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昭杀死曹髦后是如何善后的?

淡定来了


曹魏少帝曹髦被杀是一个意外事件,并非司马昭所谋划。所以,当司马昭听到消息后也大吃一惊,手中的东西都掉到了地上,司马昭忧心地说:“天下其谓我何?”

有人说司马昭在演戏,因为曹髦死了他心里其实挺乐,嘴上故意那么说,但其实,司马昭的第一反应是真实的,他的确很吃惊,并且很忧心。

这是因为,一个在位的皇帝,无论出于什么原因却这样血淋淋地倒下了,自古以来都还没有发生过几次这样的事,对于这件极为罕见的事故,司马昭必须立即做出交代,做好善后工作。对此,司马昭走了以下四步棋,较好地处理了善后的各项工作:

一、赶紧找个替罪羊“顶雷”

司马昭得到消息后不敢怠慢,立即召集百官商议如何处置。众人面面相觑,既惊又惧,说不出所以然来。

司马昭认为尚书仆射陈泰主意最多,想听听他的看法,为此专门派陈泰的舅舅荀顗带着车去请陈泰。

陈泰到了,司马昭着急地问他:“该怎么办?”陈泰对司马昭说:“只有腰斩贾充,以谢天下。”

曹髦被杀时贾充是“现场总指挥”,故尔陈泰这样说。但贾充是名臣贾逵的儿子,司马氏父子的铁杆粉丝,双方还有姻亲关系,司马昭难以决判。

司马昭沉吟半天,对陈泰说:“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陈泰两手一摊:“没了!”但司马昭还是舍不得杀贾充,想到最后,决定把罪责归到直接动手的成济头上。

司马昭上报郭太后,郭太后同意这个意见,遂将成济斩首,夷三族。可怜成济,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替主人立下大功,却招来灭门之祸。

二、公开曹髦“罪状”以引导舆论

杀了成济,仍然难平震荡,除了司马昭倍感压力,郭太后那边压力也不小。

这时因为,当初曹芳被废,司马师曾想立曹据为帝,郭太后不干,非要弄来个曹髦。现在事情已经发生了,郭太后于是下了一份诏书,重点是历数曹髦的罪状,为司马昭、同时也是为自己做开脱。

在这份诏书中,郭太后说她当初援立东海王之子曹髦,考虑他是魏明帝的后嗣,又见其喜好书疏文章,以为他能成为大才。不想曹髦他性情暴戾,而且越来越厉害。

郭太后说,她曾多次呵责曹髦,结果没有起到作用,反而致使曹髦对她产生怨愤,听信了一些丑逆不道的诬谤之言,从此两宫隔绝。

郭太后还说,曹髦平时所言所行不可忍听,承担不了天下重任,她曾秘密地告诉大将军司马昭,但司马昭认为他还小,可以改正,应该给他机会。但是,曹髦此儿忿戾成性,越来越甚。

郭太后进一步“爆料”,说曹髦曾举弩向着她住的永宁宫遥射,嘴里念念有辞,说什么最好射中的我脖子,后来有箭支堕落在我的面前。郭太后说她把这件事告诉了司马昭,认为不可不废了曹髦,前前后后说过数十次。

于是,曹髦自知罪重,便图为弑逆,拉拢贿赂郭太后身边的人,偷偷给她下毒,后事情败露,便纠集人想到这边来杀她,同时到外面再杀司马昭,呼侍中王沈、散骑常侍王业、尚书王经,拿出事先写好的黄素诏,告诉他们即日施行。

这份诏书有点通告天下的意味,描述了事件的整个过程,也历数了之前曹髦犯下的罪恶,包括用弩射郭太后、买通左右给郭太后下毒等骇人听闻的事,只是当事人已死,事情的真伪无从考证。

三、厚葬曹髦以安抚“拥曹派”

如果真像郭太后诏书所写的那样,曹髦不仅死有余辜,而且死后也要被清算,这引起那些曹魏老臣们的不安。

郭太后诏书中说,把曹髦以平民的身份安葬,这其实就是清算之一。诏书下达后,太傅司马孚、大将军司马昭、太尉高柔、司徒郑冲等人又领衔给郭太后上疏,请求以厚礼安葬曹髦。

这份群臣的上疏说:“高贵乡公肆行不轨,几危社稷,自取倾覆,人神所绝,以民礼葬之,也符合旧典。然而,臣等深感您仁慈之心,虽说有春秋大义,但仍然哀矜伤悲,故恳请加恩以王礼葬之。”

