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你喊你的,我下我的”,新京报觉得应该如何管理?

近日,新京报微信公众号一篇《双胞胎溺亡:安全不能止于立牌提醒》,文中说青岛、三亚这类典型的旅游城市,对于游客在公共区域的安全,都有必要承担更多的安全管理责任。文中只字不提孩子家长的责任,反而对当地政府不断指责,也可能是自己没有说服力,所以将三亚的案例附上。

我们当然不能说新京报观点的对与错,毕竟人家是一份高度密集覆盖北京市场的强势新主流纸质媒体,可能他们也分不清野浴场和正规浴场区别,更不知道沙滩和野浴场的区别。那么我们看看青岛山海情救援队队长徐公安对于野浴场的描述,“管理起来确实太难,又不能强制游客离开,只能是提醒劝阻和巡逻为主,抛开人力成本不说,这种地方还不能派专职救生员监管,最关键的就是一旦有了专门的救援人员,就等于默认了这里可以游泳,出事我们有人救。”而现在最重要的其实并不是新京报所谓的那些管理,因为无论野浴场还是正规浴场,主要是游客的安全意识太差,并有很强的侥幸心理,总想着“以前出去玩没有发生险事,这次肯定也不会”。正如文章下面的网友评论所说“难道要把江河湖海都拦上?”

对于游客来说,出行前一定要做足功课,熟悉山的脾气、海的性格,才能玩得安全放心,莫让麻痹和侥幸心理变成风险的温床。

那么我们再看看青岛当地的记者对游客的采访

游客:“你喊你的,我下我的”,新京报觉得应该如何管理?

8月7日11时许,半岛都市报记者来到仰口浴场(正规,尚未开放)。现场一位游客表示,她并不清楚野浴场与正规海水浴场的区别,看到大家都在戏水玩耍便以为这里也可以游泳。在仰口海滩入口处,“浴场尚未开放,游客禁止下海游泳”的提示牌非常醒目,远处海滩上有一艘救生艇及部分救护人员,浴场广播站也在不间断回放提醒着“浴场尚未开放,禁止游泳”。但游客们依旧“你喊你的,我下我的”,海里不乏有儿童的身影。

当地居民张先生说,仰口海滩因其水质较好、远离城市喧嚣,加上又与仰口风景区紧邻,很多外地游客并不清楚仰口海滩所在的海湾属于浅碗状,海水中多有暗涌。如果游客在海里游泳游得太远了,就容易碰到暗涌,暗涌会带着人往大海深处走,如果想要摆脱暗涌,需要比平时游泳多付出三到五倍的力气,很多时候还没等到游客摆脱,就已经没有力气了。

在海滩附近一家饭店工作的刘女士告诉记者,每年夏天来仰口海滩的外地游客特别多,虽然她们每次都会提醒游客远离深水区,但很多人并不在意。(以上内容来源:半岛都市报)

游客:“你喊你的,我下我的”,新京报觉得应该如何管理?

而就在双胞胎溺亡事件的第二天,青岛电视台记者到事发海滩进行采访,发现这里每隔数十米就会有一个指示牌,提示禁止游泳,同时,还会有广播播放着“水下有暗流,禁止下海游泳,注意人身安全”的安全提示。

然而,就在这片刚刚吞噬了两个年轻生命的海域,仍有不少游人带着孩子游泳戏水。而记者碰到了同样来自北京的张女士仍然带着孩子下海。

“我们也是从北京来的,”张女士对记者说,“双胞胎的事也听说了,俩孩子都没了吗?”得知后续情况后,张女士唏嘘了一阵,自信地说:“不过她们出事,是因为孩子妈妈太马虎呀,哪有带着孩子还看手机的。你看我们,都牢牢拉着孩子的手,看孩子的时候不可能视线离开一秒钟。”

而对此青岛山海情救援队队长徐公安非常痛心,“怎么血的教训都不能让他们警醒呢?海边的情况瞬息万变,水里更是不知道会有什么问题,真出了事,不是你拉着孩子就能安全的。”

事发地附近居民刘先生说:“离这十分钟车程就有两处正规的海水浴场,为什么不去那里,非要冒这个险呢?”

诚如新京报所说:尤其是在青岛、三亚这类典型的旅游城市,对于游客在公共区域的安全,都有必要承担更多相应的安全管理责任,尽量减少安全盲区。

但对于所有的“你喊你的,我下我的”游客来说,诚然我们小井市民是不知道如何管理才好。不知是否如网友所说给“大海加个盖子”才行,还是在我国32000公里长的海岸线全都装上隔离护栏才行。不知新京报是否有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