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鬼门开?破解鬼月的由来

七月鬼门开?破解鬼月的由来

农历七月鬼门开,民间常称作鬼月,佛教团体习惯称吉祥月或孝道月。

近年网络上流传鬼月由来,其实是因为农历七月为大吉月份,明太祖朱元璋为了霸占农历七月,故以谣言混淆视听,而流传七月为鬼月的说法,但实际上这是没有根据的说法。

首先网络谣言引用民间堪舆术语古来七月天子葬,翻译成天子都在农历七月下葬,因此七月大吉。但此七月指的是七个月,而非农历七月(详细记载可见《礼记·王制篇》),其中提到天子七天之后出殡、七个月之后下葬。

另外,《左传·隐公元年》、东汉《白虎通卷十·丧服篇》、《礼记·礼器篇》和东汉王充《论衡·讥日篇第七十》都有类似的记载,可以证明七月而葬并非指农历七月。

至于为什么遗体要放七个月?因为皇帝驾崩之后,其尸体需加工处理,连同太子与全国服丧哀悼期,前后总共陈放七个月,方才将棺椁入陵墓;当然也是让远在外地的亲戚和外国使节能够有充足时间前来吊唁。

既然解决农历七月跟皇室丧葬没关系后,明太祖的嫌疑就减轻一半以上,再来针对于鬼月名称的由来。中国传统文献对于农历七月又称巧月或瓜月,并无所谓的鬼月说法。

东汉的《四民月令》、南北朝的《荆楚岁时记》一直到清代以前的《万有历书》等重要日(历)书都没记载,便知道中国并无此习俗;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韩国《东国岁时记》也不见相关纪录,积极汉化的日本也是这样的情形。由此可知中国文化中并无鬼月,而鬼门开很可能是东南沿海的汉人社会才有的观念,演变成今日华人的共同习俗。

传统农历七月只有两个重要的节日,那便是七夕和中元节。 七夕又称七巧节、乞巧节,是妇女祈求针黹手艺灵巧的节日,故农历七月又称巧月,在此便不赘述。

而中元节源自于道教对天官尧、地官舜、水官禹的三官大帝信仰,其中地官舜的生日便是中元节。但有趣的是中元节在两汉以前并无明确的节日概念,是在佛教传入后,道教受佛教影响,将中元节也赋予了地官大帝生日的说法。

七月鬼门开?破解鬼月的由来

盂兰盆节

祭祀风气也是受到佛教盂兰盆概念的影响,因梁武帝崇佛,因此官方盛大举办盂兰盆法会以救渡饿鬼饥苦倒悬。民间则上行下效,结合儒家孝亲观念,借以回向功德以报先人之恩。之后民间将佛、道教信仰结合,集中普渡于中元节的习惯,从宋代便大为流行,这跟明太祖一点关系都没有。

况且明太祖信的是道教,对于佛教并不重视,只是民俗流行中元节的宗教活动,既随顺民意又避免动乱,没有压抑或是助长的必要。

明朝末年的张岱有篇散文名作《西湖七月半》,记录了七月时节,富豪名妓、道僧骚人、清客文人……等各色人物,夜游西湖的欢愉盛况。试想七月若真是恐怖的鬼月,古人怎么还有夜游西湖的雅兴呢?

而清代乾隆年间的沉复,在其著作《浮生六记》提到:

七月望,俗谓鬼节,芸备小酌,拟邀月畅饮……

白话翻译就是:七月十五日是俗称的鬼节,芸娘(沉复之妻)准备了小酒菜,打算要开心的赏月饮酒。

根据这段话,鬼节只有七月十五这一天,也就是中元节,并不是整个月份都是鬼月。虽是如此,明清的江南人似乎不大害怕,是他们胆子特别大?或是在他们的观念里,七月并非一个恐惧月份?

七月鬼门开?破解鬼月的由来

中元节

中元节文化对于华人文化圈的影响深远,形成特殊的文化庆典,而鬼月的历史发展上,由于中元节是冥阳两利的重要节日,因此格外受到重视;宋代《东京梦华录》曾经如此记载了北宋首都的中元节盛况:七月十五日中元节,先数日,市井卖冥器靴鞋、襆头帽子、金犀​​假带、五彩衣服……潘楼并州东西瓦子亦如七夕……构肆乐人,自过七夕,便搬〈目连救母〉杂剧,直至十五日止,观者增倍。

中元前一日,即卖练叶,享祀时铺衬桌面;又卖麻谷窠儿,亦是系在桌子脚上,乃告祖先秋成之意……十五日供养祖先素食,才明即卖穄米饭,巡门叫卖,亦告成意也……

禁中亦出车马诣道者院谒坟。本院官给祠部十道,设大会,焚钱山,祭军阵亡殁,设孤魂道场。

由此记载,可以看出古代官方与民间对于中元节的重视,不仅是祭祀先祖,普度游魂与军殇,还有庆祝秋收的意思;因此节庆的热闹气氛便由七夕一直延续,直到中元节当天才结束。后人将鬼节逐渐演变成三天、七天、十五天,时至今日的整个月规模,这也是可以想见的发展。

其实农历七月称作鬼月的正向影响,在于长养关怀他人,乃至救渡鬼道众生的慈悲心,并且懂得慎终追远的感恩之情,以及诸恶莫作的因果概念,有其深远的教化意义;但是往往流于形式,竞相淫祀,违背了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美意,实在可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