郭太后和司马昭应允,于是把曹髦以安葬王者的礼仪葬于洛阳西北30里的瀍涧之滨。出葬那天仅有车数乘,不设旌旗,十分低调,但毕竟“规格”与平民不同,这让一些曹魏老臣、尤其是心里仍倾向于曹魏的一些人感到了宽慰。

四、另择一个“安分”的皇帝

曹髦已死,国不可一日无君,现在必须马上考虑的是由谁来接任曹髦。

这一次郭太后不再发表意见了,交由司马昭与公卿商议,经过大家的讨论,觉得燕王曹宇之子常道乡公曹奂比较合适。

曹奂出生于曹魏正始七年(246年),当时14岁,也就是说魏明帝曹叡去世7年后他才出生,但他的辈份却不低,因为他的父亲曹宇是曹操的儿子,曹奂是曹家的第三代,被封为常道乡公。

曹奂的父亲曹宇是环夫人所生,环夫人还生下了著名的神童曹冲,曹奂是神童曹冲血缘最近的侄子。

曹魏甘露五年(260年)6月,曹奂由邺城来到洛阳,拜见郭太后,当天便在太极前殿继位。

与曹髦相比,曹奂要安静得多,他既不去太学、辟雍找人探讨学问、吟诗作赋,也不与郭太后闹别扭,整日就呆在深宫里,过一天是一天,这当然是司马昭乐意看到的。

曹魏少帝曹髦被杀,无论出于什么原因,都是一件政治上的地震,但通过以上四步棋,司马昭较好地处理了这件事,善后工作还算不错,所以政局没有因此发生太大波动,在这个过程中,与司马氏一家关系密切的郭太后起了关键作用。

这个郭太后,不是魏文帝曹丕的那位“郭女王”,而是魏明帝曹叡的皇后,魏明帝死后,曹爽一伙把握朝政,郭太后受排挤,在那种艰难情况下,司马懿主动与郭太后一家接近,双方结成亲家。

司马懿这种“冷灶烧香”的政治眼光,为司马氏一族争取来一个强大的、不可替代的盟友,以后遇到一些不好直接出面干的事,都由郭太后发话,避免了很多麻烦。


南门太守


不论《龙吟虎啸》怎么洗白,司马三父子都是标准的乱臣贼子一家人。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杀了政敌曹爽等人全家,架空了小皇帝曹芳。司马师更进一步废了皇帝曹芳,与太后妥协另立曹髦为帝。司马昭再升级,指使手下杀了皇帝曹髦。

自古以来弑君放在桌面上都是大罪,如何善后呢?自古以来的方法也不过三条:

1、表示沉痛哀悼,大呼意外!自己承认没有保护好皇帝。

2、语重心长的说,其实皇帝最近表现不好,过错很多,早就不称职了!

3、将亲手杀了皇帝或直接导致皇帝致命的家伙及族人杀了!

配合上述三条,各位大臣纷纷点头,满脸哀愁。这时候有还理智的人站出来,咱么需要尽快研究新皇帝的人选呀,这是国家和百姓的头等大事...

曹髦之死的处理就是这个套路。

司马昭先把躲在家里的尚书左仆射陈泰给逼出来,征询意见。陈泰要求杀了贾充。这个是司马昭不能接受的。

一番讨论之后,以太后名义下了诏书:“曹髦当皇帝以来,不思进取,没有责任心,经常搞一些违反国家制度的事情。对我这个太后也不尊重,还还害死我。这种忤逆行为,早就想废了他。没成想他自己闹,丧了命。就此把他废为庶人。但大臣们对他都有感情,也有包容,多次建议厚葬。那就以王之礼安葬了吧。"

同时司马昭下令将凶手了成济的三族都杀了,以昭告天下,他是杀死曹髦的凶手,已伏法。

在这场大戏中,还有一个有趣的人,就是司马懿的兄弟司马孚。假惺惺跑出来抱着曹髦的尸体说:我来晚了,陛下被杀是我的错呀...

