土地廟,右臨坎,下有十餘戶人家。僅裡餘,就到虎兒包。古柏傲立山嘴上,秀過千樹,此地或稍近當為文昌聖境坊上(北)牌坊遺址所在。

過虎兒包後,路又行2裡許到環山路口,即土匪站,有歷程標記G108-2038。其間右側東面有兩個吳家灣和七曲水庫,左側南面又歡喜嶺和吳家梁,柏樹樹圍多為3米餘,大者近4米,NO.08126號柏樹少半幅鐵枝無葉,樹圍達4.75米,為路邊最巨者。夜宿七曲山歡喜嶺觀景臺,西北風景盡收眼底,3時夜雨,6時天曉,紅霞半天,宏仁、豢龍、許州方向雲霞蒸騰,群山、潼江、村莊、百頃壩均半掩其間,宛若仙境。

(李戴於2014年8月26日記)

綿州驛道考筆記29:送險亭打兒巖大廟山吉陽鋪(作者:李戴)

綿州驛道考筆記29:送險亭打兒巖大廟山吉陽鋪(作者:李戴)

綿州驛道考筆記29:送險亭打兒巖大廟山吉陽鋪(作者:李戴)

綿州驛道考筆記29:送險亭打兒巖大廟山吉陽鋪(作者:李戴)

綿州驛道考筆記29:送險亭打兒巖大廟山吉陽鋪(作者:李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