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專家說隸書是小篆發展過來的,根據現代考古秦朝是篆隸通行,篆書隸書到底哪個在先?

一簞食一壺漿


哪個專家會這樣說呢?小篆是秦朝李斯按照秦始皇“書同文”的理想,以秦國通行的篆書整理而成的一種新書體啊,總體來說仍然是篆書的書寫體系。

小篆的出現,對於中國漢字的統一具有重大的奠定性意義。小篆以前的書法是金文和甲骨文。為了區別秦篆和金文以及六國篆書,把秦篆叫小篆,秦代以前的篆書叫大篆。

漢代和漢代以後的中國曆代漢字的古老樣板字,都是以小篆為準的。例如,東漢著名的文字理論著作,《說文解字》一書的“文字”都是以小篆為準的。這就充分說明小篆在中國文字“書同文”的實現過程中,是具有巨大歷史意義的。

我們都知道,隸書叫漢隸,那麼,“漢隸”是漢代才出現的書體嗎?

事實上,漢代是隸書最通行的時代,而不是說,漢隸是漢代才出現的書寫形式。

早在小篆發佈之時,中國讀書人的書寫,已經通行“隸書”了。例如,長沙出土的秦簡,大量底層的文字使用者,都是用隸書,書寫文字的。有些家書都是用隸書寫的。

這就是說,秦始皇的“書同文”其實僅僅是對“標準字”的規範統一。民間的書法是比較自由的書寫草稿,這種草稿就是用隸書書寫的。

中國古代書法史有一個傳說,說有個叫“程邈”人發明了隸書,這是沒有科學道理的。

事實上,春秋戰國時期,已經出現隸書,但是,春秋戰國時期的“隸書”還是篆書的狀態,但不是標準的篆書。

中國的文字使用,春秋戰國時期有一個很快速的發展,那就是文字的普及是空前的從來沒有過的,特別是戰國時代,私人著書的風氣很濃厚,這就涉及書寫需要快速的社會訴求。隸書就是對篆書的“草寫”和“速記”。

春秋戰國時期的隸書,由於還有很多篆書的“胎記”,因此,具有顯著的時代特徵,學者稱之為“古隸”。

而漢代的隸書,很多都是建立在“小篆”這種字體的基礎上的,因此具有新的一些特點。例如方正,寬博,有一定的稜角。例如《禮器碑》就是典型的代表。


千千千里馬




後在使用中加工發展,成為筆勢、結構與小篆完全不同的兩種字體,它打破了六書的傳統,奠定了楷書的基礎,標誌著漢字演進史上的一個轉折點。魏晉時也稱楷書為隸書,因別稱有波磔的隸書為“八分“,以示區別。



我想隸書的概念明確地回答了篆書在前、隸書在後。


槐樹123


在秦朝有隸也很正常,字體的演變是一個慢長的過程,我們說秦小篆,漢隸書,只是他是通用字體,並不排除其它字體的存在。個人觀點,謝謝。


文鼎胡寶岐


提問者是看了一些頭條的雜談,那些雜談作者只是一些歷史愛好者而已,到你這裡就是"據現代考古"了。荒唐。頭條上魚龍混雜怎麼博眼球怎麼來,怎麼誇張怎麼寫,找到幾條對得上講得通的證據就大書特書。你要是去看了"天涯何處是華夏"這個人的狗屁文章那你不會說中華文化都是外來的虛構的了?


騎著毛驢上戰場


就算信莊稼也不能信裝家,舅信我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