演出结束。新的傀儡曹奂来了


几苇渡


曹髦有可能是曹操后代当中最优秀的,当初曹叡无子,如果将皇位传给曹髦,恐怕就不会有司马懿篡权的事情了。曹髦也是曹操后代当中最有种的,尽管自己被司马昭架空,仍然义无反顾的率领随从在夜里偷袭司马昭,最后被人当场杀死。那么司马昭杀死皇帝曹髦后是怎么妥善处理这件事情呢?曹髦为什么会出此下策,做以卵击石的举动呢?让我来给大家分析一下。

自从高平陵政变后,司马家族逐渐控制了朝廷。司马师不满当初曹爽控制的傀儡皇帝曹芳,于是上书要求废黜曹芳,立彭城王曹据为皇帝。而郭太后则坚持要立高贵乡公曹髦为皇帝。实践证明,郭太后的眼光还是不错的。为什么呢?

曹髦太聪明了,以至于人称“小张良”的钟会在私底下都称赞他:

才同陈思,武类太祖。意思是说,曹髦的文采比得上曹植,武略比的上曹操。钟会的话一点都不夸张,曹髦不但学问造诣很深,而且胸中多韬略。

曹髦经常与大儒和名士探讨经学和玄学,在讨论中,曹髦总能发表出自己独特的见解,驳倒对方的观点。曹髦在玄学上提出的疑问,当时的许多名士都回答不上来,以至于大家都称曹髦为颜回在世。

曹髦曾经两次试图夺权,第一次差点成功,第二次丢了性命。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曹髦即位后的第二年,毌丘俭、文钦就在淮南起兵,反对司马师专权。司马师亲征淮南,采用坚守不战的策略,最终叛军军心涣散,纷纷逃窜,司马师率军掩杀,经过激战,毌丘俭战死,文钦逃往孙吴。但是司马师在战斗中受到惊吓,眼疾发作,仓促病逝于许昌。临死前交代,将大将军之位交给司马昭。

曹髦为了夺权,下旨让尚书傅嘏率六军还京师,司马昭镇守许昌。此时钟会看出了曹髦的计谋,于是建议司马昭上书皇帝,要求带兵回洛阳。钟会和和傅嘏也上书请愿,最终司马昭亲率大军返还,无奈,曹髦只能认命司马昭为大将军,督管内外诸军。

曹髦不甘心被司马昭架空权利,曾经愤愤的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他不愿像当年的汉献帝刘协一样,窝囊的生活一辈子。于是选择了铤而走险,于公元260年5月初六夜里,发动兵变,亲自领兵去刺杀司马昭。

曹髦带的兵很少,只有冗从仆射李昭、黄门从官焦伯等召集来的数百人而已。临行前曹髦找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商议,大家都不同意皇帝冒险,但是曹髦决定玉石俱焚,拼死一战。而侍中王沈和散骑常侍王业则背叛了曹髦,向司马昭报信。

曹髦带着士兵冲击南门,中胡军贾充领军前来阻截,曹髦亲自执剑拼杀,士兵们都不敢上前阻拦,眼看要败。这时太子舍人成济问贾充说:该怎么办?杀还是不杀?贾充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你说呢?于是成济一矛扎死了皇帝曹髦。

曹髦死后就很难办了,司马昭吓得面无表情,急忙找众大臣商议。大臣陈泰气的吐血而死,司马昭的叔叔司马孚则俯身趴到曹髦身上嚎嚎大哭,司马孚是个忠臣,终其一生都以魏臣自居,虽然司马炎最后篡权,但是司马孚直至死也不承认自己是晋臣。

没有办法,司马昭找来郭太后,逼着以郭太后的名义来栽赃曹髦。郭太后下昭:

当初立曹髦为皇帝,是考虑到他好诗文,假以时日能够成为明君。谁知道曹髦性格暴虐,阴戾顽劣,于是我和大将军司马昭商量着要废了他。他于是贿赂我身边的人,想要毒害我。还让士兵朝大将军的宫殿射箭,自己也混迹于士兵当中亲自指挥,最后被人杀死,这岂不是上天要惩罚他吗?这样的人只能废为庶民,以民礼葬之。

就这样,司马昭的手下杀了皇帝曹髦,最后还以太后的名义给曹髦泼脏水。

大家都知道事情的真相,以至于多年后王导给晋明帝讲述当年司马懿夺权以及司马昭杀死曹髦的事情,晋明帝都不敢相信,趴在床上自问:像这样得来的皇位怎么能长久呢?我真为自己的祖上感到耻辱呀!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曹髦是个非常聪明的皇帝,曾经在司马师病亡时谋划夺权,但是被钟会看破,没有成功。最后忍受不了司马昭的专权,毅然率兵反抗,在战斗中被人杀死。司马昭为了掩盖弑君的罪行,以太后的名义诬陷曹髦,最后废曹髦为庶民,以民礼安葬。曹操如果泉下有知,会有什么感想呢?


