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通、中郵等快遞企業紛紛跨界便利店,是門好生意嗎?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不僅有BAT等巨頭通過資本併購等方式打造產業閉環,其他企業也紛紛“跨界”發展。“用戶在哪裡,錢就在哪裡”,資本的東風這次吹向了“快遞+便利店”。

先前,圓通在上海開設了國內首家“媽媽菁選”便利店,提供生鮮、日用品售賣,以及洗衣等各種零售服務。據圓通負責人介紹,在未來三年間,圓通將在全國鋪設100家“媽媽菁選”便利店,開啟“快遞+便利店”快速發展模式。

8月7日,一則微博透露了“中國郵政開始做便利店”的消息,被曝光的這家“友鄰居便利店”,門頭上的“郵樂購”LOGO清晰可見,還有一股濃濃的郵政綠色風。

圓通、中郵等快遞企業紛紛跨界便利店,是門好生意嗎?

快遞企業進軍便利店,並非首例

事實上,快遞企業做便利店的歷史由來已久。2014年,順豐“嘿客”承載著順豐速運O2O閉環落地的希望而來,提供快遞物流業務、虛擬購物等服務。但最終的結果是:順豐嘿客項目消失,順豐電商夢再次破碎。

圓通、中郵等快遞企業紛紛跨界便利店,是門好生意嗎?

而中國郵政也並非第一次開設便利店業務。早在2010年,中國郵政和美國地平線投資集團簽約“中郵百全連鎖超市”項目,藉助郵政在鄉鎮的網點優勢構建“農村版沃爾瑪”,最終因經營不善於2014年全部轉讓。

順豐,在快遞行業擁有著雄厚的實力和良好的口碑。中郵,則有著國企背書的各種資源優勢和全國近半的快遞從業人員。然而,兩者的便利店計劃先後中途夭折,“快遞+便利店”真的是一門好生意嗎?

“快遞+便利店”計劃

從去年下半年以來,國內興起了一股便利店熱潮:阿里巴巴與新華聯超市的聯手、京東的百萬便利店計劃、繽果等無人便利店先後獲得融資,使得便利店儼然成為一個風口。

從一些快遞企業的角度出發,原有的快遞網點、驛站等成為快遞配送以及上門取件的流量入口,一個快遞網點可覆蓋三五公里的範圍,在快遞服務的基礎上,衍生出商品售賣、商品配送等業務,似乎也是順理成章。

圓通、中郵等快遞企業紛紛跨界便利店,是門好生意嗎?

另外,快遞企業往往與上游電商企業、供應鏈企業有著密切的聯繫,便利店項目的落地,有助於快遞企業進一步拓展上游業務;與此同時,也有利於快遞企業如中郵與郵政儲蓄等金融機構一起為商家、用戶提供金融等增值服務,還能像圓通一樣為生鮮電商的O2O零售配送項目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快遞+便利店”這個故事越講越圓滿了!

當然,最初順豐嘿客計劃的夭折一方面固然受到當時形勢的影響,另一方面也說明“快遞+便利店”模式有著不可彌補的弱點:以電商思維發展線下便利店,或許本身就是一個美麗的錯誤。在便利店業態風風火火的今天,圓通、中郵的便利店計劃能否順利實施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