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大明朝忠臣,在狱中痛打忘恩负义的叛徒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每当民族生死存亡之际,总有人挺身而出,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也有人不惜卖主求荣、认贼作父,背上历史的骂名。明末的沈廷扬和洪承畴分别是这两种人的典型代表。

他是大明朝忠臣,在狱中痛打忘恩负义的叛徒

沈廷扬绘像

沈廷扬出生于上海崇明,他家境殷实,为人慷慨有义气。年少时便崇尚经世之学。明朝末年,朝廷的漕运主要靠京杭大运河,由于时局不稳,运河经常中断。朝廷十分苦恼。

沈廷扬特意编写了《海运书》五卷和《海运图》进呈崇祯皇帝,提议朝廷恢复元朝末年就废止的海运。崇祯皇帝命他造海船试行。沈廷扬率两艘海船,载着几百担粮食,仅用了半个月时间就从淮安运抵了天津。崇祯皇帝龙颜大悦,让他做了户部郎中,负责山海关外守军的粮饷运输。

沈廷扬在任上尽责尽职,崇祯帝对他十分赏识,曾感慨说:“为官的人要都像沈廷扬,天下何愁不治!”

然而沈廷扬也有看走眼的时候,他一生中最大的遗憾就是救助了后来成为明朝叛将的洪承畴。

有一年沈廷扬到福建泉州做买卖,他卖了大批货物,一时合计不清价钱。这时,迎面走来一个少年书生,片刻之间就帮他算得清楚明白。沈廷扬非常高兴,同这位少年书生攀谈起来,原来他叫洪承畴,是一名穷秀才。沈廷扬为人慷慨,便出钱资助洪承畴,还特意请名师指点他。

后来,洪承畴学业大有长进,23岁中举人,翌年连捷登进士。洪承畴牢记沈廷扬的恩德,平日称他为伯父。登第之后,还写了一幅楹联:“恩重如山,情深似海。”赠给沈廷扬,以表感恩之情。

后来,洪承畴在松山兵败降清,又随清兵入关,顺治皇帝授他“两江总督”,招抚江南。而沈廷扬在清军入关后,回到家乡组织人马抗清,兵败后,又去了舟山继续起事。

他是大明朝忠臣,在狱中痛打忘恩负义的叛徒

沈廷扬建议朝廷开放海运

1647年,清廷的苏松提督吴胜兆想要在苏州反正,起事前联络舟山义军寻求支持。沈廷扬等率将士数万人,战船两百艘前往接应,没想到路遇大风,战船翻沉,士卒多被溺死。沈廷扬和剩余的700名士兵被清军俘虏。

沈廷扬面对滔天巨浪,感叹说:“难道这是天意吗?”他手下700名被俘士兵无一人肯降,都在苏州被活埋。

沈廷扬被押解到南京,洪承畴念他的恩情,特命押入内室,轻轻问道;“伯父别来无恙,小侄这厢有礼了。”说着深深行了一礼。

沈廷扬装作没听见,闭口无言。

洪承畴又说:“伯父,您年岁大了,俗话说,识时务者为俊杰,为人应该随遇而安,不应该执迷不悟,伯父若能归降,当大用。”

沈廷扬闭上眼睛,说:“我眼睛瞎了,你是什么人?”

洪承畴说:“小侄就是洪承畴。”

沈廷扬听罢,大骂:“

胡说八道,洪亨九(洪承畴号亨九)受国厚恩,早已死于松山沙场,你是什么东西,敢来冒充他。”

说着,上前揪住洪承畴的衣襟,一掌打在他的脸上

洪承畴退后一步,苦笑道:“钟鼎山林,各有天性,不可强也!”

他是大明朝忠臣,在狱中痛打忘恩负义的叛徒

沈廷扬雕像

后来沈廷扬被杀于江宁推清桥下。据说沈廷扬的家人清理遗物时,故意把洪承畴赠给沈廷扬的那幅楹联插在坟墓上,并在末尾分别加上“矣”“乎”二字:“恩重如山矣!清深似海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