每日趣评


曹髦是公元254年被迎立为帝的,他越来越不满司马昭的专权,于是在公元260年的五月,召侍中王沈、散骑常侍王业、尚书王经,他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我不能坐等被他废黜,我打算和你们一起去讨伐他!

王经说:司马昭专权很久了,朝中的大臣都听他的,您的宿卫兵力这么少,怎么能跟司马昭抗衡呢?曹髦说:我主意已定,死又何妨,再说我们并不是一点胜算也没有呢。王沈和王业转头就去告诉了司马昭,还叫王经一起,而王经没同意。

曹髦拔着剑,登上了辇车,带着宫中的宿卫和太监们冲出了宫门,司马昭的弟弟司马伷是屯骑校尉,在东止东门遇到了曹髦,曹髦身边的人呵斥他们,司马伷的兵士都跑光了。

中护军贾充率军在南面宫阙迎战曹髦,曹髦亲自上阵杀敌,很多人都往后撤,曹髦毕竟是皇帝呀,眼看着贾充军将要打败了,成济就问贾充:现在事情比较紧急,您说应该怎么办?

贾充说:司马公养你们这么久,就是为了今天呀,还有什么好问的呢?成济就用长戈杀死了曹髦。太傅司马孚,也就是司马懿的弟弟,司马昭的叔叔,把曹髦的头枕在自己的腿上,放声大哭说:陛下被杀,完全是我的罪过呀!

司马昭就召群臣来讨论这个事情,尚书左仆射陈泰不来,陈泰是陈群的儿子,司马昭就让陈泰的舅舅荀顗去请他来,荀顗是荀彧的儿子,陈泰不得已入宫。司马昭就问:陈泰,你看这个事情应该怎么办?

陈泰说:只能杀掉贾充,才能谢罪于天下。司马昭考虑了很久说:你还有其他的办法没有?陈泰说:我没有其他的办法了。司马昭也不说话了,陈泰因为过于伤心,不久之后吐血则死了。

司马昭就让郭太后下旨,列举了曹髦很多不当的做法,将曹髦贬为庶人,用一般平民的葬礼安葬他,司马孚、司马昭、高柔请求以王礼来安葬。之后王经被杀,成济兄弟被诛三族。司马昭立曹操的孙子,燕王曹宇的儿子曹奂为帝,史称魏元帝。


历史简单说


曹髦刚烈的拼死一搏,还是给司马昭造成了很大麻烦。司马昭不得不将杀曹髦的成济诛三族,并暂停了魏晋易代的进程。蜀汉的灭亡也与曹髦之死密切相关,司马昭为建立功业重启司马家取代曹魏的进程,才发动了灭蜀之战。

(曹髦)

甘露三年(258年),司马昭平定淮南三叛中的第三叛诸葛诞之乱,基本扫清了反对势力,司马家取代曹魏的进程看起来已经不可阻挡。

甘露五年(260年),刚烈的傀儡皇帝曹髦显示出血性的一面,率领自己能够掌握的少量宿卫奴仆去进攻司马昭府邸。各路兵马对弑君还是很有疑虑,面对皇帝曹髦亲领兵马多不敢战。司马昭的心腹中护军贾充才止住了形势,贾充指使太子舍人成济弑杀了曹髦。

曹髦被杀后,司马昭威逼郭太后下旨大大贬低了一番曹髦,但弑君也给司马昭造成很大的舆论压力。像司马家的死党,出身于颍川陈氏的陈泰(陈群的儿子)就强烈要求诛杀弑君的贾充以谢天下。可见即使司马氏集团内部,弑君也造成了很大的反对声。

司马昭不得不将杀曹髦的成济夷灭三族。成倅、成济兄弟被杀时,不服罪光着身子跑到屋顶大骂司马昭,被军士乱箭射死。可怜成济对司马家忠心耿耿,甚至做了弑君的恶人,最终的下场却是被司马昭灭族。

(成济)

