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唐宋词人的生命意识和惜时心理,更多地通过感性的描述流露出来

若从文学表现人生的角度来看问题,夥不胜数的唐宋词篇就可视为唐宋词人面对诸种人生问题而用“

”的文学样式所集体书写出的一大堆浩繁纷杂的答卷。由于作者和人生问题的各不相同,因此这些“答卷”也显得五花八门。但是我们却又惊奇地发现,这么多的词人当他们面对人生首先扑来的生死问题时,其答案却基本一致,此即:共同地感叹着人生的短促和虚空。生、老、病、死,人生的第一大问题当然就是生与死的问题。有生必有死,讲得彻底一些,人生其实就是个体生命从生到死的发展轨迹和演变过程。因此,人在面对“死生事大”(《庄子·德充符》引孔子言:“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这一人生的第一问题时,就不能不对个体生命的时间流量、亦即“人寿几何”作出思考和发出感叹,而由此得出的结论和感发的嗟叹,也必然是“人生苦短”。

唐宋词人的生命意识和惜时心理,更多地通过感性的描述流露出来

感叹着人生

对此我们至少可从以下三方面来发掘其原因:首先,个体生命的时间流量确实是相当短暂的。尤其在古代社会,由于生活条件的困苦和医疗水平的低下,人类的平均寿命就是甚为短促的。如当代人会自豪地说:“七十小弟弟,八十多来些,九十不稀奇。”而古人却说:“人生七十古来稀。”(杜甫《曲江二首》)由此即见古代人的普遍短寿。但即使是年过古稀,甚至活过了百岁,若和宇宙的无穷无尽相比,则人寿之倏忽如白驹过隙,也仍然让人感到心悸。这就是引发“人生苦短”的第一点原因。其次,就在那短暂的人生历程之中,生命却又随处潜藏着脆弱易摧的危机。俗语云“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唐宋词人的生命意识和惜时心理,更多地通过感性的描述流露出来

天有不测风云

这就揭示了生命和健康随时都存在着“异化”之威胁的道理。从人体内部而言,由于人非金石,谁就没个三病六灾?再从体外而言,则地震、火灾、洪水、飓风等等突发事件,以及战争、暴力等等人为灾祸,也都随时会向人类扑来,吞噬他们的健康和生命。这又从人生无常的角度加深了人们“人生苦短”的忧惧,缘此便构成了第二方面的原因再次,人生还有一个“质量”的问题。古代社会中寒士们的生活实是相当寒伧、甚至悲惨的,所谓“居大不易”(这个“”字其实包括衣食住行等多方面的内容)正就道出了一般寒士拙于生计的艰难和窘迫。而即使是那辈仕途顺利的士大夫文人,面对着封建专制制度的高压和经常产生的政治风险,其心情也很难达到舒畅通泰的地步。因此,“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就成了人们普遍的喟叹,而这无穷的患又促使人们倍感人生之中美好时光的太过短促。

唐宋词人的生命意识和惜时心理,更多地通过感性的描述流露出来

美好时光

这又是产生“人生苦短”思想的第三方面原因。故合而言之,面对着人生短促的严峻事实,人们就几近本能地会产生出深沉的生命意识和惜时心理来。我们试读中国古代的第一部诗集《诗经》,其中就屡屡出现许多关于“万寿无疆”的祝福之辞(如《七月》、《信南山》、《甫田》、《南山有台》等篇章中均有此类祝辞),这就可见先民对于长寿的企盼是何等强烈!而到秦汉时期,由于科技水平的低下,人们仍对“

不死”怀有着荒诞的妄求。如秦始皇的派遣方士出海寻觅长生之药,汉武帝的铸造金铜仙人承露盘之欲接甘露以延年,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例子。然因“不死”或“不老”原属虚幻之望,所以古人渴求生命永存的生命意识,很快就转化成为对于衰老的忧惧和对时光流逝的叹。例如屈原的不朽诗篇《离骚》中,就充满了此类惧老伤逝的意绪:“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唐宋词人的生命意识和惜时心理,更多地通过感性的描述流露出来

