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十大詭辯,你能理解其中精髓和智慧嗎?

相信大家都看過宋小寶的小品《吃麵》,炒麵換湯麵的套路當時也是給黑板君笑的前仰後合。實質上這是一種詭辯,詭辯指為明顯的謬誤或與公認的合理觀念相對立的謬見提供論據的似是而非的推理和論斷,詭辯所使用的論證手法稱作詭辯術也叫文字遊戲。

歷史上十大詭辯,你能理解其中精髓和智慧嗎?

接下來黑板君就帶大家瞭解古代歷史上經典的十大詭辯案例。

10.郢有天下

郢是楚國的都城,只是天下的一小部分,名家卻說它包含了天下。其理由是,郢為“小一”,天下為“大一”,“小一”雖是“大一”的一部分,其實卻包含了整個“一”的要素,所以說郢有天下。

9.簇矢之疾,而有不行不止之時

射出的箭頭在疾飛,這是誰都看得見的,可名家卻說,疾飛的箭頭既不動(不行)也不停(不止)。他們的理由是:疾飛中的箭,每一瞬間都既在某一點又不在某一點;在某點便是“不行”,不在某點便是“不止”,所以說“飛矢不行不止”。

8.一尺之椎,日取其半,萬世不竭

名家認為,一根一尺長的木杖每天砍去二分之一,萬世也分割不盡,理由是:物無窮盡,木杖本身有盡,然而不斷分割,便成無盡。

7.龜長於蛇

歷史上十大詭辯,你能理解其中精髓和智慧嗎?

蛇比龜長,人人皆知,可名家偏說龜比蛇長,其理由是:龜有大小,蛇有長短,大龜可以長過短蛇,所以說“龜比蛇長”。

6.目不見

名家說眼睛看不見東西,理由是:在黑暗的夜裡和人睡覺的時候,人的眼睛是看不見東西的,可見眼睛是看不見的。另一方面,要有光線,眼睛才可以看到,所以不是眼睛看到,而是光線看到。人要注意去看才能看到東西,所以也不是眼睛看見,而是注意力看見。

5.鑿不圍枘

歷史上十大詭辯,你能理解其中精髓和智慧嗎?

鑿,就是木頭上的卯眼。枘,就是榫頭。榫頭打入,卯眼自然就包住了榫頭。可名家卻說卯眼包不住榫頭,理由是:榫頭入卯眼,無論多麼結實,都是有縫隙的,否則卯眼為什麼經常要打楔子呢?所以說“鑿不圍枘”。

4.白馬非馬

歷史上十大詭辯,你能理解其中精髓和智慧嗎?

“馬”是對物“形”方面的規定,“白馬”則是對馬“色”方面的 規定,對“色”方面的規定與對“形”方面的規定性,自然是不同的。所以說,對不同的概念加以不同規定的結果,白馬與馬也是不同的。

3.飛鳥之影未嘗動也

歷史上十大詭辯,你能理解其中精髓和智慧嗎?

鳥在天上飛,鳥的影子也在動,名家卻說飛鳥的影子是不動的。公孫龍的說法是:飛鳥與影子總是在某一點上,新鳥影不斷生成,舊鳥影不斷消失,所以人們才產生了影動的錯覺,其實影子是不會動的。

2.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歷史上十大詭辯,你能理解其中精髓和智慧嗎?

莊子說:“鰷魚悠然自得,這是魚的快樂啊。”惠子說:“你不是魚,怎麼知道魚的快樂呢?”

莊子說:“你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呢?”惠子說:“我不是你,本來就不知道你;你不是魚,不知道魚快樂,是可以斷定的。”莊子說:“你說:‘你哪裡知道魚的快樂’,就是已經知道了我知道魚的快樂而問我。”

  1. 指不至,至不絕

常人看來,只要用手指觸摸某件東西,自然便知道了它的形狀和屬性。從而能夠對它命名。可名家偏說這種認知事物的方法是錯誤的,手指即使接觸了某件事物,也不能完全知道它(指不至);即使為某件事物定下了名稱,也不能概括他的全部(至不絕)。這裡的“至”不是“到達”的意思,而是“窮盡”的意思。用白話說,“指不至,至不絕”便是,接觸了事物不能窮盡事物。這是“二十一事”中最具思辨性的命題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