曹髦被杀后,司马昭出于舆论压力,也不得不暂时停止了篡位的进程。景元四年(263年),司马昭在客观条件并不成熟的条件下不顾多数人反对发动了灭蜀之战,就是为取得功业继续篡位进程。可惜虽然司马昭冒险的灭蜀之战大获成功,之后重新开始了篡位进程,但司马昭自己没彻底走完篡位程序就死了,把西晋的开国皇帝之位让给了儿子司马炎。

(司马昭)

曹髦以自己的性命,还是换得曹魏政权名义上多延续了几年寿命,也让司马昭至死没做上皇帝,同时也意外导致了蜀汉的灭亡。


仁勇校尉


自古弑杀帝君者,其罪至大,即便取而代之自己称帝,也难免遭到天下人的反对,比如王莽,篡汉自立之后最终还是被反对者杀死,到曹操这里就学精了,所以终曹操一生也不敢杀了汉献帝自立,而是玩起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手段,而曹丕在逼迫汉献帝禅位之后也不敢杀了汉献帝,后来司马懿和其子孙也学曹操的手段,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控制了曹魏皇室,但是曹髦这个硬茬却不甘被司马家控制,喊话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振臂一呼就要带领宫人杀了司马昭,这种鲁莽的行为让他付出了代价,被司马昭的手下杀了个干干净净。


曹髦敢带人来灭他,这是司马昭没有想到的,而曹髦被他的手下人干掉,也是司马昭没有想到的,要知道这个时候的曹家人的势力还是很大的,司马昭知道这下子是被动地捅了娄子了,也是吓得魂不守舍手足无措,立即召集亲信商议如何处置,但众人面面相觑,没啥好办法,司马昭认为尚书仆射陈泰办事能力很强,于是赶紧把他请来问询,陈泰说:“只有腰斩贾充,以谢天下。”

陈泰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曹髦被杀时贾充是现场总指挥,但是贾充这个人对司马昭又非常重要,而且双方还有姻亲关系,司马昭无论如何都不想杀了他,又问陈泰还有没有其它办法,陈泰说没有了,不过司马昭还是找了个替贾充而死的替罪羊,这个人就是成济,成济这个人算是司马昭的家将,当然职位不算高,但是对司马家还是很忠心耿耿的,但司马昭觉得他是个小人物,而且他是杀死曹髦的实际执行者,就拿他来做挡箭牌了,司马昭让人将成济斩首并灭其三族。可怜成济这个忠心耿耿的家将,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替主人排忧解难立下大功,没想到却招来灭门之祸。



但这些都还只是司马昭的处理办法,要想平息曹氏家族和满朝文武大臣的愤怒,还需要曹髦本方的人站出来说话,于是司马昭就请出来郭太后,郭太后是魏明帝曹睿的皇后,这个时候最有发言权,当年曹爽专政的时候,郭太后曾经被软禁在中宫,而由于司马懿当年发动高平陵之变,杀了曹爽等人解放了他,并且把她抬到了很高的位置上,所以郭太后对司马家还是很感恩戴德的,这个女人在司马家掌控朝廷以及后来登基的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如果说曹操掌控朝廷利用的是汉献帝,是挟天子以令诸侯,那么司马家掌控朝廷利用的就是郭太后,是挟太后以令诸侯,所以司马家将曹家的皇帝换了一茬又一茬,就因为郭太后是个不可动摇的存在,从这里看,就不得不佩服司马懿的远见卓识。



在本文所讲的曹髦去杀司马昭反被杀这件事上,郭太后之所以最有发言权,也是因为当初立曹髦为帝还是郭太后的主意,所以这件事发生之后,郭太后的话最管用,于是她就下了一份诏书,重点是历数曹髦的罪状,为司马昭、同时也是为自己做开脱,当然,这份诏书是不是司马昭的人执笔写成的,我们就不知道了。


在这份诏书中,郭太后说她当初之所以援立东海王之子曹髦为帝,是考虑他为魏明帝的后嗣,又见他勤奋好学,以为他能成为大器。没想到他性情越来越暴戾,不但多次教育他没有结果,还招来了他的怨恨,两宫之间渐生嫌隙,郭太后也曾经私下和司马昭商量废掉曹髦,但司马昭没有同意,而曹髦却变本加厉,表现越来越不像话,还派人偷偷给他下毒,幸亏被发现得早等等,所有的话语无一不是为司马昭和自己开脱。

既然郭太后都这样发话了,曹家人和满朝文武大臣还有什么话说?只好叹息几声就此作罢。司马昭还下令厚葬曹髦,表现出自己无比的大度,那态度摆明了是给大家说你看这家伙想过来杀我,但是不小心被别人搞死了,我不但不生他的气,现在还要厚葬他,我是不是做到仁至义尽了?你们谁还敢有屁话?


