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難遇的一代雄主秦孝公 沒有他就沒有歷史上的秦始皇

公元前362年,秦孝公即位,這一年他21歲。此時的秦國,外有魏,楚,齊,韓,燕,趙 六大強國,還有淮河,泗水之間的十多個小國,秦國處在偏僻的雍州,參加不了中原各國諸侯的盟會,諸侯們想對待夷狄一樣對待秦國。

千年難遇的一代雄主秦孝公 沒有他就沒有歷史上的秦始皇

面對一個窮弱的國家,年輕的秦孝公知道革新的時候到了。

釋放公叔痤,割地不納貢

千年難遇的一代雄主秦孝公 沒有他就沒有歷史上的秦始皇

少梁之戰,秦國生擒了魏國的相國公叔痤,而秦獻公卻在這場戰役中身受重傷,傳位給秦孝公後就離世。秦國的士族都要殺掉公叔痤來報復魏國。可是秦孝公決定釋放公叔痤,並割讓剛剛到手的河西之地給魏國,以換得短暫的和平來休養生息,說服士族們,殺父之仇是私仇,不可以以私仇報復來影響國家,秦國短時間內不能夠打仗,需要時間來休養生息,這份見識和冷靜真是讓人不得不敬。

發求賢令

千年難遇的一代雄主秦孝公 沒有他就沒有歷史上的秦始皇

求賢令由甘龍草擬,報給秦孝公,孝公聽後,覺得太自大,自己親寫了求賢令,這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一份求賢令,來感受下孝公的胸襟:

“昔我繆公自岐雍之間,修德行武,東平晉亂,以河為界,西霸戎翟,廣地千里,天子致伯,諸侯畢賀,為後世開業,甚光美。會往者厲、躁、簡公、出子之不寧,國家內憂,未遑外事,三晉攻奪我先君河西地,諸侯卑秦、醜莫大焉。獻公即位,鎮撫邊境,徙治櫟陽,且欲東伐,復繆公之故地,修繆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於心。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

求賢令中,顯示提到了秦曾在穆公時有過輝煌的霸業,又很不客氣地歷數之後繼任者的不作為,導致秦國目前的現狀--諸侯卑秦,醜莫大焉,並提出如果有人能出奇計讓秦國強盛,給他高官,並和他一起治理秦國。

求賢令在天下引起轟動,一則敬佩孝公可以不顧自己的臉面去數落自己的先祖,二者敬佩孝公可以許下“與之分土”的諾言。一國國君為了國君強盛,不在乎自己的權利,真是萬世難遇。後世的君主雖然也心懷天下,可是沒有一國君主想到和別人分享天下。

用人不疑,推行商鞅變法

千年難遇的一代雄主秦孝公 沒有他就沒有歷史上的秦始皇

商鞅原名衛鞅,原來是衛國人,後來到魏國,在公叔痤的手下做中庶子,對的,就是上文提到的那位被秦國釋放的魏國相國。這個人呢,才能是有的,不過在國家和個人利益之間,他一向是考慮後者,他知道衛鞅有不世之才,可惜又擔心他受重用,一直拖到快嚥氣才向魏惠文王舉薦衛鞅為相,魏王當然不會任用一個小小的中庶子為相。就在這時候,衛鞅看到了秦孝公的求賢令。

衛鞅第一次見秦孝公,講的是帝道,秦孝公不感興趣,第二次見,講的是王道,孝公拂袖而去,第三次,衛鞅劈頭就問:“當今天下四分五裂,您難道不想開疆拓土,成就霸業麼?”秦孝公立刻精神了,他要的就是霸道!兩人暢談了三天三夜。

千年難遇的一代雄主秦孝公 沒有他就沒有歷史上的秦始皇

推行變法,就是社會利益的重新劃分,秦國的老氏族和王族都開始反對變法,這些氏族暗中設計,太子中計,觸犯新法。因為太子年幼,太子傅嬴虔要受劓刑。嬴虔是孝公的哥哥,太子的伯父。此事報給秦孝公,孝公沒有破例,仍舊按照新法執行。至此,反對變法的人知道了君主的決心,不敢阻撓新法。在秦孝公的支持下,新法在秦國順利執行了二十多年,秦國早已不是當初那個商賈不來,老兵羸弱的秦國了。

在衛鞅之前,魏有李悝變法,楚有吳起變法,但都不持久,只有衛鞅的變法能夠順利推行,沒有君主的支持,如何重新劃分土地,如何確認軍功,如何統一度量衡,這些國策都是由一個外族的人制定的,而孝公不管別人的議論,只一心推行變法。他看到的,不是一個君主的權利,而是整個秦國的發展,一時信任別人容易,一世信任君主少有。心懷天下知易行難,可是孝公都做到了。

千年難遇的一代雄主秦孝公 沒有他就沒有歷史上的秦始皇

不是歷史選擇了秦國未來一統天下,而是歷史給秦國一個秦孝公。他接手一個滿目瘡痍的國家,到他離世,秦國和魏國河西一戰,收復二十多年前他主動割讓的河西之地,將都城從櫟陽遷到咸陽,咸陽城商賈雲集,諸侯再也不敢以夷狄之國來稱呼秦國,他們稱秦國為虎狼之國。

孝公賜給衛鞅商於之地,於是後世才有了“商鞅”。歷史課本上總是以商鞅之死來判定變法失敗,可是作為法家代表人物的商鞅,一生的理想就是以法制來治理國家,他已經實現理想。最幸運的是遇到了孝公這樣的明君,沒有孝公,商鞅的理想就是空想,沒有商鞅,孝公心有餘而力不足。他們這樣的君臣組合堪稱絕版,是知己,更是刎頸之交。

千年難遇的一代雄主秦孝公 沒有他就沒有歷史上的秦始皇

後世大部分人都知道是嬴政統一了六國,可是沒有孝公開創的基業,何來的一統天下呢。後世的君主或有其才,卻再也沒有和他一樣的胸懷,可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