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 秀 淇 河》房海林

太行文學 太行文學 3天前

《甲 秀 淇 河》房海林

在以前,我很少去關注淇河。所以,淇河在我的認知中就是一條微不足道的小河,怎能與長江、黃河等大江大河媲美?5月26日,這個認知被顛覆了。中原古鎮臨淇鎮組織的“詩畫臨淇”活動,讓我對淇河重新定位。我們詩詞學會和作家協會一行聯合採風臨淇,從南部山區到萬泉湖,一路雖然是走馬觀花,行色匆匆,但也頗有收穫。盡略淇河兩岸自然風光、風土人情、紅色鄉村、特產風物,走訪英雄故里、勞模風采,觀賞風力發電工程、名勝古蹟。在獲得第一視覺印象之後,我回到住所,又對臨淇和淇河文化進行了一番深入研究。至此,我才發現淇河流域歷史悠久,文化積澱很厚重,真乃“淇河風光天下秀,淇河文化甲天下”!

《甲 秀 淇 河》房海林

翻閱淇河歷史和文化,古今都是一本很厚重的典籍。作為中州古鎮、名鎮的臨淇,依託淇河,保護淇河,發展淇河經濟,傳承淇河文化,是新一代淇河人的夙願。淇河沿岸的人伴水而生,傍水而興,“詩畫臨淇”就是一個很好的平臺,打造詩詞淇河、文化淇河,更是我們這一輩詩人和文士們的義務和責任。

《甲 秀 淇 河》房海林

林州有四大河流,淇河在林州最南端,它含沙量小,水流清澈,水味甘甜,是目前中國北方汙染最輕的河流之一。淇河不僅是一條清潔的河,更是一條古老美麗的河。千萬年來,在沿岸人民的操持下,逐漸將淇河打造成一條獨具風騷,極具魅力的文化淇河。淇河發源于山西省陵川縣棋子山,故稱為淇河。它流經兩省五縣,在淇縣淇門鎮淇門村流入衛河,屬於中國華北地區海河水系南運河水系支流。淇河在春秋戰國時期曾為黃河支流,屬黃河水系。古淇河並未注入衛河,而是流至浚縣申店後,折向東北,流經官店、同山、甕城、蔣村等地,注入古黃河。公元前494年,因黃河改道,淇河南注,申店以下淇河故道斷流。公元204年,即東漢漢獻帝建安九年,曹操率軍遏淇水(即淇河)入白溝(即今衛河)。淇河成為衛河支流。淇河行程之短,總長才161公里,卻歷史彌長,名震華夏。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淇河流域就有人類在這裡居住,逐步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淇河文化和地區繁榮。殷商和西周時期,淇河中下游就成為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朝歌是商紂王的都城,西周衛國是“諸侯之長”。這些都不是人們杜撰的作秀,而是有實實在在的大量證據所佐證。在淇河中下游兩岸就有新石器時期至東周的古文化遺址65處,漢魏以後的古遺存、古石窟、古墓葬更是無可勝數,淇河西岸的花窩遺址,距今已有7130年之久。6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遺址,1932年發掘的大賚店文化遺址和辛村文化遺址,曾轟動國內外考古界。那裡出土了大量文物,被國民黨蔣介石運到了臺灣,後又到美國展出,遭到郭沫若、沈雁冰等540名文化界著名人士的強烈抗議。一條穿越太行山千谷萬嶺而來的淇河,孕育著沿岸的繁榮,從許多遺留和仍在使用地名就可以看出來。1500多年前北魏酈道元所著的《水經注》和更靠前的成書於春秋時期的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都較多地記述了淇河風土人情和優美風光。在商代就設置了淇河縣,東漢初年將原來的郎城改名為淇陽城,南北朝時期的北魏永安元年在臨淇村設置臨淇縣,隋代開皇三年又分置淇陽縣,直到隋大業元年,才將臨淇縣、淇陽縣併入林慮縣。但是臨淇和淇陽城的名子卻一直延用至今。再如現在的淇縣、鶴壁市淇濱區、淇縣的淇門鎮淇門村、浚縣的的淇門村等等,都是因淇河而名,因淇河而興。淇河早已以一個著名的文化符號,深深地紮根於中華大地上。