科普大世界


曹髦继位

在曹髦的前面是

曹芳,一个当了十多年皇帝,曹芳有心铲除司马师,却有心无胆,最终事情泄露,害得李丰,夏侯玄等人送命,自己也被司马师废除。

事情败露的经过是:曹芳私下经常找中书令李丰密谈,引起司马师警觉,曹芳也曾有机会对司马师下手,却不敢发动;夜长梦多,事情终于传到司马师耳中,司马师便把李丰找来质问然后杀掉,随机发动废除曹芳的政变。

在曹髦继位时,也有波折,当时司马师想选彭城王曹据继位,但是郭太后(魏明帝曹叡的皇后)因为辈分问题而不同意(曹据是曹叡是父辈,他若当了皇帝,郭太后肯定当不成太后了),坚决要求选择晚辈高贵乡公曹髦,司马师也做了妥协,最终同意。

曹髦继位时,举止得体,例如进宫之时,他按照臣子的礼节来。他坐车抵达宫外之时,群臣向他跪拜,他也要回拜时,负责礼仪的官员提醒他可以不用拜,他说:“我现在还是人臣,臣子之间应该回礼”,于是回拜;等曹髦进入止车门(从这门开始,非皇帝不能乘车)时,大家让曹髦换乘皇帝专用的车进入宫殿,曹髦说:“是郭太后征我来的,我还不知道要发生什么事。”于是他步行入宫,按照臣子的礼节拜见郭太后,获得策封后,才举办登基仪式。

当时,所有的大臣都很看好曹髦(比曹芳强多了),欢欣鼓舞。

按《魏氏春秋》的记载,曹髦举办了首次朝会时,司马师是没有参与的,他私下去问参与了朝会的钟会:“新皇帝为人如何?”钟会回答说:“才华可比陈思王(曹植),武略可比太祖(曹操)。”司马师感慨说:“如你所言,这是社稷之福啊!”

公(曹髦)神明爽儁,德音宣朗。罢朝,景王(司马师)私曰:“上何如主也?”钟会对曰:“才同陈思,武类太祖。”景王曰:“若如卿言,社稷之福也。”

当然,从后事来看,司马师可谓口是心非。


韬光养晦

就在曹髦登基的第二年(255年),镇东将军毌丘俭、扬州刺史文钦在淮南发动叛变,抗议司马师废立皇帝,要求拥护曹芳恢复帝位。

司马师当时身体欠佳,但仍然抱病出征,击溃毌丘俭,文钦被迫投吴,战后,司马师也在许昌逝世。

班师后,曹髦也没有机会趁机发难,他还是认可了司马昭的地位,给司马昭下诏褒奖,让他担任大将军,录尚书事。

此后,曹髦表现出低调的姿态,谦虚,谨慎,国家大事全部交给司马昭,自己平时的时间就是读书学习,还时不时找一些名士一起开“座谈会”,到太学找博士们研究经学问题。诸如此类,曹髦所为都是为了麻痹司马昭,让他对自己放松警惕。

同时,曹髦是以外宗入继大统,在朝廷之中并没有亲信,他想做的是,从陪侍的大臣中挑选亲近自己的人,便于谋划大事。


事败身死

甘露二年(257年),诸葛诞在淮南宣布反叛,司马昭出征讨伐,曹髦也随其后(被胁迫),进驻项城。经过大半年的围城战,以诸葛诞败亡而结束。

班师后,曹髦仍然礼贤下士,一直到甘露五年(260年),他认为时机成熟,突然发动政变,率宫内的步卒杀向大将军府。

发动之前,曹髦跟乃召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商议,结果王沈、王业转身就去大将军府通风报信去了。

曹髦率军进军途中,司马昭的弟弟屯骑校尉司马伷率军阻止,曹髦让左右人大声斥责,司马伷的士兵都纷纷退散。

随后,中护军贾充率军阻挡曹髦,曹髦持剑大声斥责中护军士兵:“放下武器!”士兵们看到是皇帝,都乖乖的放下武器,贾充眼见事情紧急,便把部将成倅、成济兄弟喊来:“养你们这么久,就是为了今天,你们该怎么做,不用我说了吧?”成济自然心领神会,操持长戈,直奔曹髦,一把将曹髦刺下车来,当场身亡。在场的人都惊呆了。


