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鏈牛皮吹得再響也沒用!商用落地短期還是要靠聯盟鏈

區塊鏈站上風口後,“去中心化”的概念開始向社會經濟的邊邊角角蔓延,在商業領域,“去中心化”更是上升為新的發展趨勢。基於此,各個行業對於完全去中心化的公鏈平臺商業應用給予了高度期待。

然而,現實卻截然相反,在當前最大的公鏈平臺以太坊上,雖然已有超過1500多個DAPP上鍊,但鏈上幾乎沒有真正的B端商業應用,大多數公鏈在商業化落地方面仍存在瓶頸。反而是去中心化程度並沒有那麼強的聯盟鏈在金融、科技等領域更受歡迎,並開始有一些實際應用。

作為最早佈局聯盟鏈的分佈式賬本開源項目,超級賬本(Hyperledger)在區塊鏈商業化應用方面擁有深厚技術積累與落地案例。那麼,超級賬本是如何落地區塊鏈商業化應用的?在區塊鏈商用場景,公鏈和聯盟鏈究竟誰才是真正的主角?

公鏈牛皮吹得再響也沒用!商用落地短期還是要靠聯盟鏈

帶著上述疑問,互鏈脈搏採訪了超級賬本項目技術專家趙振華,趙振華是超級賬本深圳社區負責人,在區塊鏈領域擁有多年研究經驗,擁有IBM Blockchain consulting, blockchain developer等證書。

聯盟鏈商業化應用短期內更具優勢

與公鏈相比,聯盟鏈不僅准入門檻低,而且由於節點少,不會面對“交易速度慢”的問題,另外,因為沒有ICO,更不用擔心政策監管的風險,從而吸引了眾多大型公司的積極佈局。

不過,也正是由於節點較少和去掉了token,聯盟鏈一直被質疑缺乏區塊鏈的核心價值取向,犧牲了激勵制度和不夠“去中心化”,被業界人士認為走不長遠。

但在趙振華看來,這兩方面的短板並沒有對聯盟鏈的商用落地構成影響。

“並不是沒有Token,聯盟鏈就缺乏激勵,比如超級賬本就沒有基於Token的激勵制度,但是大家一起做的事情對大家都是有利的,不同的企業之間,通過數據共享加快數據流通,對企業的生產效率會提高很多,所以它的成本也會下降很多。” 趙振華表示,這對於企業來說,本身就有很大的吸引力,這也是很大的激勵。

公鏈牛皮吹得再響也沒用!商用落地短期還是要靠聯盟鏈

事實上,在聯盟鏈中,區塊鏈的共識和激勵機制,並不一定要到鏈上才能完成。趙振華認為,公鏈之所以發Token,是因為大家“不認識”,靠激勵把大家聯繫起來,而聯盟鏈的成員之間是知根知底的,在建鏈之前,就已經有了信任基礎。

在超級賬本中,也並非是百分之百拒絕token。超級賬本副總裁Julian Gordon此前曾表示,加密貨幣也是區塊鏈的一種應用,“企業用我們的技術可以在上面再增加token的功能,這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而在去中心化方面,聯盟鏈的各個節點通常有對應的實體機構組織,只有授權後才能加入與退出,存在一定的中心化控制。但在趙振華看來,這在現階段這並不會影響其在商用場景的應用。

“‘去中心化’確實是區塊鏈比較重要的一個特性,但是在超級賬本中不太提這個概念,而且很多項目也沒有指向說要去中心化,大家更多會關注數據、代碼或者案例共享。”趙振華指出,聯盟鏈的使命在於解決商業應用的實際問題,一味地追求完全去中心化是沒有意義的,共識機制從去中心化變為多中心化,再向弱中心化發展,從而構建信任才有意義。

相反,在趙振華看來,從商業競爭的角度,對於部分巨頭企業而言,通過其影響力和地位,在行業裡構建一條聯盟鏈,適當得中心化控制反而會更加鞏固其在行業中的地位。

而這也符合超級賬本項目為商業應用而構建區塊鏈的初衷,超級賬本成立的目的就是在於簡化交易的流程,提升效率和降低成本,從而促進區塊鏈技術在商業生產過程中的應用。

對於區塊鏈的信仰者而言,“聯盟鏈”是區塊鏈的閹割版,它閹割了區塊鏈的最大特點——大規模協作。但商業的世界從來不講情懷,區塊鏈現階段能解決什麼問題才是最受關注的,所以對於聯盟鏈來說,現階段它是區塊鏈發展不同階段的一種形態。

聯盟鏈與公鏈,誰將稱霸區塊鏈世界?

但一個繞不開的問題是,公鏈和聯盟鏈,誰又將會是主流?

對於公鏈而言,其最大的價值在於Token,它是激活區塊鏈生態的關鍵,並且Token價值上升帶來的財富效應,也將吸引更多的投資者與開發者加入區塊鏈生態。但是,目前Token經濟不僅面臨合法合規的問題,而且當前公鏈上的Token更多是對應的數字資產,與實體經濟聯繫的非常少,真正能夠商業落地的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尤其是,公鏈由於全網記賬、數據透明公開、且絕大部分性能低下,在金融行業等大量的場景中,根本無法直接使用。而聯盟鏈的節點可控,不僅可以保護隱私和交易數據,而且藉助成熟的RAFT、PBFT等算法來達成共識,解決了快速出塊、不分叉的秒級共識和吞吐量低的難題,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滿足商業化應用的需求。

“公鏈相當於點對點,忽略了組織的力量,理想太大了,實現起來沒那麼容易,在商用方面,我覺得聯盟鏈在一定程度上會發展的更好。”趙振華指出,比如在商業應用落地上,超級賬本已經在郵政儲蓄銀行的資產託管系統、招商銀行的跨境直聯支付系統和智鏈科技的區塊鏈溯源平臺等方面擁有多個應用落地案例。

公鏈牛皮吹得再響也沒用!商用落地短期還是要靠聯盟鏈

值得注意的是,另一個制約公鏈商業化應用落地的掣肘在於使用成本非常之高(此前互鏈脈搏曾測算過在以太坊上存儲1M的文件,成本高達11.2美金,而做一個智能合約,3年前和現在相比,成本相差100餘倍,這是很多企業難以接受的。)

但趙振華同時也認同,在商業應用層面,聯盟鏈仍存在一些障礙:一是在激勵制度、共識算法、比較細分的性能以及社區建設等方面,因為本身技術比較新,仍存在很多不完善之處;二是在部署上鍊方面,因為聯盟鏈開發完要部署到每個企業裡面去,但鏈上的成員畢竟不是一家人,在治理上仍會存在分歧。

公鏈和聯盟鏈雖然各有特點,但在承載區塊鏈應用方面各自都會存在一定的限制,並且在可擴展性、智能合約和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等方面都還談不上成熟,以現在的記賬技術,參與交易方和鏈上數據還沒法完全保證商業機密不被洩露。

對於公鏈和聯盟鏈之爭,趙振華向互鏈脈搏表示:“聯盟鏈與公鏈在商業應用方面各有優劣,未來二者之間將實現相互銜接和融合,超級賬本後續也將會推動聯盟鏈與聯盟鏈、聯盟鏈與公鏈之間的跨鏈結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