《甲 秀 淇 河》房海林

在中國眾多的江河之中,淇河雖然小,但它卻是一條詩河、史河、文化河。淇河秀美的風光,“水影山光,勝過桃源”,使它素有“北國灕江”之美譽。沿岸美景勝地數不勝數。豫北最大的湧泉群——石門泉湧匯成萬泉湖,成為林州最美麗的遊覽勝地,石門古寺、沉金島池、洞泉神水、探水神龜、慕景之椿、天仙橋,都是最有看頭的景點,萬泉湖那一望無際的湖面,碧綠平靜,象一面巨大的鏡子,將山川美景倒映在水中。稍少風吹,平靜的湖面微波漣漪,在日光的照射下,水面波峰閃閃發光,遊人駕舟其上,如入仙境,沉迷忘歸。在淇河四周有雷音寺、關帝廟、紅泉河、絡絲潭、陽臺寺、龍泉谷、石門水庫等,還有英雄故里佔元村,全國勞模、百姓福根的白泉村,八路軍豫北聯中舊址,被稱為“紅橋”的淇河大橋等紅色景區。其中,陽臺晨鐘、雷音暮鼓、淇河晚照、石門湧泉、龍泉幽谷最具盛名,從字面來看,已經勾畫出淇河臨淇段一幅精美絕倫的畫卷,如果你不身臨其境,那將是你一生的遺憾!

《甲 秀 淇 河》房海林

淇河充沛的水源世世代代孕育著沿岸人的生活,也成就了許多美麗富饒的村莊。臨淇境內的淇陽城村就是其中之一。淇陽城俗稱郎城,始建於公元583年,毗鄰淇河,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年曆史。西漢末年,邯鄲人王郎因追捕東漢光武帝劉秀來到臨淇盆地時,見這裡山河秀美土地肥沃,便在此屯兵築城,郎城由此得名。東漢王朝建立後,人們嫌王郎名聲不好,便取“村莊位居淇河之北”之義(古稱河北為陽),改名“淇陽城”。歷史上的淇陽城,不僅是林州古城之一,還曾是淇陽縣城的所在地。據《隋書·地理志》記載:“開皇三年(公元583年)廢林慮郡,析置淇陽縣,大業二年(公元607年),入林慮縣。淇水在其南。” 由此可見,淇陽縣僅存24年,但淇陽城和郎城的名稱,卻一直流傳使用至今。淇陽城村建有一座聞名遐邇玉皇廟,映日生輝,設計巧妙,工藝精湛,雕龍畫鳳,栩栩如生,深得民心。

《甲 秀 淇 河》房海林

位於五龍鎮淇河邊的荷花村,一聽名子就叫人神往。相傳在很久以前,村子臨河中央的一塊大石頭中間長出了一株荷花,盛開在淇河中,村人以為吉祥之兆,將村名改為荷花村。荷花村位居淇河最美之地段,水美魚肥。村中最有名的風景有王祥臥冰水倒流,曬經坡和東庵。中國的地形是東低西高,河流一般是向東和東南方向流淌,而淇河到荷花村後來了一個向後轉,轉向西南方向流淌,這就不合常理。在荷花村流傳著一個王祥臥冰求鯉救母的故事,十多歲的王祥為了滿足母親在彌留之際想喝魚湯的心願,在寒冷刺骨的季節,來到冰凍的淇河,脫去上衣,臥於冰面,用自己的體溫化冰取魚,其孝心之誠感天動地,將其事蹟列為中國二十四孝之中,成為中國孝子的楷模,淇河也為王祥的孝舉而改向西南流淌。荷花村在歷史上還曾出過一位清官馮棟,是明朝嘉靖知州,居官十年,政績突出,卻一貧如洗,因此深受世代人景仰,村中的東庵就是馮棟祠。荷花村附近的淇河裡盛產鯽魚,村人用鐵鍋燒魚,成為皇宮美食貢品,現在已成為全國聞名的名吃,被列為淇河三寶和三珍之一。