司马昭善后

太傅司马孚(司马昭的叔父)赶往现场,抱着曹髦的尸体痛哭,司马昭则躲在大将军府不敢露面,虽然贾充帮他解决了危机,但是如何善后,又成了难题。

司马昭派人去请尚书右仆射陈泰来商议,陈泰拒绝,于是又让陈泰的舅舅荀顗去请,陈泰这才去见司马昭。司马昭在密室里,向陈泰请教善后事宜,陈泰说:“诛杀贾充,以谢天下”。司马昭听了,非常为难(贾充是司马昭心腹),又问:“再帮我想第二个方法吧。”陈泰冷冷回道:“这是唯一的方法,没有第二种。”司马昭才不说话了。

后来,司马昭仍然为了保全贾充,选择让成济兄弟服罪,于是派人去捉拿成济兄弟。

可怜了成济兄弟,以为杀了曹髦能换来高官厚禄,没想到却是杀身之祸。当捉拿他们的军队抵达他们住处后,成济兄弟二人不肯就范,脱光了上身,赤膊爬上屋顶,大声咒骂司马昭不得好死,士兵则用弓箭将他们当场射杀。

尚书王经坚持站在曹髦这一边,事后,被灭三族。

满宠的孙子满长武,负责守卫阊阖掖门,事变之时,司马幹(司马昭的另一个弟弟)和参军王羡想要通过此门,被满长武阻拦后劝离。事后,满长武被弹劾免官,在审问的时候被活活打死。


最后的事,当然是宣布曹髦的“罪状”和拥立新皇帝了。

经过司马昭联合太傅司马孚、太尉高柔、司徒郑冲一同上书郭太后,“痛斥”曹髦的种种行为不端,废除他的皇帝称号,恢复成高贵乡公,然后用王的葬礼置办后事。

实际上,“葬高贵乡公于洛阳西北三十里瀍涧之滨”,当时送葬的车辆寥寥无几,途中有大批围观的百姓,送别哭泣。

司马昭又通过郭太后,选择常道乡公曹璜继位,曹璜改名曹奂,他是曹魏帝国最后一任皇帝。


有一说一谈历史,无偏无倚话苍生。

欢迎喜欢三国故事的朋友关注我。


浔阳咸鱼


其实,司马昭也不想弑杀曹髦,他原计划应该是按部就班地篡夺天下。司马昭料不到,曹髦会以卵击石。



甘露五年(公元260年),曹髦深感“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决定先下手为强。他纠集数百毫无战斗力的僮仆就想除掉权倾天下的司马昭。

当时,司马昭早已得到曹髦行动的消息,所以准备很充分。曹髦首先遇到的是司马昭之弟司马伷,司马伷敬而远之,躲得远远的。曹髦自然不能被司马家人所杀。

之后,曹髦遇到司马昭头号走狗贾充。贾充可不管三七二十一,叫成济把曹髦往死里干。曹髦那几百僮仆也许兵器都没碰过,哪里是司马昭手下对手。因此,曹髦被轻松解决。



曹髦挂后,司马昭赶忙召集党羽商讨善后处理事宜。有个叫陈泰的大臣建议诛杀贾充,以谢天下。司马昭当然不肯,不然谁还跟自己混。

经过一番商讨,司马昭还是用古老的办法,把曹髦名声搞得和桀纣一样臭。这样一来,杀曹髦就理所应当,替天行道的事,也算给天下人一个交代了。

司马昭具体怎么做的呢?他以郭太后的名义昭告天下,说曹髦如何如何暴戾,如何如何无德。 早就建议司马昭废曹髦这无德之君了。还是司马昭念其年幼,让其改过向善,才坐稳皇帝位的。



然而,这小家伙不仅不知悔改,且越来越大逆不道,老太婆差点没被他射杀,没被他毒死。 因为罪行败露,才狗急跳墙,欲置她及司马昭于死地。此时被杀,完全是曹髦罪有应得。

最后,依照霍光废昌邑王,废曹髦为庶人,以王礼下葬。

当然,仅仅这样是不够的,毕竟霍光也没杀刘贺啊。所以,还得找个替罪羊。贾充不能杀,司马昭就只能拿成济开刀了。最终,很不认命的成济被诛了三族,悲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