惧老伤逝的意绪

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而即使是曾以武功显赫一时的汉武帝,面对着“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的萧瑟秋景,竟也会唱出“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秋风辞》)的悲凉之歌所以对于“人生苦短”,就是人同此心的。当然,对屈原来说,其忧惧衰老之情很快又转化成鞭策自己奋发有为的精神动力,而对一般的芸芸众生、甚至是不少的精英人物而言,则大多都达不到屈原那样的精神境界因此,古代文学所反映的生命意识与惜时心理,就更多地表现为“人生如寄”、“浮生若梦”一类消极的慨叹。

唐宋词人的生命意识和惜时心理,更多地通过感性的描述流露出来

人生如寄的意境

如《汉书》中所记述的李陵之言:“人生如朝露”(《苏武传》),如曹操《短歌行》中的感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如《古诗十九首》所云:“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如李白所云:“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春夜宴桃李园序》),如唐人小说《枕中记》、《南柯太守传》等寓托的“人生如梦”故事……就都以各种方式表达了人生短促而又虚空的相似看法。现在,再让我们转入正题。我们发现,唐宋词人几乎是集体性地咏叹着“人生苦短”和“浮生若梦”。这种哀叹既是前代诗文中相关人生喟叹的嗣响,又可视为对于上述“老调”的一种“

重弹”或“新翻”。

唐宋词人的生命意识和惜时心理,更多地通过感性的描述流露出来

李白对酒当歌

但是,尽管是老调重调或旧曲新唱,然而在唐宋词中所泛响起的“人生苦短”和“浮生若梦”的感叹,却又带有了新的文体特色。因此这类转用新颖的“

”的文体所表达的生命意识和惜时心理,就仍能给人以譬如日月反复升降而光景却每日常新的感觉。而若综观唐宋词中的上述慨叹,它们通常通过以下两种方法表达出来:一是用近乎大白话的通俗语言对此重作朴素而直率的诠释,使人更感其“诚实”、“透彻”和接近“真理”(因为真理不需要掩饰);二是通过对伤春悲秋之类哀婉心态的描绘,委婉地流露出来。对此,先看其第一种情况,请读范仲淹一词:

昨夜因看《蜀志》,笑曹操、孙权、刘备,用尽机关,徒劳心力,只得三分天地。屈指细思,争如共、刘伶一醉?人世都无百岁。少痴骏、老成尫悴。只有中间,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牵系?一品与千金,问白发,如何回避?(《剔银灯》)

唐宋词人的生命意识和惜时心理,更多地通过感性的描述流露出来

悲秋

此词通过对于三国历史的评论,表达了“千算万算不如老天爷一算”的思想和人生应当及时行乐的态度。而其下片中的几句:“人世都无百岁。少痴、老成悴。只有中间,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牵系?”则对人生作了“质量估算”:人生一世,很少能活过百岁。小时候糊里糊涂,老了以后又衰弱不堪;除去这两头,就只有中间那一截青春年少的阶段才有所“使用价值”,那就怎忍心再把它耗费在追名逐利上去?因此作者不仅在总体流量方面哀叹了人生的短不过百岁,而且更从分段估算其“质量”的角度,进一步揭示了人生中可资享用的部分就更其短暂的道理。比之一般的“人生苦短”,其认识就越发显得清醒和理性化。而比范仲淹词说理更加通俗明了的,则还可举出下面这首词:

人生百岁,七十稀少。更除十年孩童小,又十年昏老。都来五十载,一半被、睡魔分了。那二十五载之中,宁无些个烦恼?仔细思量,好追欢及早。遇酒追朋笑傲,任玉山摧倒。沉醉且沉醉,人生似、露垂芳草。幸新来、有酒如渑,结千秋歌笑。(王观《红芍药》)

唐宋词人的生命意识和惜时心理,更多地通过感性的描述流露出来

露垂芳草

比较起来,本词作者对于人生的考量和计算,就比范仲淹显得更加仔细和精确。他先把范的“人世都无百岁”缩减为“七十稀少”,进而又把这七十岁扣除少年和老年的各十岁,然后再把剩余的五十岁一分为二(昼夜各半),结果算出人生的有价值部分,仅只短短的二十五年(而在这二十五年中,又有多少烦恼不宁的时光)!虽然这种计算法前代早已有过,如白居易《狂歌词》中曾说:“

五十以后衰,二十以前痴。昼夜又分半,其间几何时?”但像本词那样运用极为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扳着指头进行加减乘除的计算法,却分明能使“人生苦短”的道理阐发得更加透彻明了。由此可见,时至宋代,人们对于人生短促的认识,简直已达“洞若观火”的境地。