淇河美麗而富饒,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它孕育過一代商王朝,哺育過眾多的英傑名流:大禹、周文王、鬼谷子、王梵志、許穆夫人、花木蘭、黑山農民起義軍領袖張燕、唐代著名詩人王維、大文豪羅貫中,都曾在淇河兩岸留下過足跡。自然景觀、人文景觀、文化景觀比比皆是,現在仍然受到人們瞻仰的古蹟還有西周辛村墓地、黑山農民起義軍遺址、羅貫中晚年隱居處、淇河天然太極圖、青岩石窟、白蛇洞、白龍潭、白龍廟、雞冠山、隋唐雙塔寺、千佛洞等等。

《甲 秀 淇 河》房海林

淇河,還是一條名副其實的詩歌之河,自古以來就深受文人學士、騷人墨客的青睞。歷代描寫和讚頌淇河的詩文非常多,流傳下來的詩文也很多。據說現存歷代有關淇河的詩文有300多首。最早有文字記錄的是春秋時期的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書中描述淇河的詩歌就有近50首,其中衛國民歌就有39首(當時的淇河流域屬衛國),《全唐詩》中有近40首淇河的詩篇。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愛國詩人許穆夫人就出生於淇河邊,她曾寫出了《載馳》、《竹聲》等愛國詩篇,成為千古頌唱的不朽名篇。李白、杜甫、高適、蘇軾等等的詩仙詩聖們的詩文都曾閃爍著淇河的光輝。許穆夫人在《竹聲》中吟誦:“藋藋竹竿,以釣於淇。豈不爾思?遠莫致之。泉源在左,淇水在右。女子有行,遠兄弟父母。淇水在右,泉源在左。巧笑之瑳,佩玉之儺。淇水悠悠,檜楫松舟。駕言出遊,以寫我憂。”

《詩經》中有一首我國第一首敘事詩《氓》,詩中寫到:“送子涉淇,至於頓丘”。這裡的“淇”,說的就是淇河。在《南鄉子》中寫道 :“淇水千古流,一河詩賦唱九州。潤澤閻浮八千里,忱酬!蔭庇昆黃到永久”。《詩經·衛風·淇奧》中詩句:“瞻彼淇奧,綠竹猗猗。瞻彼淇奧,綠竹青青。瞻彼淇奧,綠竹如簀。”到唐代,淇河的影響波及潼關內外,大江南北,成為遠近馳名的勝地,詠頌淇河的詩文再次大批湧現。在《全唐詩》中,光吟詠淇河詩人的名子就有一大串:駱賓王、宋之問、陳子昂、王維、沈佺期、高適、岑參、沈頌、柳宗元、李嘉佑、胡曾、崔國輔等等,單從這些膾炙人口的名字,從這些詩人在中國文學史上顯赫的位置,就可知道淇河在唐代文人心目中有多麼崇高。

《甲 秀 淇 河》房海林

至於當代,吟誦淇河的詩篇美文更是比比皆是,美不勝收。在淇河下游的鶴壁市就創建了淇河詩苑。2014年9月13日鶴壁市淇河被中國詩詞學會命名為中國詩河,這是中國首條以詩歌命名的河流。在中國文學史上,除了黃河、長江,沒有哪一條河流能象我們的淇河這樣,如此被歷代人關注和吟誦。由此可見,淇河和淇河文化的歷史地位和影響之深遠。都說:桂林山水甲天下,灕江山水甲桂林。而淇河厚重的歷史、文化、風光卻蓋過了桂林和灕江。所以我說:“淇河風光天下秀,淇河文化甲天下”!

【作者簡介】:房海林,退休閒人,林州市詩詞學會會員,沒有筆名,沒有網名,唯有真名。學識淺薄,生來愚鈍,雖努力學習詩詞格律,然長進不大,偶爾湊合幾句,自覺難入大雅之堂。愛好文學,長於寫實,欠缺浪漫,謹守“謙虛、低調、誠實”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