唐宋词人的生命意识和惜时心理,更多地通过感性的描述流露出来

人生苦短之意境

以上似可看成唐宋词人对于人生短暂的理性化表述。而在众多的唐宋词篇中,词人的生命意识和惜时心理,就更多地通过感性的描述流露出来。其突出的表现便是那类伤春悲秋的作品。这里且举他们哀悼落花的词篇为例。请先读两首晚唐词人之作:

酌一卮,须教玉笛吹。锦筵红蜡烛,莫来迟。繁红一夜经风雨,是空枝。(皇甫松《摘得新》)

买得杏花,十载归来方始坼。假山西畔药阑东,满枝红。旋开旋落旋成空,白发多情人更惜。黄香把酒祝东风,且从容。(司空图《酒泉子》)

唐宋词人的生命意识和惜时心理,更多地通过感性的描述流露出来

词意境

前一首词写夜宴赏花。词人之所以要急不可待地点起蜡烛、乘夜赏花,其原因就在于惟恐一夜风雨之后,那繁花满枝的景象会一变而成空枝颓叶的惨状。所以有人评曰:“此有‘来日苦短,秉烛夜游’之意盖花无久红,人不长老,垂念到此,可不及时行乐耶?”(《删补唐诗选脉笺释会通评林》卷六十引周珽之言)后一首则写老年人之惜花。它从作者十年栽花的经过写起:辛苦十年,方始亲眼看到了这株杏花的盛开。

唐宋词人的生命意识和惜时心理,更多地通过感性的描述流露出来

老年人之惜花

可是转而一想,“旋开旋落旋成空”,它却很快又会花殒香消,变成空枝,这岂不令人深悲?于是,词人便从心底发出沉挚的乞求:东风呀东风,你能否放慢一下脚步,以便让鲜花慢些儿凋谢?这种怜花心情,说穿了便与作者自伤白发的心情是“合二为一”的。对此也有人评曰:“明知花落成空,而酹酒东风,乞驻春光于俄顷,其志可哀。”(俞陛云《唐词选释》)因而通过上面两首伤悼落花的词篇我们不难发现,“悼花”其实往往是表面文章,而其骨子里却深藏着词人对于“人生苦短”和“好景不长”的浓重伤感。

唐宋词人的生命意识和惜时心理,更多地通过感性的描述流露出来

悼花意境

发展到极致,后之辛弃疾词中还出现了这样的句子:“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恨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摸鱼儿》)其中“惜春长恨花开早”一语,就展示了这样一种更加哀婉层深的心态:就在人生最美好、最绚丽的盛时(就像春深花茂那样),多情的词人却已提前地忧惧着它的必将逝去了。这就越发使人深感唐宋词人对于生命怀有着何等缱绻缠绵的爱惜之情了。再证之日常生活中,有些老年人不喜欢小辈为其祝寿——因为每过一个生日就意味着向死期靠近一步,这种情况就能帮助我们对辛弃疾的此语作出更深的理解:生命历程原是生与死的因素同时并存而又此消彼长的发展过程,因而花之早开就意味着它的必然早谢。由此看来,唐宋词人对于“人生苦短”的感悟,确是相当敏锐和深刻的,这就使他们的伤春悲秋词中,几乎无一不流露着惜时心理。

唐宋词人的生命意识和惜时心理,更多地通过感性的描述流露出来

人生苦短的感悟

而在感叹“人生苦短”的同时,词人又概叹着人生的虚空。例如下面二词,就都通过生与死的对照来表达这样一种题旨—人生看似热闹,到头来却仍像大梦一场:

日月无根天不老,浮生总被消磨了。陌上红尘常扰扰。昏复晓,一场大梦谁先觉?洛水东流山四绕,路旁几个新华表见说在时官职好,争信道,冷烟寒雨埋荒草。(王寀《渔家傲》)

城下路,凄风露,今人犁日古人墓。岸头沙,带蒹葭,漫漫昔时流水今人家……高流端得酒中趣,深入醉乡安稳处。生忘形,死忘名,谁论二豪初不数刘伶?(贺铸《将进酒》)

唐宋词人的生命意识和惜时心理,更多地通过感性的描述流露出来

岸头沙

读这两首词,很使我们联想到《红楼梦》中《好了歌》的第一段:“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它们都用人生的背面(荒坟野草)来反照出人生(其正面是功名富贵,热闹非凡)之总属虚空,同样也表达了“人生苦短”和“浮生若梦”的思想试想,对于“冷烟寒雨埋荒草”的死者来说,其生前的种种活动岂不就像一场春梦那样短促和飘忽?所以,正像一位曾被徽宗皇帝封为“虚靖先生”的道家文人张继先所云:“细算人生,能有几时?任万般千种风流好,奈一朝身死,不免抛离。蓦地思量,死生事大,使我心如刀剑挥。”(《沁园春》)“死生事大”就一直是众多唐宋文人心中盘算的大问题。

唐宋词人的生命意识和惜时心理,更多地通过感性的描述流露出来

春梦

而在经历了“心如刀剑挥”的痛苦思索之后,他们对于人生之短促和总属虚空的认识,也就达到了比前代文人更加“彻悟”的思想境地(至少从其表述的直率透彻而言)。因此可以认为:“哀吾生之须臾”(苏轼《前赤壁赋》)的心态,几已成为唐宋词人所普遍怀有的心态,故而“人生苦短”、“浮生若梦”之类的喟叹,自然也就成了他们词中的一种集体性哀叹。但是,问题却并不到此就告终结。对于每一位活生生的人来说,尽管其总的生命流量(寿命)相当短暂,但他毕竟要在这个世上度过几十年的光景。拿苏轼的话来讲,一方面,人生确实短促,“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行香子》);但另一方面,人生却又相当漫长:“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满庭芳》)——即使天天醉酒,这百年的人生舞台。上却也有三万六千个场子要你去“

走过场”。

唐宋词人的生命意识和惜时心理,更多地通过感性的描述流露出来

词人醉酒

因此,在哀叹“人生苦短”的同时,人们就必然会思考“此生当如何度过”的问题,这就产生了不同的人生态度。再从实际情况来看,虽然个体生命渺小得如同蜉蝣之寄身天地,但他们却各有各的活法——有的活得痛快,有的活得窝囊;有的活得轻松,有的活得疲惫;有的活得舒泰,有的活得痛苦……一句话,他们的人生道路和感情经历是各不相同甚至大相径庭的。缘此就产生了差异很大的生命体验。因此,就算人生是一场梦吧,但如何做好这个梦,以及同床(同一个时代)而异梦的情况,却又人各有殊。再就文学作品来说,文学既然表现人生,那就势必会反映其作者的人生态度和描写其作者的生命体验。

唐宋词人的生命意识和惜时心理,更多地通过感性的描述流露出来

生命体验的意境

而因唐宋词的特别擅长于抒情和描摹心态,所以词中所反映的人生态度和所描写的生命体验就尤显真切和生动。仍以“”字为例:温庭筠词云:“水精帘里玻璃枕,暖香惹梦鸳鸯锦”(《菩萨蛮》),韦庄词云:“罗幕绣帏鸳被,旧欢如梦里

”(《归国谣》),在那晚唐五代的乱世,花间词人却只管在水精帘或绣罗幕内做他们的绮梦或重温其旧梦;而在这同一时代,李后主却已梦醒,正在痛定思痛地忏悔其前半生是“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浪淘沙》)。再如,宋亡后的张炎已经“无心再续笙歌梦”,躲进西湖一角去“掩重门、浅醉闲眠”(《高阳台》);

唐宋词人的生命意识和惜时心理,更多地通过感性的描述流露出来

重温其旧梦

但同在这社稷变置的历史转折关口,文天祥却不愿醉生梦死,高呼“人生翕数云亡,好烈烈轰轰做一场!”(《沁园春》)因而,虽然“人生苦短”、“浮生若梦”几已成为唐宋词人的“共识”,但如何来度过此生和实现各自的人生价值,却很不相同;而每位词人的人生经历和感情体验,则也其异如面。所以,由共同或相近的生命意识和惜时出发,唐宋词人在其人生态度和生命体验方面,却又分道扬镳了。故而我们在概述其“人生苦短”和“浮生若梦”的集体性哀叹之后,就准备对他们各不相同的人生态度和生命体验(特别是后者)作一番跟踪调查和个案分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